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企業信息私法地位的類型化展開

2018-02-11 20:21:49
江西社會科學 2018年6期
關鍵詞:主體信息企業

企業信息的商業價值在早期企業征信活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但隨著個人信息的私法價值被逐漸挖掘以及個人征信業務蓬勃發展,企業征信產業一度低靡。受互聯網等前沿技術影響,近年來企業信息化改革的浪潮疊起,企業信息的商業用途被開辟出新的領域,企業信息的商業價值重燃盛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11條規定了“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相較而言,企業信息在立法層面受到的關注度不足。立法保護企業信息的研究起點應當是類型化認識企業信息的私法地位。企業信息的特殊性表現在信息主體擔任的多重角色對企業信息的私法地位影響很大。依商事用途為視角,企業信息可以分為三類:作為識別企業身份的企業信息、作為商業秘密的企業信息和作為數據資源的企業信息。不同用途的企業信息當中蘊含的擬人屬性和財產屬性不同,其私法地位也不同。企業信息是一個寬泛的集合式概念,其私法地位需要在堅持其更具財產屬性的前提下從多個維度進行類型化展開。企業信息首先被用于識別企業身份;進而我們應當判斷識別行為的合理限度來保證企業信息所涉及的商業秘密不被侵犯;大數據時代企業信息集合而成的數據資源原則上排除了識別企業個體以及獲取商業秘密的可能,此類集合式企業信息數據資源的特殊私法地位頗值專項研究。

企業信息化改革的重點是將企業的信息作為支配權客體的行為規范,而非企業根據許可協議支配個人信息的行為。前者的關注點在于作為信息提供者與信息使用者的企業之間的關系,后者的關注點在于企業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企業的信息化改革已產生諸如沃爾瑪、浙江康裕集團、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等成功案例,也產生雀巢公司、格雷亨德等失敗案例。權衡諸例,筆者認為其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企業信息的合理分類與定向使用。企業信息的傳遞與溝通是現代企業維持核心競爭力的支柱,涉及企業信息被廣泛獲取、處理、分析、應用等行為合法性的基礎在于尊重企業信息的私法地位,相應地完善金融產品、建設征信制度以及創新法律對策等問題的突破口均集中于此,這也是恰如其分、有針對性地推進國家信息監管與立法工作的依據。

一、企業信息的一般私法地位

在企業是否可以作為人格權主體尚有爭議的學術背景下,認識企業信息的私法地位顯得更加撲朔迷離。企業信息和個人信息二者與其主體的關系存在相似性,其中的差異是考察企業信息私法地位的重點。作為信息權利主體的企業在私法中一般專指法人,其性質與作為人格權主體的法人有重要區別,這是認定企業信息一般私法地位的著眼點和出發點。

(一)企業信息的特殊性

企業信息的特殊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企業信息與個人信息所蘊含的法學價值不完全相同。個人信息所蘊含的法學價值在于公法秩序。人格權曾在一段歷史時期內不被承認為私法權利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格權屬于人對人的支配關系[1],當前人格權被私法所接受的原因在于私法采用保護具體人格權的方式來完成憲法保護人格權的私法目的[2],故而私法保護個人信息權的目的在于維護公法所確定的基本人格尊嚴。概言之,人格權的意義在于群體社會中的人類個體應有的社會地位。企業信息所蘊含的法學價值在于私法秩序。法人享有的名稱權和名譽權在人格權領域的適用范圍極其有限,若將企業信息完全納入人格權保護將阻礙企業信息實現自身的功能,其私法地位也無法展開。

另一方面,企業信息與個人信息實現商品化的理論基礎不同。我國主流學者認為個人信息權作為人格權實現商品化的原因起源于社會習慣[3](P237),人格權商品化的本質為市場經濟允許部分人格權利或權能被全部或部分地轉讓給他人。筆者認為企業信息實現商品化的原因并非法人轉移企業信息的支配權利或權能,而是依據契約采取提供企業信息與其他主體共同完成某一商事行為。例如征信系統獲取企業信息并形成征信結果的行為屬于提供信息的法人與征信機構共同完成征信后果的合作行為。轉讓權利或權能的目的在于確定支配行為的主體,轉讓人格權利或權能會產生限制權利主體支配權限的法律后果。而除另有約定外,其他主體依法或依約定獲取企業信息的行為不能排除權利主體繼續支配或繼續“轉移”企業信息的法律后果。使用企業信息的他人針對法人違背約定受限的行為只能主張違約救濟。

(二)企業信息的私法地位應排除人身屬性

人格權主體是否包含法人這一命題在理論上極具爭議。[4](P14)大陸法系國家原則上僅將法人作為部分人格權的主體,例如名譽權、名稱權等,而肖像權、隱私權、健康權等具體人格權的主體則專指自然人;英美法系國家始終不存在系統完整的人格權理論。[5]該爭論不影響企業信息主體的定性問題,企業信息需要被獨立于具體人格權客體之外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人格權具有非財產性。[6]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得到社會評價的權利,是該權利主體生存于世的基本尊嚴。[7](P1)嚴格來說,人格權受到損害的本質在于侵權行為消極影響權利主體精神層面的合理狀態。因而涉及人格權的救濟方式多限于維護精神方面的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等措施,近年來逐漸為受害者所主張的精神撫慰金制度理論上也不存在物質層面的侵權救濟所貫徹的“損失填補”原則,其功能在于以一定額度的財產來達到平復受害者精神的目的。[8]法人作為人格權主體的理論是將法人擬制為自然人,且參照自然人的人格應受法律保護的制度,法人在社會上理應受到基本的尊重且不受侵犯。

第二,企業信息不能作為法人人格權客體的原因在于法人使用企業信息①的行為具有主觀性,該行為以商事營利為目的。企業信息的三重私法地位無一不具有輔助法人商事營利的基本功能。企業信息原則上更應當被定性為商事行為客體。法人享有的名稱權、名譽權等權利客體在民商事活動中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作為法人天然應得的社會積極評價,即人格屬性;另一方面企業借此追求營利,即財產屬性。名稱、名譽等權利客體在企業信息中主要表現為識別企業身份的參照物時,法人的侵權救濟手段可以選擇經濟賠償而非精神撫慰金。

第三,互聯網上企業信息作為人格權客體有其限定條件。網絡虛擬空間能夠實名識別參與者身份的適用范圍有限,網民的身份不限于自然人。人格權法律制度保護的客體包含法人在網絡空間可以被識別的權利以及客觀的社會評價,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使用企業信息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不違背企業的意志。以企業信息與個人信息兼具的識別功能而言,識別自然人身份的行為可能影響自然人的精神狀態,與自然人所主張的基本人格需求相悖;而識別企業身份的行為不違背企業營利的意志,但凡企業均希望提高其社會知名度。故僅當企業名譽被詆毀時企業信息才可以成為人格權客體。

因此,企業信息的一般私法地位主要為專屬于法人的財產權利客體。其中專屬性不必多言,財產性是企業信息區別于人格權客體的重要屬性。人格權所保護的名稱等客體在商事營利活動中同樣蘊含人格權法所保護的價值,只是其內涵過于狹窄,民法乃至知識產權既有的法律保護體系相對較為齊備,故而其財產特性更受關注,也更符合大數據的時代背景。

二、用于識別主體身份的企業信息

用于識別主體身份的企業信息表現出強烈的類人格權化特質,其功能與個人信息相似,均為用于識別、認定主體身份的符號。[9]此種功能的企業信息具有兩個特點:一者是此類企業信息的具體范疇較窄;二者是描述此類企業信息以財產屬性為既定前提。從商事活動追求營利的角度出發,作為主體身份的企業信息雖然同時可以被表述為企業在商事領域的社會評價,而該評價原則上較人格權范疇的“名譽”的內涵更廣,具體表現為以企業信息為基礎的征信制度。

(一)企業征信的營利特征更加強烈

與個人征信相比,企業征信的適用范圍僅限于商事活動過程。以企業信息為參照物的征信行為不宜受民事法律制度調整,該行為屬于純商事行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參照主體身份的企業信息所作出的“評價”具有不確定性。

首先,企業征信的評價標準具有較強烈的主觀性。企業征信評價標準的主觀性主要源于企業征信機構同樣屬于商事主體。征信機構僅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且遵守《征信管理條例》的規定,這意味著其經營范圍在合法的前提下僅受制于公司內部章程,其私法主體的地位意味著其可以作為法律行為主體。

其次,企業征信的評價對象具有較強烈的任意性。企業征信評價對象的任意性主要源于企業征信的服務范疇無法也不宜被限定以統一的標準。征信制度并非新事物,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供應鏈關系中,新型征信制度更加依賴前沿的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這意味著新型的征信制度運營環節升級至借助信息更全面、定位更精準、運算更復雜的軟件程序。[10]復雜化的運營環節能夠滿足不同企業的特殊需求,企業征信的識別功能并非指向企業的身份而是指向企業的特質,在不違背征信行業規則的前提下,任何目的的分析運算均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最后,企業征信的評價結果具有較強烈的相對性。企業征信評價結果的相對性主要源于征信機構的多元化,不同的征信機構可能根據自身實力來制定不同的收費標準,因為其可能擁有不同完整程度的企業信息以及不同級別的設備和技術。因此使用相同企業信息在不同的征信機構所求得的評價結果是不一樣的,據此不能認定某個或某些評價結果為不公正、不客觀,僅能認為該評價結果具有相對性。客觀而言,任何征信機構的評價能力均有其難以突破或暫時無法突破的瓶頸。如果承認評價行為具有主觀性,則應當認為評價結果具有主觀性,因而企業征信的評價標準具有強烈的相對性。

(二)企業信息主體識別功能的特殊性

個人信息的主體識別功能與企業信息大不相同。一方面,個人信息用于識別主體身份的功能反映出社會對個人的評價。原則上該評價的受眾被納入同一社會群體并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因此識別個人身份的行為理應采取社會普遍接受的同一標準,否則該評價應當被視為歧視,從而涉及侵權。當識別客體變成商事主體而且識別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專指評價行為時,該識別功能的標準不再以精神需求為唯一目的。另一方面,個人信息的主體識別功能主要不是應用于個人征信行業。即便在個人征信行業,與企業征信的最大區別在于企業征信環節不存在強烈的主體身份差異,因為個人征信表現出民事主體(被評價者)與商事主體(評價者)的法律地位差異,此時被評價者的精神需求(人格利益)高于物質需求(財產利益)。

需要說明的是,使用作為主體身份的企業信息的行為具有明顯的營利特征不代表該行為不可能侵犯企業信息主體的人格權益。原則上不應限制商事主體以營利為目的來選擇商行為對象的自由,承認本觀點則意味著承認商事主體有根據不完整的企業信息獲得主觀的、任意的、相對的征信評價的自由。該自由應當有限度,該限度所針對的行為主體不單指推測該征信評價的商事主體,更多地應指向征信機構或與征信機構實施共同行為的商事主體。這就要求征信機構在作出征信評價的過程中遵守誠信原則。具體而言,征信機構應當要求其所有評價行為均應當最優化地運用分析技術和信息資源,且應當秉承公正客觀的態度,尤其是主觀評價的內容應當主動說明評價原因以及參考數據的范圍。[11]筆者認為,針對非公正客觀狀態下的不公正征信評價結果,商事主體既可以主張人格權損失的救濟又可以根據實際損失主張財產救濟,二者可以并存不悖。

由此可見,從主體身份看企業信息的私法地位時應當注意合理探討企業信息在私法領域的公法問題:企業信息的主體的經濟實力導致其商事地位不同,因而不同的法人根據同類型的企業信息能夠獲得不同的營利回報,國家若不加以限制則該回報會導致積聚型一元化的經濟增長模式,間接地引發壟斷現象或者降低部分企業共享企業信息的積極性。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在于首先肯定作為主體身份的企業信息的商事營利特征,并在堅持其營利性的前提下合理打造企業信息的使用行為規范,保障商事主體能夠平等地使用共享信息追求經濟利益,尤其要杜絕規模大的共享信息使用者不公開、少公開本體信息的行為。

三、作為商業秘密的企業信息

作為商業秘密的企業信息與隱私權以及個人信息權存在極大差異。理論上或者將個人信息權視為與狹義隱私權并列構成廣義隱私權的兩種分類,或者將隱私權區分為絕對隱私權和相對隱私權,后者即個人信息權。[12]由此可見,個人信息權的基本功能在于區分信息可以被公開的程度:隱私權原則上保護除權利主體認可的內容外都不宜被公之于眾的信息,具有客觀性;個人信息權原則上保護除權利主體認可的內容外可以被公之于眾的信息,權利主體不希望公示該信息的意志無法完全排除個人信息被他人獲取的后果,具有主觀性。

(一)商業秘密的雙重屬性

雖然作為商業秘密的企業信息不同于隱私與個人信息的性質,但是隱私權的二分法理念同樣適用于商業秘密,即商業秘密可以分為絕對的商業秘密和相對的商業秘密。前者專指法人擁有的、不為人知的核心競爭信息資源,諸如生產配方、設計圖紙等信息;后者指法人擁有的、他人可以觀察或分析得知的信息資源,諸如貨源情報、管理方法、產銷策略以及客戶名單等信息。與隱私不同的是,商業秘密作為客體的侵權行為均指向法人的營利目的,并且非法獲取商業秘密的侵權行為客體不是法人的精神情感而是社會經濟秩序。與個人信息不同的是,在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前提下,依據正當途徑諸如觀察、發現等手段,獲取他人個人信息并識別其身份的行為,即使不為他人精神層面所認同依然不屬于違法行為;而商業秘密卻并非如此。

兩種商業秘密的功能均為輔助法人獲得經濟利益。絕對商業秘密的特征在于無權利主體授權則其他主體無法獲知或無法使用,該商業秘密支配主體的主觀意志排除他人使用該商業秘密的可能。國家通過知識產權以及反不正當競爭②等法律制度來保護公開的商業“秘密”。隨著時代的發展,商業秘密應受保護的范疇遠非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可以界定,互聯網時代征信制度逐漸完善以及受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影響,作為商業秘密的企業信息公開程度大大提高但是保護此類信息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13]需要討論的是,當通過正當技術手段獲知其他法人的相對商業秘密且對原商業秘密支配主體的營利預期造成消極影響時,應當如何規范調整企業信息使用秩序,或者說應當如何看待獲知相對商業秘密行為的性質。

(二)重塑相對的商業秘密的使用秩序

應當承認,直接從其他法人支配信息的范圍內查詢、獲取相對的商業秘密且影響到其他法人正常經營秩序的行為屬于我國立法所禁止的行為。但是相對的商業秘密之所以被區別于絕對的商業秘密來認識的原因出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有兩個問題需要辨析,辨析之前首先應當假定一個共同的前提是查詢、獲取其他法人相對的商業秘密的行為均非“直接”而是“有針對性地”獲取且影響到其他法人經營預期的行為。

第一個問題,“巧合而非雷同”的分析結果的定性。“有針對性”地獲取其他法人相對的商業秘密的行為在法律層面有其合理性,這源于相對的商業秘密的特征。相對的商業秘密有三個特征。第一,非專有性。此類商業秘密的商業價值僅表現為“先機”,諸如貨源情報、客戶名單等信息極難保證完全由某一特定的主體支配。該信息的支配主體主觀上排除他人支配此類信息,但客觀上支配主體無法排除他人通過正當手段獲取此類信息。第二,可分析性。在大數據時代,其他主體可以以公開的信息為樣本來分析、獲取其他法人的商業秘密。第三,非偶然性,此乃獲知其他法人相對的商業秘密的行為中最有研究意義的問題。筆者認為,該行為的客體需要辯證認識,因為即便從事實上通過分析相關信息獲知的內容僅屬于與其他法人相對的商業秘密極其相似的分析結果,其相似程度受相關信息的完整程度以及數據分析技術的先進程度有關。這意味著分析結果的相似性程度存在極大的偶然性,與直接獲取的相對的商業秘密本體不同。市場經濟提倡公平競爭,而公平的含義在于機會公平[14],這意味著相對的商業秘密即使能夠成為法人的核心競爭資源同樣不排除被其他主體合理獲取。有針對性地獲取相對的商業秘密的行為更應當被準確地表達成有針對性地分析商業資源,其分析結果與相對的商業秘密的相似之處純屬巧合而非雷同,或者說相對性的商業秘密本身包含可以被推知的屬性,且其不具備立法準許的排除他人使用的權限。該行為本身不存在非難可能性的前提,值得關注的是共享信息的范圍以及使用秩序。

第二個問題,營利預期受到消極影響的本質。商業秘密的基本功能是為法人帶來經濟利益,“巧合而非雷同”的分析結果雖然不同于被直接獲取的相對的商業秘密,但是使用分析結果可能會對被分析的主體的營利預期造成消極影響。筆者認為,不宜機械地肯定市場營利后果而不顧其本質。從技術的角度出發,分析結果相對準確的一個前提在于基礎數據資源的豐富程度。在企業信息被規范化管理的社會,數據資源豐富程度取決于共享信息的數量和質量。大數據時代的市場競爭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原有的市場主體獨立或集合競爭的模式轉變為共享共贏的模式。共生式的市場競爭環境應當反思營利預期受到消極影響的原因:該消極影響與信息共享之間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因果關系,每一個商事領域私法主體均有共享信息收益的權利。因此,營利預期受到消極影響不等同于完全公平競爭的后果,規范企業信息使用秩序的基本思路應當建立在合理引導競爭行為之上。廣泛且綜合的共享信息不適宜被用于有針對性地分析、處理法人相對的商業秘密,除會引起前述不正當競爭行為之外,還會導致共享信息不完全、阻礙包括大數據在內的高新技術發展進程等消極后果。

四、作為數據資源的企業信息

鑒于企業信息主體的營利特性,作為數據資源的企業信息在形成數據資源的技術層面與個人信息數據資源有一定相似性,但其私法地位有其特殊性。企業信息數據資源與企業信息有本質區別:企業信息數據資源為集合式的企業信息。[15]數據資源不同于數據庫,前者主要指借助大數據技術形成的綜合分析樣本,后者指企業信息的統計結果,二者的本質區別在于是否具有可識別性:前者借助差分隱私、t-closeness、I-多樣化和k-匿名化等數據資源保密技術[16]防止出現借助被統計的企業信息確定主體身份的現象;后者系按照一定規則儲存被統計的企業信息,被從數據庫中調取的企業信息集合成為數據運營行為的客體或樣本,數據庫必須保證被統計信息的真實性以及科學性。數據資源借助數據取樣規則可防止出現虛假信息干擾樣本數據的準確性,數據庫必須依靠個體樣本的準確性來實現該目的。

(一)從企業信息的營利特征看其商品化的本質

包括個人信息在內的人格權實現商品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場活動參與者發現人格權可以實現經濟利益且不能消極影響人格權主體的精神感受。[17]個人信息權商品化的表現更為明顯,因為個人信息被投入商事活動中可能對信息主體的精神影響較少,故而歐美國家的既有立法對獲取個人信息行為采防止濫用原則。[18]這種立法模式意味著在承認個人信息商品化制度的背景下仍然著重保護個人信息對權利主體的精神價值,而財產價值僅為借助市場經濟水平為侵犯個人信息權的救濟行為提供參考標準。與個人信息不同的是,雖然作為數據資源的企業信息不具有披露企業身份的可能性,但是以企業信息為客體的侵權行為卻不具有影響權利主體精神感受的可能性。如果借助人格權商品化理論分析企業信息商品化現象,則前述侵權行為將因為缺少被侵犯的法益而不存在,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應當承認,企業信息商品化的原因只是市場活動參與者,尤其是大數據技術使用人發現企業信息數據資源的經濟價值。筆者預測,企業信息商品化權利入法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我國乃至國際社會立法保護企業信息權的理念只能考慮其權利主體的營利特性,同時該理念不能探討商品化行為和侵權行為是否影響權利主體的精神感受。故而企業信息商品化的重點僅在于解決企業營利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的問題。從法理上講,私法語境下商事主體均以營利為目的,據此應當肯定企業信息權利主體將信息投入商事活動行為均不排除營利的期待。在大數據技術理念尚未全面普及且高出部分法人社會認知的歷史節點,同樣應當肯定權利主體將企業信息投入商事活動的營利目的。企業信息商品化的本質在于法人通過“信息自決權”將企業信息投入市場活動并追求營利,因此企業信息權利主體理應期待借助集合使用企業信息形成數據資源的行為獲得經濟回報。

(二)數據資源與商業秘密需要不同的法律保護機制

前文述及,借助數據資源所得的分析結果與商業秘密本質不同,故而二者所涉及的流轉秩序不同,二者需要不同的法律保護機制。

從技術層面看數據資源對分析結果的貢獻在于為其提供形成數據資源的原始材料,而從集合式的企業信息到數據資源的轉換需要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該處理數據的結果意味著相對于企業信息而言數據資源屬于“新事物”,處理該數據的行為人根據自身勞動享有支配數據資源的權利。因此在企業信息來源合法的前提下,數據資源的創造者的支配權具有排他的法律效果。這意味著數據資源的創造者享有自主處分數據資源的權利,在不違反法律強制規定的前提下,其轉讓數據資源的行為無須征得企業信息權利主體的同意。同樣,導致數據資源的泄露、損壞甚至是公開的行為,若未造成構成數據資源單個(不限于一個)企業信息的身份或商業秘密被識別,則企業信息權利主體沒有向數據資源支配主體主張侵權救濟的權利,僅數據資源支配主體可以向侵權行為人主張賠償損失;若造成構成數據資源單個(不限于一個)企業信息的身份或商業秘密被識別,則該權利主體在可以向數據資源支配主體主張侵權救濟或違約救濟的同時,再向泄露企業信息的主體主張侵權救濟。

分析結果與商業秘密二者的相似程度再高也不能被同等看待,這涉及行為的合法性。獲取商業秘密的方式無非合法與非法兩種,除支配商業秘密的主體根據意思自治原則出讓商業秘密外,其他獲取商業秘密的行為均屬違法。筆者擬從兩個角度判斷分析結果的合法性乃至合理性問題。一個角度是分析行為主體未借助被分析對象的企業信息,則無論該分析行為的分析結果何等相似于商業秘密,該分析行為仍屬合理的市場競爭行為。另一個角度是實務操作中分析行為主體多借助被分析對象的定向企業信息從而獲取無限相似于商業秘密的分析結果,該行為在當前尚無明確立法規制的背景下不甚合理。該行為并非純粹使用非定向的數據資源的行為,定向地使用可以識別權利主體身份的企業信息的行為即使不被定性為違法,也應當為被分析對象提供一定的經濟補償。

因此商業秘密與借助數據資源形成的分析結果需要不同于數據資源的流轉秩序。商業秘密作為企業信息的一種,非法獲取商業秘密的行為應當被禁止,而自愿處分商業秘密的行為應當包含再轉讓的權利受限制的條款,若無約定且根據合同性質仍無法認定再轉讓的權利受限制的情況應被視為允許轉讓。實質上,分析結果屬于企業信息的衍生品,但由于分析結果本身包含了對一個特定對象的分析評價,客觀上仍然屬于企業信息的一種。值得關注的是該分析結果的歸屬問題:若參照原始取得理論,則分析結果既可以看成分析行為的主體通過加工行為獲得支配權,又可以看成分析結果被添附至原有的企業信息權利主體之上,即為其形成新的企業信息。在當前我國相關立法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分析結果再轉讓秩序應當充分尊重商事主體的營利分配公平。借此,筆者認為應當在不損害被分析客體的權益基礎上更加關注技術的發展,至少不應當因為立法不完善而阻卻高新技術的進步,新事物發展需要借助必要的制度張力;分析結果應當歸屬于分析行為主體,而被分析對象可以據此向分析行為主體主張營利分配,并要求其遵守基本的保密義務。

五、結 語

大數據技術大大提升了信息資源的商業價值,尤其是企業信息在商事活動中表現出極強烈的輔助法人營利的特性。“雖然我國信息技術相較其他發達國家起步稍晚,但是我國網民眾多、基礎數據體量巨大、信息技術發展速度較快,尤其是移動互聯網行業,面臨‘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20]從三個角度分述企業信息的私法地位可知,企業信息被投入商事活動是一個既有的現象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總而言之,除法人名稱、名譽等極少數信息可以被視為人格權客體且具有人格權屬性之外,企業信息權利客體均不同于個人信息權利客體且不具有人格權屬性。以企業信息為客體的商事行為具有營利性,不應當與以個人信息為客體的行為同日而語。探討企業信息私法地位的價值在于明確企業信息的發展方向,立法調整企業信息被投入商事活動的秩序應當合理引導并重視其營利的特質而非刻意限制。無數經驗表明,先驗式的立法對調整新事物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大數據技術處理企業信息的現象離不開先驗立法的調整卻又不宜被矯枉過正,最佳的途徑就是通過客觀判定企業信息提供者對共享資源的貢獻度來制定有效的信息共享激勵機制,合理分配共享信息的經濟營利。還有一個問題是企業信息權利主體的規模不同難免其在共享信息過程中貢獻信息的數量以及需求信息的數量相差有別,國家立法與監管工作的重點應當放在合理調整共享信息范疇之上,這也將是確定企業信息私法地位之后的重要研究對象。

注釋:

①法人使用的企業信息的范疇不限于其自身所有的信息,也包括其他法人的企業信息。企業信息在商事活動中被使用的原因可能是客觀的,使用企業信息的行為均是主觀的。

②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度保護絕對商業秘密的目的是借助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來實現的,即前者設置的處罰手段是對后者原則性規定的補充。

[1]李永軍.從權利屬性看人格權的法律保護[J].法商研究,2012,(1).

[2]王鍇.論憲法上的一般人格權及其對民法的影響[J].中國法學,2017,(3).

[3]J.P.Wood,The Story of Advertising.New York:Ronald Press Co.,1958.

[4]Klaus Stern,Das Staatsrech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Band III/1,C.H.Beck’ sche Verlagsbuchhandlung,München,1988.

[5]Elad Harison,Who owns enterprise information?Data ownership rights in Europe and the U.S.,Information&Management,2009,(2).

[6]王利明.人格權法的發展與完善——以人格尊嚴的保護為視角[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4).

[7]Hans Carl Nipperdey,Die Würde des Menschen,in:Kar August Bettermann(Hrsg.),Die Grundrechte:Handbuch der Theorie und Praxis der Grundrechte,Bd.2,2.Aufl.,Duncker&Humblot,Berlin,1968.

[8]周龍杰.法人人格權立法問題之思[J].社會科學戰線,2012,(5).

[9]Verena Hausmann&Susan P.Williams,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adiness:A Survey of Current Issues,Challenges and Strategy,Procedia Technology,2014,vol.16.

[10]SahbiZahaf&FaiezGargouri,Specificationforthecooperative dimension of the Bid Process InformationSystem,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7,vol.121.

[11]Ylber Limani&Larry Stapleton,Inter-Enterprise Networking in Developing Regions:An International Stability Perspective,IFAC PapersOnLine,2016,(29).

[12]高圣平.比較法視野下人格權的發展——以美國隱私權為例[J].法商研究,2012,(1).

[13]鄧恒.論商業秘密保護中競業禁止協議的法律性質[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2).

[14]虞新勝.社會主義制度正義下機會公平的實現[J].理論月刊,2015,(9).

[15]David Romero,Fran?ois Vernadat.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state of the art:Past,present and future trends,Computers in Industry,2016,(5).

[16]大數據時代,用戶的隱私如何守護[EB/OL].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09/lwQml rcz13sUJSo3.html.

[17]Humayun Zafar,Human re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s:Information security concerns for organization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3,(1).

[18]朱琳,張鑫.美國政府數據開放政策與實踐研究[J].情報雜志,2017,(4).

[19]胡煒.跨境數據流動立法的價值取向與我國選擇[J].社會科學,2018,(4).

猜你喜歡
主體信息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翻譯“主體間性”的辯證理解
外語學刊(2011年3期)2011-01-22 03:42: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 精品91视频|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亚洲人人视频| 欧美精品高清| 99视频在线免费|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狂喷潮在线观看2345| 国产欧美另类| 日韩高清欧美|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欧美第二区|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最新国产在线| 国产青榴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 99re视频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国产精品主播| 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免费毛片|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91久草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91亚洲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天天爽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91亚洲精品第一|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综合亚洲网|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第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亚洲欧美不卡| 91啦中文字幕|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91视频99|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