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同樣關于職業危害崗位津貼的勞動爭議,卻分別得到支持勞動者和支持企業兩個截然相反的判決。近日,記者從深圳市福田區維德法律服務中心了解到,由于國家尚未出臺具體的職業危害崗位津貼規定,他們援助的勞動者申請職業危害崗位津貼的兩個案件,情況相似,判決卻各異。(2017年9月12日《工人日報》)
兩起案件,兩名勞動者是相同的遭遇,一是因為工作環境中的嚴重噪音危害,在離職時主張每月300元的崗位津貼,得到珠海市中院的認可。另一則勞動者從事有害物質工作,在與公司的工傷保險待遇糾紛中,主張崗位津貼,但佛山市中院以“彭某與用人單位在用工期間沒有對具體標準進行協商”為由,不予支持。
之所以相同的情況卻出現迥然不同的判決,原因就在于現行的職業危害崗位津貼制度存在問題,對于職業危害崗位津貼,在原勞動部、財政部1992年頒布的《關于建立化工有毒有害作業崗位津貼制度的通知》中,“有毒作業分級”中的4個標準,津貼從0.9元/天到2元/天不等,二十多年前的標準,現在早已不適合。而雖然《職業病防治法》中規定:“用人單位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的勞動者,應當給予適當崗位津貼”,但并沒有配套的法規對津貼的發放范圍、標準、時間等細則進行明確,而且對不予發放職業危害崗位津貼的行為也沒有監督。這讓用人單位不知如何發放,勞動者也不知如何維權,《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也形同虛設。
過時的標準、漏洞百出的制度規定,都讓職業危害崗位津貼成了紙上權利,無法走出落地。廣大勞動者在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時,勞動權益得不到保障,這也容易讓企業忽視勞動者的健康權、生命權,對于勞動者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時可能受到的侵害,也會滿不在乎、漠不關心,從而會將勞動者置于更為危險的境地,不僅拿不到應得的崗位津貼,還可能讓他們身處更為危險的工作環境。
不能讓勞動者傷身又傷心,不能讓勞動者流血又流淚。亟待完善職業危害崗位津貼制度,需要國家安監總局盡快出臺《職業危害崗位津貼管理辦法》,明確職業危害崗位津貼的標準、發放范圍、時間等細則,讓職業危害崗位津貼真正成為勞動者能夠享受到的勞動報酬,而不再是鏡中花、水中月,這樣也才能促使用人單位重視及自覺保護好勞動者權益。要織密勞動者權益保護網絡,對勞動者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全面保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