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琴 韓紅宇

摘? 要:《漢書·司馬相如傳》的主旨大意基本與《司馬相如列傳》相差無幾,不過略有區別。但仔細對比其中差異,便可發現兩者寫作風格的不同。從整體的文章布局及細節的命詞遣意兩大方面進行比較之后,得出結論:司馬遷喜憑個人喜好并依據客觀史實寫作,風格較生動;班固則嚴謹客觀,言簡意賅。
關鍵詞:漢書;史記;司馬相如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5-0-02
司馬相如,字長卿,系秦朝時所設蜀郡“錦官城”(今省級行政區四川省,省會成都市)人。[1]根據《史記》中有關相如封禪時間的史實記載,張大可[2]推論其出生于公元前179年,于公元前117年病逝。司馬相如性格灑脫,行為坦率。其代表作有《大人賦》《子虛賦》等,被譽為辭賦大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人,更是出色的政治家?,F如今,探究司馬相如人生經歷最為重要的文史資料當屬《史記》《漢書》兩大史學奇作。司馬遷與班固二人為司馬相如所寫傳記主旨大意上基本相同,不過略有差異。初步統計,兩篇傳記相似之處多達362處。但,將文章段落作仔細比較分析時,卻依舊發現二者不同之處也約有43處。本文以司馬遷的《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為底本,對比考查班固筆下的《司馬相如傳》,分析班固與司馬遷關于文章寫作上的差異。
一、文章結構的不同
《司馬相如列傳》共9千多字,類屬于司馬遷所著《史記》中三大人物評傳之一。[3]可以說,如果沒有司馬遷精心描繪,司馬相如的傳奇故事將會遜色不少,很可能留下的不過是關于司馬相如的零星片段。史記中共載入長卿的辭賦文章8篇,總計7千余字,所占全傳的五分之四;相關事件、人物行言不到2千字,只占全文的20%。[1]《漢書》在繼承《史記》諸志的基礎上,以班固個人的價值取向對《史記》的材料進行移動、刪節、增補以及訂正等工作。除命詞遣意有異外,如表1所示,兩者在內容編排上也存在差異。在為司馬相如作傳時,《漢書》雖主體內容與《史記》大同小異,但在處理其文與賦時省去了不少篇幅,主在記事。
由此看出,司馬遷作《司馬相如列傳》以其文章辭賦作為基點[4],相當看中相如的文章,而從辭賦的篇幅即可隱約得知班固對相如的辭賦持折中態度。傳文結尾處,班固用韻文的文體方式總結了他本人對司馬相如的認識:“司馬遷稱‘《春秋》推見至隱,《易》本隱以之顯,《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譏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言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一歸引之于節儉,此亦《詩》之風諫何異?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風一,猶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戲乎!”[5]在這里,班固將自己的觀點寄寓于司馬遷與楊雄的議論之中。與司馬遷不同,他與揚雄都強調司馬相如的文章辭賦的華而不實,否認了其中諷諫的現實作用。
二、遣詞造句上的差異
如上,宏觀的文章布局方面,司馬遷與班固二人所論著的關于司馬相如之傳文存在著細微的差異。另在微觀方面,二人所寫的兩篇傳記在命詞遣意上也存在些許差異。經過對比,二者在遣詞造句上的不同可總結為三個字:刪、增、換。
(一)文字的刪除
如上文所述,班固繼承了《史記》中大部分史料材料,再適時地以其個人的主觀意志對《史記》的材料進行移動、刪節、增補以及訂正等工作。刪削當是其中最基礎的一項工作。眾所周知,司馬遷對人物的描寫非常生動。對于塑造人物,他向來不吝筆墨。不同的時,班固是一個正統的歷史學家。他在描寫歷史人物時,可謂是言簡意賅、惜字如金。[6]《漢書》中刪除的文字,大部分其實去掉后對句意影響不大。因此,另一方面也足以證明班固在文字上的周到嚴謹。
下面舉例說明:
相如既奏大人賦,天子大說,飄飄有陵云氣游天地之閑意。[5]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說,飄飄有凌云之氣,似游天地之閑意。[1]
《漢書·司馬相如傳》:相如既奏大人賦,天子大說,飄飄有陵云氣游天地之閑意。[5]
這句話大意為,相如將大人之頌,即《大人賦》呈給漢武帝后,漢武帝心情大好,感覺就像在遨游天地之間,得意瀟灑的樣子如同凌駕于高空一般,神采飛揚。此處,班固共刪掉了4個字,并將“飄飄有凌云之氣”與“似游天地之閑意”合二為一,變為“飄飄有陵云氣游天地之閑意”。將兩篇文章對比閱讀時,不難發現班固在寫作過程中行文簡潔。不過,當單獨涉獵《史記》時卻也身臨其境,人物描寫栩栩如生,并未發現其行文拖沓文字。由此可見,班固與司馬遷因側重點不同,二人在為司馬相如寫傳描繪時也不徑相同,各有千秋。
(二)文字的增補
盡管在處理文字材料時,班固常利用刪削這種方式。除此之外,還可以發現班固在司馬遷的傳記描寫中采用增補文字這種方式。盡管增補的文字很少,但這些文字在某種意義上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比如下面例子: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軼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伎,力不得用,枯木朽株盡為害矣。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雖萬全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1]
上段文字選自司馬遷所著《司馬相如列傳》中關于長卿上書諫獵辭賦的片段。其中,“雖萬全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一句,《漢書》則在“萬全”與“無患”之間增加了一個“而”。應該說這里比《史記》考慮得要仔細一些,“而”是古代漢語中很常見的語言現象。此處“而”意為并且,表遞進關系。加上“而”后,整句意思為天子游獵雖然十分安全,危險系數低,但這種事不當是身份尊貴的天子所應碰觸的。雖然意思上相差無幾,但加上后更加強調了天子游獵的無意義,更有利于相如上書諫獵。
(三)文字的替換
除刪除、增補兩種處理文字的方式以外,《漢書》依靠撰寫者班固的主觀意志對《史記》中某些字詞進行了替換。盡管所替換的文字數量不多,但卻能反映司馬遷、班固二人寫作方式的差異,乃至窺探其對人物傳記互異的看法見解。例如:
登陂阤之長阪兮,坌入曾宮之嵯峨。臨曲江之碕州兮,望南山之參差。巖巖深山之谾谾兮,通谷谹兮谽谺。汨淢噏習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廣衍。觀眾樹之塕薆兮,覽竹林之榛榛。東馳土山兮,北揭石瀨。彌節容與兮,歷吊二世。持身不謹兮,亡國失埶。信讒不寤兮,宗廟滅絕。嗚呼哀哉!操行之不得兮,墳墓蕪穢而不修兮,魂無歸而不食。[1]
上述文字選自《司馬相如列傳》中長卿撰寫的關于哀秦二世賦的一段文字,一共150字。而后,班固在為相如撰寫傳文時,對《史記》中著錄的上述150個文字共替換了19個字。替換后,其內容如下:
登陂鯰之長阪兮,坌入會宮之嵯峨。臨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參差。巖巖深山之谾谾兮,通谷嶗乎鋨蘋。汨淢靸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廣衍。觀眾樹之蓊薆兮,覽竹林之榛榛。東馳土山兮,北揭石瀨。弭節容與兮,歷吊二世。持身不謹兮,亡國失勢;信讒不寤兮,宗廟滅絕。烏乎!操行之不得,墓蕪穢而不修兮,魂亡歸而不食。[1]
《司馬相如列傳》此部分段落開頭“登陂阤之長阪兮,坌入曾宮之嵯峨 ”,《 漢書·司馬相如傳》說的是“登陂鯰之長阪兮,坌入會宮之嵯峨”,將“阤”替換為“鯰”,將“曾”換為“會”?!摆殛e”是傾斜不平,“曾”通“層”。全句主在描寫地理環境,意為登上崎嶇陡峭的悠長山坡后,一路踏入的是嵬巍的層層宮殿。兩者相比較,筆者認為前者要比后者更好,后者實在晦澀難懂。更換后反而讓人想入非非,描寫效果便相差許多。
結語:
以上從宏觀整體的文章布局及微觀細節的命詞遣意兩大方面對司馬遷的《司馬相如列傳》與班固《司馬相如傳》進行比較分析。這兩方面分別從兩個不同的層面體現了司馬遷與班固各自獨特的創作風格。司馬遷如同一位神奇的畫師,《史記》中每一個字、詞均安排巧妙,對人物的刻畫十分傳神,栩栩欲活;也如同一位優秀的雕塑家,以鋒利的刻刀,將一塊塊石頭塑造成了造型不一的塑像。司馬遷獨具特色的風格,將文史相互交融,寫下了一部生動的文史大作。其史學與文學方面的價值被魯迅給予了充分肯定,稱贊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不僅是史學著作,其文學性更能與離騷相媲美。[7]班固屬正統派,寫作時行文嚴謹、簡明扼要。他在對人物進行評價時力求以歷史事實為根據的作出客觀公正的褒貶,防止出現刖趾適履的空泛議論[8]。比如在為司馬相如作傳時,因司馬遷十分欣賞相如,所以用大量的篇幅來傳記相如的典型事例并抄錄大量的辭賦作品;一對比,班固則較為嚴謹客觀,言簡意賅。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張大可.論司馬相如[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
[3]房銳.關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與司馬相如《自敘》關系之探討[J].中華文化論壇,2007(03).
[4]蔣方,張忠智.司馬遷與班固眼中的司馬相如——兩漢文人的價值觀演化之管窺[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3).
[5](漢)班固. 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6]王福棟.《史記·李將軍列傳》與《漢書·李廣傳》的比較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17).
[7]趙敏俐. 漢代文士浮沉[M]. 北京:現代出版社,2016.
[8]羅炳良.王鳴盛史論性質商榷[J].學術研究,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