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瑾
(福建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
少數民族民歌是在少數民族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古老且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它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數民族民歌的產生與少數民族獨特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逐步形成于少數民族日常的交際、娛樂、祭祀、祈福和儀式等活動中,在少數民族社會生產和勞動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少數民族民歌蘊含了少數民族人民勤勞的智慧與思想,值得傳承與發展。然而,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生存與傳承的環境正在受到沖擊,少數民族民歌藝術正瀕臨消亡的困境。因此,為了繼續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民歌藝術,有必要對目前少數民族民歌藝術傳承與發展困境做一研究,并探索在新時期傳承與發展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的對策。
目前我國少數民族民歌的傳承通過三種方式:第一,家族傳承。例如:少數民族中某個家族擔任了族內重要的宗教職位,這些家族內部就會傳承宗教儀式歌曲,而由宗教儀式歌曲發展而來的民歌,就會通過家族傳承的方式進行傳承。第二,師徒傳承。師徒傳承常見于少數民族的一些戲曲和表演類的民歌,也就是族內年輕傳承者通過拜師學藝的方式學習這些戲曲和表演類民歌。第三,活動傳承。少數民族在重大的節日、慶典時,也會舉辦各類民俗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會演唱少數民族民歌。因此,活動傳承也是少數民族民歌傳承的重要方式。
從保護現狀來看,目前少數民族民歌正面臨消亡的局面。這表現為:首先,少數民族民歌的傳唱范圍較小,大部分民歌傳唱依然在民族內部進行,由于受眾少,難以得到傳播和發揚。第二,民歌數量正在急劇減少。根據相關研究人員的統計,僅僅在湘西地區,每年消失的苗族民歌就有上百首之多。第三,政府和相關機構對于少數民族民歌發展的投入資金較少,難以滿足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民歌發展的需求。針對少數民族民歌藝術日益消亡的問題,我國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對其進行保護和發展,但是目前的保護效果并不理想。例如,許多民族地區政府通過設立傳承人的方式來保護民間藝人,但是傳承人往往并不是音樂人,很多只是簡單的演唱者的角色,只能通過口頭傳唱的方式將這類音樂傳唱下去,這本身就給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另外,政府開展的少數民族民歌收集與搶救性保護活動,所獲得的往往是一些文字資料,音頻資料很少,這類資料雖然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保存,但是歌曲的旋律、歌曲的意境很難保存下來,并且很多少數民族民歌并沒有采取現代的編曲方式,不能夠采取現代的音樂方法予以記錄。
第一,傳承人老齡化,斷層現象嚴重。根據筆者對相關文獻的查閱發現,目前少數民族內部能夠演唱少數民族民歌的民間藝人,普遍年齡偏大,超過60歲以上的人口占比超過了40%。由于缺乏年輕的傳承人,少數民族民歌傳承人的老齡化問題嚴重,并且還存在斷層現象。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少數民族大部分中青年往往忙于生活和學習,對于學習民歌缺乏興趣。另一方面,少數民族青年在日常生活和學校里接觸到的少數民族民歌,往往是在現代音樂改編下的少數民族民歌,與傳統的少數民族民歌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年齡偏大和傳承存在斷層的現象,是影響少數民族民歌傳承的主要因素。
第二,流行音樂文化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沖擊。隨著文化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西方流行音樂文化對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沖擊不斷加大。許多少數民族音樂人為了尋找創作的靈感,開始把流行音樂元素融入到少數民族民歌的創作中,利用流行音樂作曲和填詞的方式對一些少數民族民歌進行改編,但這種改編往往是基于商業性目的,改變了少數民族民歌的原始風貌,丟失了少數民族民歌許多寶貴的民族傳統,這偏離了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的本質。
第三,現代生活方式破壞了少數民族民歌的傳統生存環境。從歷史發展來看,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產生于少數民族人民傳統的生活環境之中。我國大多數少數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偏僻,人民的生活與外界相對隔絕,這種環境使得少數民族民歌文化得以保存下來。然而,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加快,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也與現代社會相接軌,人民的工作和行為活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在少數民族人民過去的生活中,演唱民歌是少數民族村民表達情感和娛樂的重要活動。隨著現代娛樂活動的增多,少數民族村民逐漸放棄了民歌這些傳統文化活動,青少年更樂意去KTV等地方演唱流行歌曲。在現代文明和和流行音樂文化的沖擊之下,少數民族民歌的生存環境正在消亡。
第四,未充分發揮教育傳承文化的功能。不管任何一種文化形式,教育都是傳承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的傳承上,教育并沒有充分發揮其功能。這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缺乏少數民族民歌的教育。目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沒有組織少數民族民歌方面的音樂教材的編寫,在教學中也不注重對于少數民族民歌的傳承和發揚,這使得少數民族民歌藝術在我國中小學無法傳播。第二,缺乏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即使在一些民族學校,也不注重對于學生進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少數民族的民歌并不受到重視。第三,民歌藝術在高等專業院校中得不到學生的青睞。在音樂類的高等專業院校,許多音樂類專業學生更愿意學習的是流行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的相關專業,很少有學生愿意從事民族民歌音樂演唱的專業學習,即使是在一些大的音樂學院,這類專業的學生也是少之又少。
雖然當前我國少數民族民歌藝術傳承與發展遇到了困境,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新時期給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帶來的機遇。通過以上對我國少數民族民歌藝術傳承與發展困境的分析,筆者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一些新時期傳承與發展我國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的策略和建議。
從前文的分析可知,目前少數民族民歌藝術傳承與發展最大的困境就是傳承人日益減少,老齡化和斷層現象嚴重。針對這一問題,首先要加強對現有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首先,政府應通過輿論引導少數民族民眾對自身傳統文化,尤其是民歌藝術文化的重視,要從觀念上重視民歌藝術的傳承。這是因為目前很多少數民族人民認為少數民族民歌的演唱是無意義的事情,導致了民歌音樂文化難以傳承。政府應引導輿論和媒體改變少數民族村民的觀念,讓他們認識到傳承本民族的民歌藝術是光榮和有意義的事情。第二,設立傳承人保護制度。政府應對少數民族民歌藝人進行注冊,對于注冊的民間藝人應給予其收入補貼,并且幫助這些藝人建立新的傳承方式,例如:通過政策鼓勵民間藝人創辦民族文化學校,招收學生來培養和傳承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第三,政府還可以建立民歌文化保護區,組織相關活動,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活動,如“山歌節”等形式的活動,既能夠增進人們的情感交流,還能夠傳唱少數民族民歌音樂,是一種很好的文化保護形式。
針對目前少數民族年輕群體不愿參與少數民族民歌傳承而導致傳承人斷代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促進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產業化發展的方式來吸引更多的少數民族年輕群體來傳承民歌藝術,例如:少數民族民歌藝術可以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傳統文化資源,通過發展旅游業的方式來帶動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的發展,政府部門可以鼓勵少數民族地區年輕人學習民歌藝術,將當地民歌藝術原汁原味地表演給游客。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增加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的特色,增加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的產業化發展,通過旅游業帶動民歌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在商業化發展少數民族民歌藝術時,還應注意保持少數民族民歌的純潔性。因此,民族音樂人在改編中應注意保持民族音樂的本來面貌。這是因為很多少數民族歌曲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在于其不需要其他音樂的伴奏形式,能夠純真、質樸地傳達其感情,如蒙古族的呼麥這類音樂的形式。而且,少數民族民歌體現的是少數民族人民的精神,歌曲如果不能保持其純潔性,就不能夠很好地將這些精神表達出來。眾所周知,民族的往往也是世界的,只有保留自身獨特的文化基因,民族獨特的性格和特色,才能夠被世界其他文化所能夠接受。少數民族民歌音樂與其他西方音樂形式也不盡相同,包括在唱法、編曲及表演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別,但只有少數民族民歌音樂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性,才能夠體現自己獨特的民族精神、特征和風格,才能夠為文化多元性和藝術的豐富性提供自己獨特的文化形式。
從前文對少數民族民歌藝術傳承與發揚的困境分析可知,目前少數民族人民現代化生活方式正在侵蝕民歌的傳統生存環境。因此,如何使少數民族民歌與現代社會接軌是民歌藝術傳承和發展的關鍵。筆者認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并不是一味地孤立于現代社會之外而存在的,而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少數民族民歌音樂也需要與現代社會相接軌,特別是一些有特色的少數民族音樂,與現代社會的民歌音樂應該具有同樣的吸引力。例如:音樂人可以發掘少數民族民歌音樂的優勢和特色,包括利用少數民族民歌音樂的形式,進行一些現代音樂的創作,這也是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民歌音樂的一種形式。同樣,可以在歌手演唱少數民族民歌音樂的時候,加入一些本民族特色的,具有時代性的鮮活的民歌,包括一些反映現代少數民族生活的一些歌曲,這些都應當是創作現代少數民族民歌的因素。其次,在現代少數民族民歌的創作中,應當更多地采用現代音樂的方法,包括一些交響樂、流行唱腔等,但是也需要保留以往少數民族民歌音樂的獨特的演唱形式。例如:“刀郎”的流行所帶來的一些啟示,就是通過創作現代少數民族民歌形式來被大家所接受,雖然是一種流行音樂的形式,但是隨著這種創作方法的普及,一些經典的現代少數民族民歌音樂也會逐漸出現。
目前,教育在傳承與發展少數民族民歌藝術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還不夠充分,需要進一步發揮教育傳承文化的功能。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發揮教育的傳承載體作用:第一,增加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少數民族民歌教育的內容。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中少數民族民歌教育相對較少,因此需要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增加一些經典的少數民族民歌曲目,拓展中小學生音樂知識面,從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傳承經典的少數民族民歌藝術文化。第二,在高等音樂學府中開設少數民族歌手班。針對目前許多音樂專業的學生對少數民族民歌不感興趣的情況,筆者認為除了一方面通過各種方法鼓勵音樂專業學生學習民歌藝術,還可以在高等音樂學府內開設少數民族民歌班,從社會上招募學生來學習民歌藝術。在這方面,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和文化廳聯合創辦了廣西少數民族歌手班,取得了許多的經驗,我國各大高等音樂學府可以借鑒他們的招生模式、教學大綱和課程教材。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民歌是少數民族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結晶。隨著現代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正面臨困境。針對目前傳承與發展的困境,筆者認為我國有關部門應通過政策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利用旅游業的發展來傳承少數民族民歌藝術,民族音樂人在改編少數民族民歌時應注意保持民族音樂的純潔性,努力使少數民族民間藝術與現代社會接軌,同時政府應發揮教育傳承少數民族民歌藝術文化的載體作用,使少數民族民歌藝術在新的歷史時期得到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董秀團.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以云南大理白族調為例[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0,04:105-110.
[2]孫曄.對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民歌傳承與發展的建議[J].藝術教育,2014,07:53.
[3]何益民.新形勢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以桑植民歌為例[J].藝術科技,2014,04:47.
[4]李安然.壯族民歌教育與傳承之新創舉——以廣西少數民族歌手班為例[J].現代交際,2011,01:130.
[5]楊民康.論原生態民歌展示活動的意義和作用——兼談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幾種文化保護與傳承模式[J].音樂探索,2011,03:9-13+21.
[6]田曉琴.簡析呼倫貝爾地區少數民族的音樂傳承途徑——以達斡爾族民歌為例[J].中國科技信息,2012,10:164+193.
[7]張歡.淺析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地位、傳承和發展——以藏族民歌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7:212-213.
[8]樊祖蔭.民歌傳承方式的新發展——略談“廣西少數民族歌手班”的辦學方法[J].民族藝術,1996,01:177-181.
[9]李康燕.傳播學視角下少數民族地區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16,05:91-94.
[10]鞏麗美.少數民族原生態民歌的價值與保護[J].貴州民族研究,2016,08: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