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祥 李大莉
脫貧攻堅是最大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是最現實的夢想。2016年10月以來,建平縣緊緊抓住這個要領,建立了鄉村干部“包組入戶”聯系服務群眾機制,鄉鎮干部、村“兩委”干部根據能力特長,結合村民組及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分別至少聯系1個黨員服務站,每個黨員服務站服務范圍輻射村民組內所有住戶,實現鄉村干部、村民組、黨員服務站、農戶的全覆蓋,改變了機關干部“包村不包組、包戶不深入”的傳統做法,變“蜻蜓點水”式包扶為“保姆”式包扶,切實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著力推動農村發展、基層穩固、同步小康。
建強一個班子 筑牢一座“橋頭堡”
“鎮黨委書記圍繞‘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以‘牢記黨的宗旨為主題,結合鎮、村的實際和具體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為我們帶來了一堂生動且有意義的黨課,受益匪淺。駐村干部每月都到村指導黨建工作、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現在‘三會一課開展得越來越規范了,村里建了大型冷藏室為集體經濟帶來了收入,我們五間房村老百姓生活會越來越幸福!”說到“包組入戶”帶來的新氣象、新變化,五間房村黨總支書記溫玉紅侃侃而談。
脫貧攻堅重點在農村,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在于有一個好書記、有一個好班子。“包組入戶”的過程,就是錘煉班子、凝聚黨員、壯大隊伍的過程,包村包組干部按照縣委“企業選任、內部培養、結對幫帶、上級選派、外聘回引、跨村任職、競爭選拔”7項選人措施,配合鄉鎮黨委工作,選優配強了村黨組織書記,全縣“能人型”村書記達到100%,村黨組織書記擁有致富產業的占村黨組織書記的56%。在村部“提質工程”建設上,全縣260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平均面積達到362平方米。緊密結合縣委的總體部署,指導村“兩委”開展好“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通過走出去參觀、技能培訓等方式方法,提高村“兩委”班子和廣大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先后培育了“東豐泰”果蔬專業合作社、鳳雷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等33個輻射帶動型“一鄉鎮一黨建示范社”建設的典型,帶動貧困戶走上致富路,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
如今,在由30歲的共產黨員李鳳雷于2014年7月創立的鳳雷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內,150畝3000延長米的蔬菜暖棚產業園、500畝的雜糧生產基地、20畝的裸地蔬菜生產基地等到處呈現出一派紅火的生產場面。該合作社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模式,依托蔬菜暖棚產業園,帶動11戶社員(含2戶貧困戶),年可生產蔬菜200萬斤,贏利120余萬元,每戶年均增收11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建立雜糧生產基地,實行選種、種植、管理、銷售、分紅“五統一”的管理方式,為74戶社員(含7戶貧困戶)提供畝產700斤的保底產量,比正常畝產高出200斤,預計每畝可增收500元,每戶年均增收5000元;依托裸地蔬菜生產基地,將每年6萬元利潤全部用于全村2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44名貧困人口兜底基金,確保每戶年均收入2700余元。此外,合作社優先雇用貧困人口到蔬菜大棚、雜糧基地和裸地蔬菜基地就業,每年可為6個貧困人口每人增收2萬余元。
選準一條路子 致富一方百姓
“‘百名干部進村入戶與我們結親結緣,通過實地走訪發現了我村轄區野生萬畝丁香花的資源,謀劃了開發旅游項目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并且付諸行動,修建了通往旅游區的3.3公里觀光道路,村民們真的對黨感激不盡……”喀喇沁鎮大營子村黨支部書記張小燕談到今春丁香花滿山,旅游產業為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帶來的創收感慨不已。
各鄉(鎮、場、街)包村組干部堅持實地走訪調研,在吃透村情、找準癥結、認清優勢的基礎上,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眾自愿原則,幫助村、組、戶理清發展思路、制訂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培育富民產業、發展公益事業,結合地域特色打造品牌,做到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逐步形成組有特色、村有產業、鄉有品牌,涌現出了一批喀喇沁鎮洼子店村、富山街道王福店村等商貿型集體經濟典型,小塘鎮道虎溝村、燒鍋營子鄉石匠溝村、萬壽街道小平房村等旅游型集體經濟典型,八家農場八家分場、沙海鎮杜鎮村等文化型集體經濟典型,榆樹林子鎮東街村、朱碌科鎮朱碌科村等產業型集體經濟典型,呈現了產業與項目百舸爭流、活力迸發的發展局面。
今年,立足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強化產業引領,各鄉(鎮、場、街)本著“因地制宜、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原則,并綜合考慮建檔立卡貧困戶多少和基礎條件,整合各類扶貧資金,采取“鄉村黨組織+扶貧產業園+貧困戶”的形式,在地理條件適合、輻射帶動明顯的地方,分別建立扶貧產業園,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在扶貧園的收益分配上,對于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產業園所得收益按2∶3∶5比例進行分配,其中20%用于增加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30%分給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和偶遇天災人禍突然返貧的貧困戶,50%用于回收投資;對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吸納其直接經營、入股分紅或到產業園務工等方式,帶動增收致富。目前,全縣31個有脫貧攻堅任務的鄉(鎮、場、街)共建立扶貧產業園45個,帶動貧困人口4225戶10125人。比如,熱水農場投資150萬元建設的鄉村旅游扶貧產業園,占地2445畝,預計每年收入40萬元,帶動全場159戶貧困戶年均增收2515元。
辦成一批實事 幫扶一批困難家庭
“幫助承包土地,種植大蔥50余畝,幫助辦理小額貸款5萬元”;“目前,已幫助辦理婦聯信貸小額貸款5萬元,種植大蔥長勢良好,李新病情好轉,脫貧有了希望”……一沓沓民情信息檔案、一冊冊農戶通信錄、一張張服務承諾書、一本本入戶工作日志,詳細記錄著包村組鄉鎮領導和村干部姓名、貧困戶基本情況、利益訴求和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方案等30個方面的信息。
“包組入戶”干部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立足群眾需要,摸清鄉(鎮、場、街)、村自己的“家底”,因地制宜研究發展思路和發展規劃;逐家逐戶深入調研,把扶貧對象摸清,把“家底”盤清,為每戶貧困戶建檔立卡。他們幫助村組積極爭取幫扶單位和相關部門專項資金和項目支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對困難黨員,對因大病、重殘、年老體弱、重大變故、天災人禍等原因造成的特困家庭,千方百計地在資金、技術、信息、醫療等方面給予幫扶救助,讓這部分群體切實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看到了希望、增強了生活信心。同時,各鄉鎮利用設置在村組的2620個黨員服務站,力所能及地為困難群眾提供信息、就業、農產品銷售等服務,積極為農民群眾代辦戶口遷移、建房審批、涉農補貼等事項。目前,“包組入戶”共為群眾解決實事6023件次;2016年全縣順利完成了30個貧困村摘帽、10740貧困人口的銷號工作;建設應急備用水源工程一處,解決了3572人的飲水問題;完成高效農業節水灌溉工程面積5.06萬畝,實施高效農業節水灌溉工程面積9.16萬畝;新建村級水泥路36條117公里;建設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示范村”24個,逐步改善了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包組入戶”重心下移,聯系群眾向下扎根。“包組入戶”活動啟動以來,一個個思路清晰的幫扶方案、一條條具體有力的惠民舉措、一項項加緊實施的重點工程、一戶戶實施致富項目的貧困群眾……讓群眾切身感受到政策不“走在路上”,服務不“停在嘴上”,實惠真正地“落在身上”。以強化黨建引領作為根本保證,動員組織鄉村干部“包組入戶”聯系服務群眾,以組織優勢聚焦脫貧攻堅,凝聚扶貧合力、激發內生動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橋頭堡”和廣大黨員干部的“排頭兵”作用,建平,正在推進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相融互動中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