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 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總目標之一。在不少人看來,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只是教師的事情,其實在任何一門學科中,閱讀能力都起著重要作用。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如果沒有培養(yǎng)閱讀能力,那么對后續(xù)的學習將會造成很大的困擾。教師要從課前、課堂、課外三方面入手,多角度分層次對學生加以訓練,努力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課內(nèi)外;培養(yǎng);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總目標之一。在不少人看來,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只是教師的事情,其實在任何一門學科中,閱讀能力都起著重要作用。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如果沒有培養(yǎng)閱讀能力,那么對后續(xù)的學習將會造成很大的困擾。教師要從課前、課堂、課外三方面入手,多角度分層次對學生加以訓練,努力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課前預習,做好閱讀基礎
(一)基礎知識,重在自學
小學高年段與中低年段不同,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也就是字詞,完全能夠自學,低年級可能會靠老師的講解才能夠識記,運用。而高年級只需要對重點字詞進行點播即可。 以六年級學生為例,如果在學習下一課之前,布置學習生字的任務:首先,要求學生熟讀會認字,會寫字,挑出較生僻,較難書寫的字,然后在課堂上交流并進行課上指導;其次通過網(wǎng)絡或者查找字典,找到會認字、會寫字的形近字和多音字,標注讀音,拓展知識的范圍;最后按照書上的要求畫出詞語,讀熟,體會重點詞語的含義。這一系列的預習要求學生能夠認真完成就能夠達到預習目的!
(二)課文初探,把握內(nèi)容
要想準確的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需要在課前熟讀課文,高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多遍課文的閱讀,能夠較為準確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不管是自讀課文還是重點課文,都應該讓學生提前讀課文三遍,并且要求明確:第一遍,大聲朗讀,校準讀音,掃清讀音障礙;第二遍,略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初步探索主要內(nèi)容;第三遍,邊讀邊畫邊批注,抓住最重要的詞語或者句子,慢慢理清思路,這時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已經(jīng)把握的差不多了。
二、課上指導,教會閱讀方法
(一)內(nèi)容概括,統(tǒng)領全篇
1.善用題目和課后題。這兩個小助手藏在課文的前后,若它們與事件有直接聯(lián)系,我們就可通過它們進行內(nèi)容上的擴展,找出問題的答案,輕松地總結(jié)課文的大意。如《桂林山水》一課,主要問題是作者從哪些方面寫桂林山和水的特點,根據(jù)課題和課后題去追溯、去閱讀,我們就能順藤摸瓜,圍繞問題進行歸納概括。
2.利用體裁特點。對于不同的文學體裁,概括主要內(nèi)容方法不同,以記敘文為例,我們就抓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快速瀏覽課文后,可以提取這幾個基本要素,利用課文中的關鍵詞語串聯(lián)成一句通順的話,這句話就是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除詩歌外,小學階段的課文我們都可以采取這種方法。
3.將文章每段的段意歸納出來,提煉由此形成主要內(nèi)容。
4.找“中心句”。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部分段落分明、層次清晰、通俗易懂,而我們的致勝法寶“中心句”往往就出現(xiàn)在課文結(jié)構(gòu)上的總起句、過渡句、總結(jié)句或內(nèi)容上的重點句。只要反復地誦讀,稍加整理和巧妙引用,就能抓住主要內(nèi)容。
(二)核心問題,引領理解
無論什么文章,都有主次之分,那么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抓住一個核心問題來進行探究,例如在學習《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本文是著名的作家史鐵生紀念自己的母親所寫的,在講授課文之前,學生們已經(jīng)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課上可以提出“本文記敘了作者和母親之間的哪幾件事?通過這些事情你們看出了什么?”這個核心問題。學生之前閱讀的非常充分,理解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再加上平時的訓練,學生們很快就找到了這些事,通過這些事學生們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這篇文章的情感也就把握住了。再如《為了五美分的禮物》,可以提出問題“我們是怎么看出來魯本的家境貧寒呢?”這個核心問題帶領學生們抓住了“維持生計”、“破爛不堪”等重點詞語,分析文章,了解人物的品質(zhì)特征,性格特點等等。
三、課后提示,拓展閱讀范圍
(一)課內(nèi)課外相連接
學生學習完書上的文章后,教師不能點到為止,尤其處在高年段的學生,教師要拓展他們的知識范圍,以《西游記》為例,由于學生的年齡和內(nèi)容有限,課本上只介紹了孫悟空大戰(zhàn)二郎神的打斗場面,卻沒有將后續(xù)的故事呈現(xiàn)出來,課堂上有聲有色地講解將學生帶入到場景中去,吸引了學生們的興趣,那么學生就會想知道后續(xù)發(fā)生了什么,那么教師就可以把《西游記》這本書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后閱讀,再利用自習時間交流閱讀成果,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跨學科整合,拓寬語文閱讀的空間。
葉圣陶說:“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shù)、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jīng)、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可見,語文跟自然社會科學有著密切聯(lián)系。語文又是美的對象,含有豐富的外形美和內(nèi)在美,諸如語言的音樂美,文字的繪畫美,層次的節(jié)奏美??這又使語文跟音樂、美術(shù)息息相通。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溝通,是現(xiàn)代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拓寬閱讀廣度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萬祥,《今天怎樣做德育——點評88個情景故事》,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年05月.
[2]李季,梁剛慧,賈高見,《小活動 大德育:活動體驗型主題班會的設計與實施》,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07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