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國,段君凱,許飛
(江西省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病治療中心,南昌 330006)
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VSD)經導管介入封堵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并發癥發生概率低、術后恢復快,因此,經導管介入封堵術可以替代外科手術成為治療部分膜周部VSD的首選方法[1]。VSD經導管介入封堵術的常見并發癥有心律失常、封堵器移位或脫落、腱索斷裂、房室瓣關閉不全、主動脈瓣返流、殘余分流、溶血、心臟及血管穿孔、神經系統并發癥及血栓形成等[2-5]。其中血栓形成是VSD經導管介入封堵術中不常見的危急并發癥,但若不及時發現、正確處理可能出現嚴重后果。現將1例VSD經導管介入封堵術后1周出現股深靜脈血栓的病例報道如下。
患兒,男,5歲9個月。在我院行心臟彩超檢查提示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寬約6mm,膜周部,右室面部分三尖瓣組織附著,分流彌散,較明顯分流口約3mm、1.5mm,左向右分流。2017年1月18日在我院行經導管室間隔缺損介入封堵術,術中穿刺左側股動脈及右側股靜脈,常規給予普通肝素100U/Kg(濃度1000U/ml)抗凝。行左心導管檢查及左心室造影,測量分流口大小約3mm,建立動靜脈鋼絲軌道,選擇7F長鞘管,沿導絲置入輸送長鞘,并將長鞘頭段牽至左心室內,將6mm室間隔封堵器沿輸送長鞘送人。經X線透視及心臟超聲的監測下釋放封堵器。重復超聲心動圖檢查和左心室造影,封堵器位置良好,無殘余分流,主動脈瓣、三尖瓣無明顯返流,右室流出道無狹窄,釋放封堵器,拔出血管鞘,壓迫止血后包扎,手術結束,手術時間50min。術后24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100U/Kg·次,12h1 次,共 2 次,),次日口服阿司匹林泡騰片(3mg/kg·d,qd,療程 6 個月)。
患兒于2017年1月22日出院,乘坐6h火車到家,因春運期間乘客多,患兒6h靜坐未行走,到站下車后患兒出現左下肢疼痛、不能伸直,伴行走不穩。2d后左下肢疼痛加重并腫脹,不能行走,至我院住院治療。入院時患兒不能行走,由其父母抱入院,左下肢腫脹,足背動脈搏動正常,雙下肢膚溫無明顯差別、皮膚顏色無明顯變化,雙側腹股溝穿刺點無紅腫化膿。D-二聚體630μg/L,凝血常規四項及血小板正常范圍,胸片未見明顯異常,心臟彩超復查封堵器位置正常、無殘余分流,各瓣膜活動正常,封堵器周邊及瓣膜未見贅生物,雙側動靜脈彩超提示左側股深靜脈內低回聲團塊 (長約28mm,內徑約3mm,內見少許血流信號),考慮血栓形成。入院當天即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100U/kg,12h一次)、口服阿司匹林泡騰片(5mg/kg,1次/d)抗凝治療,5d后左下肢腫脹消失,能下地行走,復查彩超左下肢股深靜脈低回聲區長度及內徑縮小(長約7.2mm,內徑約2.5mm),低回聲區與血管壁之間可見血流信號通過,繼續用藥10d后出院,出院當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鈉,繼續口服阿司匹林泡騰片,兩周后返回醫院門診復查,雙側動靜脈彩超提示左下肢深靜脈未見低回聲區,患兒雙下肢屈伸、行走均正常。
股靜脈穿刺因簡單、安全、操作方便,已成為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最常用的血管入路,因術中予肝素抗凝,術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及口服阿司匹林泡騰片預防血栓的形成,所以經導管室間隔缺損介入封堵術后股靜脈血栓形成不常見,但是股靜脈血栓一旦形成并脫落,可隨血流進入并堵塞肺動脈,引起肺動脈栓塞的臨床表現,顯著影響生活質量甚至死亡。王軍等[6]人報道介入治療先天性心臟病962例,出現血栓患兒共6例,其中5例患兒小于5歲,低年齡低體重患兒血栓并發癥發生幾率更高,因該類患兒血管較細,管壁薄,輸送鞘管及導管易損傷血管內皮,從而激發凝血系統,促進血栓形成。患兒內皮細胞的損傷以及封堵器的置入均可激活凝血系統,Rodés-Cabau等[7]研究發現在封堵器置入后凝血系統明顯被激活,在術后1周達到最大化,本例患兒術后第5d出現血栓臨床表現,第7d癥狀最為明顯,與Rodés-Cabau等的研究是一致的。
本病例手術術中嚴格按照 《兒童常見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專家共識》[8]《常見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二、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9]進行操作,術后根據《常見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二、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9]采用肝素抗凝24h,口服阿司匹林5mg/kg,每天1次,預防血小板凝集,但患兒術后4d并發了股深靜脈血栓。考慮原因:⑴血管穿刺過程中反復操作,導致靜脈直接損傷,穿刺點血管內皮的損傷;⑵手術前禁飲禁食6h,易導致血液濃縮,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且手術時間過長;⑶促凝物質(封堵器)進入血流刺激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⑷長時間乘坐火車下肢制動時間過長,致血流緩慢;⑸術后穿刺點局部加壓包扎可引起血流緩慢。以上原因均為并發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我們體會到為減少血栓并發癥的發生幾率,應盡量做到:術前按照指南嚴格把握手術適應癥及禁忌癥篩選病人;術前或術中適當補充液體糾正高凝狀態;術中避免反復穿刺及更換輸送鞘管以減輕血管內皮損傷;避免長時間手術操作,如需長時間操作時術中注意追加半量肝素;術后減少臥床時間,盡早下床活動促進血液流動,減少患者術后發生血栓的風險。術后一旦出現深靜脈血栓臨床表現應立即行彩超、D-二聚體檢測等相關檢查,積極溶栓及抗凝治療,監測血栓變化情況,直至血栓消失。必要時行取栓手術[10,11]。總之深靜脈血栓因后果嚴重,故預防血栓發生,早診斷,積極治療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