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雨秀
摘? 要:漢詩文是日本民族抒發自身情感、展現文學魅力的方式之一。日本詩人基于自身的情感體驗去選取四季時令變化的景象作為寫詩素材,通過吟詠“雪”“月”“風”“花”這幾種常見的意象聯結外在客觀世界與內在主觀情感,將人帶入到情景交融的美學境界之中。這是日本這個情感上陰柔細膩的民族對四季特有的情結。
關鍵詞:漢詩文;季語;雪月花;四季情結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5--02
前言:
日本漢詩文是日本詩人以漢字作為書寫符號而創作的帶有文學性質的詩文。詩人們用漢字描繪節序景觀的自然美,用漢詩抒發骨子里就有的細膩陰柔的情感,讓這種從海洋彼岸吸收過來的漢字文化鮮活地出現在日本文化圈中,成為日本民族文壇中的瑰寶。本文從情感體驗、意象等方面出發,探討日本漢詩人的四季情結,發掘日本漢詩的獨特藝術魅力。
一、獨特的四季感受
日本最著名的作家川端康成曾在《我在美麗的日本》中寫到:“雪月花最懷友”,他認為“以、雪、月、花'幾個字來表現四季時令變化的美,是日本人觀念里對宇宙萬物,大自然的一切,以至人的感情的美的概括。奈良、平安朝時期,上層貴族樂于吟詠季節性雪月花鳥的詩歌,并且用漢字記錄下來。在日本古代文學作品中,《懷風藻》 所收117首漢詩里季節吟詠的詩歌不知凡幾;平安朝時代的“敕撰三集”(《凌云集》、《文華秀麗集》、《經國集》)以及《和漢朗詠集》中描寫季節景觀的漢詩亦不計其數,當然,這是日本民族獨特的季節氣候及自然景觀的特色決定的。編撰于平安時代的《和漢朗詠集》,就是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為上卷的編目,并且在其基礎上加以細分,如春天有立春、早春、春興、春夜等的分類。重視四季、天象以及動植物的分類意識,反映了日本人類書中的思維方式。實際上,以四季之名作為編書目錄,唐朝類書中已有先例,即《藝文類聚》亦有相同的編排規律,上卷按四季時令編排,劃分天部、歲部、山部等范圍,只在《第三卷》歲時部上“初 夏 秋 冬”出現季節名稱。由此可見,這種分類在古代中國雖然只是作為龐大的分類系統中的一個分支,但在該書中卻以其構成整個上卷的綱目。原因在于,日本人對大自然季節變化極為敏感,作詩與表達對四季的感受密不可分。早春時,是“庭增氣色晴沙綠,林變容輝宿雪紅”(《草樹晴迎春》紀長谷雄),對早春生機勃勃的氣象加以描繪;秋興時,可以感懷,抒發愁情,如“由來感思在秋天,多被當時節物牽。第一傷心何處最,竹風鳴葉月明前。”(《秋日感懷》島田忠臣)。一年四季的輪回變化,使日本人對季節變化的感受非常敏銳細膩,對自然美有著獨特的體驗,他們能夠敏銳地感受到周圍環境隨著四季變遷的變化,大自然里不同的素材、生活中的各種情境給詩人帶來其妙的感受,這種對四季情感的獨特體驗也是創造漢詩文、編撰錄取的靈感來源。這種意識使得中國詩歌也出現在其收錄范圍之中。如“冰消田地蘆錐短,春入枝條柳眼低”(《寄樂天》元稹)“相思夕上松臺立,蛬思蟬聲滿耳秋”(《題李十一東亭》白居易)等都是與季節相生相應的詩。
日本詩人基于自身的情感體驗去選取四季時令變化的景象作為寫詩素材, 描繪一時一景,抒發一時之情,對后世的文學創作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特定的季節意象
平安朝時期,日本人崇尚自然,吟詠風花雪月、云霧霞露,題材偏愛以雪月風花為代表的四季自然風物,整體格調偏向悠閑、唯美,在創作的漢詩文中體現了屬于它們的“風雅”性的審美標準。《和漢朗詠集》的編撰吸收了“雪月花”的創作理念,春有花、梅、柳,夏有亭、蓮、螢、蟬,秋有茶、月、霜、露,冬有雪、燈、火。由此,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季語”。季語是日本俳句中要求必須出現恰好一個能代表季節的詞語,是俳句的靈魂,而季語的概念在俳句這種詩型尚未確立前早已存在。春夏秋冬的四時風情,山川草木的自然風姿,花鳥蟲魚的千姿百態以及變化無常的氣象世界給日本詩人帶來微妙的心理變化,所以在日本人在詩句中運用季節術語恰好給詩句注入了新鮮的活力,給后人展現了森羅萬象的大千世界。在《和漢朗詠集》中,我們便可以感受到詩人選取的四季的意象所帶給人的感官、情理上的享受,如 山桃復野桃,日曝紅錦之幅,門柳復岸柳,風宛麹塵之絲” (《逐處花皆好序》紀齊名)寫出了桃花粉紅的絢麗、岸柳絲絳的柔細,充滿了生動的自然情趣和表達了豐富的主觀情感;又如 “留春不用關城固,花落隨風鳥入雲。(《三月盡》尊敬)靈動地表達了惜春留春之心。這些“花”“桃”“柳”“風”“云”即后人所說的季語,亦如同中國古典文學意義上的意象,群體意象加深了詩歌的審美程度,因此也成為日本詩歌文學中寶貴的傳統。
劉熙載《藝概》從意境的審美風格提出分類:“花鳥纏綿,云雷奮發,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詩不出此四境。”說明意象帶給人不同的啟發與聯想,能夠營造出不同的時空意境。日本詩人在季節性事物創造的氛圍的感染下,在自然風物的熏陶下對意象的感知是主觀與融情的統一,因此許多漢詩把人帶入到情景交融的美學境界之中。
三、情感與自然的統一
一個民族對于生活、文化的理解傳統植根于該民族的生活環境、風土習俗,換一句話來說,文學上的思維定勢和審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會在該民族的文學中有所體現。所以,情感與自然的統一又是在詩歌中較為顯要的表達方式之一。
關于季節感觀的審美體驗慢慢成為日本文學的一種精神傳統,它蘊含著日本民族獨特細膩的心理精神,這是他們用來聯結外在客觀世界與內在主觀情感的橋梁,具有鮮明的民族美學特征。自然萬物是寄托審美情感的對象,也是日本人內心情感的依托。日夜更替、時空變遷,景物的四時變化,讓日本詩人在欣賞應時之景的時候發出自身的感嘆,這也就是所謂的季節感和景物觀,基于季節感誘發而創作的漢詩在情感抒發上顯得更主動。在日本詩人眼中,冬日的梅花如櫻花般燦爛盛開到衰敗凋零只有短短數日,這種現象與日本人傳統心理上的生死觀產生了契合點。如《詠庭梅》一首:“庭梅競艷色,朝暮正芳菲。可憐春風下,苑花一亂飛。”(平城天皇)和 《梅花落》一首:“鹒鳴梅院援,落舞春風,歷亂飄鋪牠,佛徊揚滿空。汪香熏枕席,散影度房櫳,欲驗傷離苦,應聞羌笛中。”(嵯峨天皇)兩首都是嘆落梅,在自然的變化中引發了對生命無常、時間變化的憂思,詩人在花落的剎那間領悟到永恒的美,獲得極致的心理美感,也在一瞬間獲得了自身情感與大自然統一的滿足感。其實這種花朵零落現象是符合自然科學規律的,但正是這種自然變化激發了詩人創作的靈感。由此可以發現,在日本詩人吟詠景色、表達人生意趣之時,常常不自覺地流露出傷逝、徒勞的哀傷之感,并且是伴隨著自然與情感的結合而一同出現的。
日本詩人對四季變化的感知度是先知先覺的,因此在創造詩歌上也顯得較為主動。但是這種主動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局限于當季景物的象征義,無法向外延伸,生成了固定的審美傾向。然而,無論是主動與被動,是緣情于景還是借景抒情,詩人將自身情感傾注于自然以達到統一,這是詩人情感宣泄、向世人表達自我的形式之一。
結語:
日本詩人能夠領悟四季轉化的自然之道,把自然風物隨著季節變化的審美體驗通過漢詩文字表露得淋漓盡致。能用欣賞的目光深切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并從其中體會到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四季情結,是提高個人審美感受的途徑。同時,詩歌是我們人類利用文字媒介表達對自然的崇尚之意的情感合集,是表露出人類親近自然的、關注自然的內在心理的文學體裁,在人類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從古至今滋潤著人類的心靈。
參考文獻:
[1]辛文. 《和漢朗詠集》研究[D].南開大學,2012.
[2]陸曉光.最早的雙語詩歌集——《和漢朗詠集》跨文化特色初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1):61-67+124.
[3] 臧運發.日本平安時代對中國文學的移植與創新[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01):80-83.
[4]林娟娟.從俳句中的季語解讀日本民族的自然審美觀[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5):38-43.
[5]川端康成.我在美麗的日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6]張莉娜. 論日本漢學界的唐詩意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7]嚴明.日本漢詩中的賞春[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3):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