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梅
摘要:文章由習近平總書記在執政之初引用來表明自己執政態度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一語生發開來,結合五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老子的“無為”思想為例,對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過程中體現出的中國傳統哲學智慧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治大國若烹小鮮;無為而為;中國夢
一、導論
習近平執政之初,在一次接受中外媒體記者聯合采訪時曾說:“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么復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人民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只要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
習近平在答記者問中鮮明表達了他治理國家的態度——“治大國若烹小鮮”。而回顧過去五年來我國家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完全印證了這段話所言無虛。
“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如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古語背后多有著著名典故。夏桀無道,伊尹見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一次,伊尹見湯詢問飯菜的事,說:“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很受啟發,當即命伊尹為“阿衡”(宰相),在商湯和伊尹的經營下,商湯的力量開始壯大,最后等到夏桀無法調動諸侯軍隊時一舉將其滅掉[1]。
《道德經》是老子的代表著作,而老子思想的核心觀點就是無為。無為即自然,演化有三:無為無所不為,有為有所不為,不爭自有成。老子把“無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道德經》中有十二處提到無為,并在第三章提出:“為無為,則無不治”。
治理大國就像做一盤小魚一樣,不能煮得太咸,也不能煮得太淡,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怠慢,不要隨意翻動,火候也要適當。這種烹調無疑是對“掌勺者”專業能力的巨大挑戰,習近平說來舉重若輕,還帶著幾分樂在其中的意味。大智者的自信與樂觀,其實是有著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淵源的,最核心的就是借鑒和吸收了老子“無為而為”智慧的精髓。
二、大智者對“無為而為”智慧的繼承和借鑒
(一)“無為無所不為”與人民利益至上的執政觀
老子當時是在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民不聊生的情形下,提出了無為思想。他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1]“無為”不是完全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亂為、順應和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無為無所不為”,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這里的“無為”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并不是消極等待,毫無作為,而是“為無為”、“為而不恃”“為而不爭”,即以“無為”的態度去“為”,辦事要順應自然,有選擇地去作為,即呼吁統治者要“無為而治”。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在老子看來,世間大道運行,都自有其章法和規律,具體到治國理政方面,就是要將主動權交給人民,多體察民心民意,而不是領導者拍腦袋決策、憑感覺折騰,政令頻出,朝令夕改。習近平在答記者問時所提及的“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與老子所說的“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實為同源之水。
十九大報告在總結十八大以來的民生工作成就時寫道:“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年均一千三百萬人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國家安全全面加強。”[2]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無為而治的管理論點既是立身處事的觀點,也是治國理政的要義。事實也證明,我們國家的治理,堅持人民利益至上仍然也必須是第一要義。
(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服務型政府
《孟子·離婁》有云:“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3]孟子雖然是儒家,但他是一位先秦各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這句中就體現有老子辯證思想的精髓。無為就是能放得下、有所不為。只有在有所不為時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為,這是道家的執一、貞一、守一的思想,指導人做事要有選擇。
老子向往的社會狀態,是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無需統治者來組織生產和交換,一切能夠順乎自然地進行。統治者一旦不惜破壞原本自然和諧的狀態而強“為”,如催逼苛重稅賦,或是發動吞并戰爭,就只會使百姓遭殃,社會動蕩。因此,“無為”是不妄為。統治者就應當順應自然、順應社會發展的規律,按照規律去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不輕易變更。在這樣社會安寧、人民閑適的環境下,人民群眾自然就能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干。
就國家層面來講,“無為”要求的更應是統治者的無償奉獻和服務。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國家的領導者們對治國理政規律的認識也越發深刻和科學。《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就曾指出:“繼續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4]簡政與放權,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前者是“有所為”,通過精簡機構、厲行節儉,切實減輕人民負擔,完成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后者是“有所不為”,即減少對各行各業的干預、束縛,使其自由發展,不受阻礙,并以法制予以保障。李克強曾說:“‘放管服改革實質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權、去部門的利、割自己的肉。計利當計天下利,要讓利于民,用政府減權限權和監管改革,換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釋放。以舍小利成大義、以犧牲‘小我成就‘大我。”[5]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不斷提高政府效能,而不強加妄為,不行政干預,看似什么也沒做,其實已經做了一切。
十九大報告這樣總結和評價五年來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這些歷史性變革,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2]
深層次、根本性、歷史性的變革,不僅體現了我們黨對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也必將催生出一個職能日益科學、結構日益優化、作風日益廉潔高效、人民日益放心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三)“不爭自有成”和我們共同的中國夢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唯獨最為贊美水。《道德經》上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1]“不爭”是美好“水德”的一個品質。這里的“不爭”,一是指水的無私,水利養滋潤萬物卻并不從萬物那里爭取任何利益;二是指水的與世無爭,不僅是和被自己滋潤了的事物不爭,世間一切,它全都不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1]這其中蘊含著樸素的民主思想萌芽,那就是人民應當像水滴匯聚成流一樣,走向真正的民主化并實現團隊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便實現了“不爭自有成”的道理。這里面對治國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見素抱樸,不自矜自貴,要謙柔立身,這是一種民主平等的要求。
治國者自身要注意自身的修養及對百姓的行為效應,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到了“人生出彩”,這次,他是專門說給青年人聽的:“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2]
“烹大魚”只需盯著一條大魚即可,“烹小鮮”則必須照顧到眾多的小魚才行。“治大國若烹小鮮”后面緊接著的一句話是“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德交歸焉”。老子的思想中蘊含著寶貴的平等意識,他提倡執政者應該“澤披所有的生民”,反對在一個國家內部搞地域特權甚至地方歧視。機會不平等將造成系列不公平,并帶來權力貧困、資源壟斷等惡劣的社會效應,而這正是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只有在平等社會狀態之下,人民才會如水中的水滴,和諧融洽、共榮共生,只有這樣人民所憧憬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社會才會到來。
“改革開放的成果應該公平地讓每一個人地享受到,不能緊緊是個別人獲得暴利的機會”,明白了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真正含義,才能更好地理解習近平所闡述的“中國夢”。
三、結語
習近平在他的治國理政中所體現出的卓越的中國智慧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他多年積淀的深厚傳統文化修養的自然流露。習近平本人非常重視從治國理政的角度來考察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他多次強調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既可以提升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也對經濟社會發展有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和借鑒意義,并積極付諸實踐。
(一)在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習近平指出要努力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現代國家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文化治理,文化軟實力建設則是文化治理的關鍵內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其深沉的歷史積淀、博大的文化精神、高遠的思想境界可以為今天中國的軟實力“添瓦”“爭分”。習近平在一次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的集體學習中曾明確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二)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構想中,習近平注重借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精神和歷史經驗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目前已付諸實施,并且成為深受發展中國家歡迎的國際合作新平臺。十九大報告中更是首次提出了打造共同發展繁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新構想。從思想文化淵源上審視,這些戰略和構想都不僅借鑒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開放、進取、合作、共贏的積極精神和歷史上對外經濟交往的經驗,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人所講的和諧精神。
毋庸置疑,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政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最主要的哲學觀,但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要源頭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也有無盡的思想寶藏,執政者有必要也有義務將其中像老子的“無為而為”思想這樣的對今天經濟社會發展有積極意義的精髓部分加以繼承和發揚,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多智慧支撐。
參考文獻:
[1]老子著.高文方譯.道德經[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2]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R].2017.
[3]孟子.孟子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6.
[4]胡錦濤.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R].2012.
[5]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R].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