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艾芳 朱熠晟 朱相如

摘要:“互聯網+”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互聯網+”環境下如何全面了解高校青年學生的痛點是學生工作的切入點,本文結合95后青年學生手機APP的使用偏好調查,提出青年學生的培養既需要傳統的交流方式,更需要“互聯網+”的化學反應。
關鍵詞:互聯網+;95后;青年學生
一、“互聯網+”環境為高校青年學生培養提出新挑戰
當今社會,“互聯網+”已是趨勢。“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將充分發揮其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社會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正如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的概念,要求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
“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工作,親切關懷青年健康成長。在“互聯網+”環境下,與青年學生溝通如果僅僅只是空洞地談人生、談理想、談學習,就會空乏枯燥,與青年學生的日常行為方式嚴重脫節。久而久之,青年學生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感覺就是“廟堂之高 江湖之遠”。
二、手機APP是了解90后青年學生的有效載體
“互聯網+”的本質歸納為兩個詞:“連接”、“融合”。基于“互聯網+”連接、融合的高校青年學生工作的實踐探索,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適應市場需求和滿足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
社會對95后青年學生有很多詞:個性張揚、自我為中心、敢于反抗、語言創新性強。95后青年學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體,他們活躍在黨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以及班級中,是學生中的優秀分子,是老師的得力助手,是連接老師與學生的橋梁,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是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軍。
“互聯網+”很多人會理解成“+互聯網”。“互聯網+”和“+互聯網”最大的區別是前者起的是化學反應,是質的飛越;后者只能起物理反應,是量的變化。系統管理理論是運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原理,把管理視為一個系統,以實現管理優化的理論。95后,是互聯網原住民。隨著95后進入校園并占據主要力量,現行的青年學生選拔和培養體系是否適應95后自信張揚的個性,對他們是否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在的大學生都是95后,甚至00后,他們見識廣、思路寬;不愿吃苦、更加自主;喜歡到國外游學,在國內工作,關鍵抉擇期受父母家庭的影響較大。對95后青年學生的培養要從廣度、深度、融合度三個維度系統考慮。
“教育者必須不斷吸收新概念,增強及時發現,運用新載體的敏感性。”[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揭示大學生的自身思想、行為的發展規律,研究大學生需要、動機、行為的發展過程。青年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這個群體關注什么、使用什么,教育主體就應研究什么。知彼知己,方能有的放矢,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手機APP的研究是這個最好的新載體。
三、“互聯網+”背景下青年學生手機APP的使用偏好
“手機是一個流動的‘家園,能滿足人類邊移動邊交流的雙重需求,使人對它的依賴性越來越大”[2],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這樣表述大學生的‘伴侶——手機。“互聯網+”環境下,與青年學生粘性最強的當屬“手機伴侶”——各種客戶端(即APP)[3]。通過對青年學生經常使用的APP進行調研后,發現95后青年學生使用最多的客戶端分別是微信、QQ、微博等“即時通訊”類,占83.12%。客戶端的流行體現的是“人類交往方式的革命”。2018年2月,通過對南京林業大學的235位青年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個別訪談,發現學生使用客戶端的情況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效果,在調查的青年學生中,使用最多的APP是微信、QQ、微博等即時通訊類,其次是淘寶、亞馬遜、大眾點評、京東等購物類;而專業學習類僅占第三。調查還發現,女生使用購物類、影音圖像類APP較多,男生則較多使用游戲類、瀏覽器類APP。
在與青年學生接觸最多的同學、父母、老師、社會人士四類人群中,與不同角色互動交流使用最多的溝通方式各不相同。青年學生與同學交流傾向于微信、QQ、面談,與父母交流傾向于電話,與老師交流更傾向于面談、QQ、短信,與社會人士則更傾向于微博上的交流。見圖1。
這恰恰印證了“互聯網+”環境下,手機客戶端的盛行體現的是“人類交往革命”的發生,從傳統面對面的線下方式,轉為線上交流交往。教育的本質即交往,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是人際互動的愛好者和踐行者。從學生APP的使用偏好看,青年學生的培養既需要傳統的交流方式,更需要“互聯網+”的化學反應。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美)萊文森著,何道寬譯,《手機:擋不住的呼喚》,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8
[3]馮方,“互聯網+”視域下自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高教探索,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