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羅瑞瓊+張錦洪


[摘要] 目的 觀察常規治療基礎上配合中藥吳茱萸熱奄包在臍部周圍進行熨燙和熱敷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護理效果。方法 將于2015年4月—2017年7月該院收治的40例糖尿病胃輕癱的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采用的治療方法是在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吳茱萸熱奄包熱敷臍部周圍,一周后觀察兩組的療效。 結果 吳茱萸熱奄包臍周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癥狀的總有效率為89.5%,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吳茱萸熱奄包熱敷于臍周能夠有效的使糖尿病患者胃輕癱的臨床癥狀得以改善。
[關鍵詞] 吳茱萸;熱奄包;糖尿病患者;胃輕癱
[中圖分類號] R248.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9(a)-0169-02
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胃腸功能減弱以及高血糖等因素綜合影響,臨床上出現腹脹、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等癥狀,稱為胃輕癱。糖尿病患者出現胃輕癱的情況并不少見。現階段,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西醫治療多以調整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控制血糖的基礎上,以口服促進胃腸動力藥物和控制血糖為主要方法。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常見的消化道并發癥之一,應用中醫藥治療此并發癥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和廣闊的發展前景[1]。中藥熱奄包是一種常見的中醫外治法,它通過皮膚吸收中藥藥物的有效成分,肝臟的首過效應不會經過[2],且該方法具有簡單易行的優勢,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基本上很低,故在治療腹脹和腹痛方面取得的效果較顯著。該文于2015年4月—2017年7月該院收治的40例患者,為吳茱萸熱奄包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臨床研究和應用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0例患者均是就診于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的糖尿病伴胃輕癱患者,年齡35~72歲。按照患者就診的先后通過隨機數字表的方法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21例和實驗組19例。比較兩組患者一般基線資料,影響組間對比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相關統計。患者均同意參加該研究,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對該次研究方案予以批準。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與《內科護理學》[3]中關于糖尿病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合;且符合胃輕癱的判斷標準。
1.2.2 排除標準 臍部皮膚炎癥、破潰;皮膚局部感知不良者;對中藥存在過敏反應者;有嚴重的腦、心臟等臟器實質性疾病;惡性腫瘤患者;哺乳期或孕期女性;患有精神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使用常規西醫治療,包含使用降糖藥物和促進胃腸動力藥等。
1.3.2 實驗組 方法: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配以中藥熱奄包的熱熨和熱敷,首先將吳茱萸粉500 g放入20×20 cm大小的布包中,置于微波爐中加熱2~3 min,火力調節為中高火,溫度加熱至約40~50℃。取出后,要對熱奄包的局部溫度進行調節,適宜標準為患者感覺不燙手,防止出現燙傷皮膚的情況。然后在患者腹部將熱奄包放置妥當,按照順時針方向,對該部位持續按摩,時間約為5 min,然后再以神闕穴(肚臍)為中心點,將熱奄包放置妥當,熱敷大概20 min/次,如癥狀緩解不明顯,可以熱敷至癥狀緩解。2次/d,7 d為1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
1.4.1 患者癥狀評分評價 評價腹脹癥狀使用《胃腸癥狀評分法》,其中0分:無癥狀;1分:經過提示能夠意識到癥狀;2分:存在癥狀,但不對日常生活產生影響;3分:存在癥狀,日常生活狀態下產生影響。
1.4.2 臨床療效評價 按照中醫癥候積分進行評定[4]顯效:胃排空率恢復正常,完全不出現原有糖尿病胃輕癱癥狀;有效:減輕原有糖尿病胃輕癱癥狀,胃排空率雖然未恢復正常,但比治療前的排空率≥25%;無效:糖尿病胃輕癱癥狀無明顯變化,胃排空率無變化或者變化≤25%。
1.5 統計方法
兩組患者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x±s)表示,并用t檢驗;兩組患者的計數資料用[n(%)]的表示,并用χ2檢驗,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校對分析后,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腹脹積分比較
兩組比較治療后,兩組腹脹積分較有所改善,但實驗組腹脹積分下降更明顯(P<0.05),見表 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有效率對比,對照組低于實驗組(P< 0.05),見表2。
3 討論
在祖國醫學史上認為,糖尿病胃輕癱屬于“痞滿”和“胃緩”等范圍,此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西藥治療單純的應用促進胃腸動力的藥,對于緩解胃輕癱的癥狀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從胃腸功能本身對此病進行改善。但是中藥熱奄包作為一種外治法被普遍的應用在慢性病的治療和護理之中。國內部分文獻表明,采用中醫護理技術自制中藥熱奄包對改善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的胃輕癱癥狀有顯著效果[5]。
3.1 吳茱萸熱奄包能有效的減輕糖尿病胃輕癱患者腹脹癥狀
吳茱萸偏熱性,歸屬于脾、胃兩經。它主治胃脘部寒凝氣滯之痛,不但有溫里散寒止痛, 又有行氣、解郁的效用。因此它具有改善胃腸道動力的作用,特別能減輕腹脹這一癥狀。糖尿病患者的腹脹癥狀在臨床上通常較重,該研究應用熱奄包的溫熱結合中藥的藥理作用共同作用于糖尿病腹脹的患者,能有效的減輕其腹脹的癥狀。吳茱萸熱敷腹部具有驅寒止痛、降逆止嘔、溫暖脾胃之功效,有效排出胃腸內積氣,有助于恢復胃腸蠕動的功能,又能夠明顯的促進患者局部乃至全身血液循環。此外,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吳茱萸本身含有特殊成分,如吳茱萸堿和吳茱萸次堿等,這些有效成分能經過臍部較薄角質層,滲透到細胞間質,不斷進入人體的血液循環,在這些功效共同作用下,起到改善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的效果。endprint
3.2 吳茱萸熱奄包能改善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臨床癥狀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吳茱萸本身含有揮發油的成分,這種揮發油能夠起到抑制腸內異常發酵的效果, 故能起到防止嘔吐,改善消化道不適等癥狀。中藥熱奄包和內治法原理雖然基本相同,但只是用法不同。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臍下的毛細血管網非常豐富, 而且臍下的角質層很薄,將吳茱萸放在臍周的來回熨燙可有效的吸收吳茱萸的成分。臍部是任脈,督脈和沖脈的匯聚之所,吳茱萸敷臍后可在多條經絡的循行作用下,使藥效從局部迅速蔓延向病灶,利用吳茱萸對胃腑氣機進行疏導,溫經理氣,降逆和胃,加快胃腸道功能的恢復,促進有效的胃腸道蠕動[6]。因此中藥熱奄包有內外同治的效果,具有內外一貫的妙處。
該研究表明糖尿病胃輕癱患者在常規西藥治療下,再聯合吳茱萸熱熨和熱敷臍周以及腹部,能加快恢復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胃腸功能,且此方法具有簡單易行的優勢,研究中未發生一例不良反應。
4 結語
糖尿病胃輕癱在糖尿病患者中發生率較高,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之一。縱觀當今文獻中,對于糖尿病胃輕癱的基礎研究報道較多,而較少報道糖尿病胃輕癱的相關臨床研究,且多從電針、中藥制劑等方面對此病進行探討[7]。現代研究當中,中藥熱奄包熱熨和熱敷療法大多數應用在慢性病的臨床護理和治療當中。綜其所述,中藥熱奄包熱熨和熱敷療法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操作方法簡易,安全有效,并具有適應癥廣泛的特點,故可推薦在臨床上普遍推廣。
[參考文獻]
[1] 俞燁晨,王旭.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臨床研究進展[J].時針國醫國藥,2017,28(8):58-60.
[2] 周煒,王麗平,張樹源.穴位貼敷療法的臨床應用[J].中國針灸,2006,26(12): 899-903.
[3] 尤黎明,吳英.內科護理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579- 599.
[4] 鄭筱萸主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4-135.
[5] 靳方,苗海東.自制中藥熱奄包改善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胃輕癱的護理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7,30(9):58-61.
[6] 郭小紅,惠朝暉,劉子胥,等.參苓白術顆粒聯合莫沙必利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42例[J].河南中醫,2014,34(8):1617-1618.
[7] 文琪琦,李萍,王艷,等.糖尿病胃輕癱動物模型的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2015,42(11).87-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