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一芳
據8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蘇州一所小學的辦公室電腦上有這樣一張明細表:去年10月,報紙500斤、廢紙890斤,籌得610元;11月600元,12月685元……一筆筆不錯的收獲,來自一群孩子10年間風雨無阻的廢品變賣。這是一幅綠色生活的剪影,這樣的堅持播下的是帶有綠色基因的種子。
當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生態環境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瓶頸制約。當此之時,大力提倡綠色生活,已是形勢使然、民意所指、民心所向。無疑,蘇州這所小學為我們生活方式綠色化樹立了榜樣,孩子們10年間的點滴積累,匯聚成了綠色生活的滾滾洪流,這樣的行動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融入孩子們的心靈深處。筆者以為,要讓更多的群眾踐行綠色生活,崇尚綠色生活,還需要從小事做起,從生活的點滴改變做起,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綠色低碳,我們的家園環境才能日益改善。
綠色生活要向陋習說“不”。有些人認為生態環保是“高大上”的事,看見工廠里的煙囪冒煙就激動不已,其實生態環保就隱藏在我們身邊的生活細節之中。比如,平時多用節能燈,淘汰白熾燈,夏季空調調高一度節電降耗,購物吃飯自備提兜餐具,拒絕塑料袋和一次性木筷,出門盡量步行或乘公共交通工具,減少私家車的使用……改變與否,就在一念之間,而這一念也影響著環境改善。
綠色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智慧”。天津中醫藥大學一位大四學生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打印和廣告植入軟件,開創“綠印”免費復印模式,背面是商家廣告,正面是復習資料。商家付費宣傳,學生免費使用,既降低了紙張消耗,又獲得了商業認可。生活就需要這樣的智慧,改變背后正是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