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敏
記得8月23日那天下午,我們85人蘇州支教團抵達喀什機場,分別乘四輛車前往阿圖什市昆山育才學校。在這條路上,在我二十幾歲的人生里,第一次看到了廣袤無垠的戈壁灘。它是那樣的冷峻,讓我充滿敬畏。如果把蘇州的山比作翡翠,那阿圖什的山就是黃金。放眼望去,山體覆蓋的都是黃色的砂土,幾乎看不到任何植被,屬于典型的風蝕性“雅丹”地貌。出于生物老師的敏感,隨即就開始思考,在這樣的生態系統中,生存著哪些生物呢?它們又是如何不斷進化從而適應這樣的環境呢?抱著這樣的疑問,開始了援疆旅程。
我任教于阿圖什市昆山育才學校,負責初一所有班級的生物教學。在熟悉教材中,我發現,人教版七(上)第一章內容就編排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這一節內容。我靈機一動,想著能否利用阿圖什當地特色生物資源進行生物教學呢?“教師講,學生聽”這樣傳統的教學模式久而久之會讓學生產生乏味心理。如果讓同學們結合自己生長了十幾年的家鄉環境來歸納、總結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教學模式既落實了生物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促進學生主動生成概念,同時又能讓孩子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家鄉!因此,在本章教學中,我利用當地生物資源設計了一系列環節,以其中一個調查活動為例:
活動:走進大自然,調查與我們朝夕相處的生物種類、數量以及生存的環境特點。
在此次的調查活動中,有的小組調查了北山坡的一塊草地(實際上草的數量屈指可數),有的小組調查了阿湖鄉的一條河流,有的小組利用周末時間調查了阿克陶縣的草原,有的小組走進葡萄園、無花果園,大多數小組調查的是校園內的樹下、草坪上的生物。在此次調查匯報中,我和同學們都收獲頗豐。
調查北山坡小組匯報內容讓我很意外。北山坡實際上是一片戈壁,經同學們的調查,了解到在此生活的主要的植物類群是被子植物駱駝刺,景天科植物絨針(一種多肉植物)。肉眼可見的、常見的動物類群主要是一種蝎子和小型蜥蜴。不得不說,這些生物,在我們蘇州肥沃的土壤上是不可能孕育出來的!這讓我很驚喜!利用周末時間,我也走進了戈壁,看著蜥蜴和蝎子在腳下穿行,感受著幾棵駱駝刺和絨針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穩定的凄涼與堅毅!。
同樣感到驚喜的還有孩子們。調查阿克陶縣草原的那一組學生,掀開了草原樹下的一塊石頭,在石頭下面發現了若干西瓜蟲(鼠婦)。由于阿圖什全年干旱少雨,一年平均降雨次數僅有3次,戈壁面積廣大,因此很多孩子沒聽說過,也沒見過鼠婦,特別好奇!聽到改組同學的匯報,這群孩子了解到鼠婦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幾個孩子下課后,在學校背陰墻角的石頭下找鼠婦,還真找到幾只!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這樣被調動起來了!我的內心欣喜萬分!
通過此次調查活動,同學們很自然地得出調查結論: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生物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
一個月以來的支教生活讓我愛上了這群少數民族的孩子,他們天真、淳樸、善良,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個月以來的支教生活,也讓我愛上了這片叫作阿圖什的土地。她不似江南水鄉的柔情,她似盛開在高原雪山上的雪蓮,她似屹立在大漠戈壁上的胡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