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姍姍
摘? 要:米哈伊爾·萊昂尼多維奇·斯洛尼姆斯基(1897-1972)蘇聯文學團體“謝拉皮翁兄弟”重要成員之一。早期短篇小說集《第六步兵營》曾受到高爾基,什克洛夫斯基,施瓦爾茨等人的好評。受俄羅斯二十年代文學思潮影響,其作品中存在鮮明的現代元素,其中以印象主義元素最為突出。本文以短篇小說《野蠻人》為例,對其印象主義元素及手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斯洛尼姆斯基;印象主義;《野蠻人》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5--02
一、前言
印象主義作為一種流派起源于繪畫領域。印象派繪畫這種新藝術形式從產生開始,便迅速發展成為“自文藝復興以來歐洲最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成為當時文化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其他藝術領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跡,尤其是對寫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888年,詹姆斯在其創作隨筆《小說的藝術》中提到:“小說,在其最寬泛的定義上就是個人生活印象的直接反映?!闭材匪沟睦碚撌剐≌f創作思想發生了革命性轉變,即從以思考為寫作基礎發展到以感悟為寫作基礎。因為這種新的寫作技巧跟印象派繪畫有著相似的美學追求,福特把這種新的寫作技巧命名為“印象主義”。
俄羅斯文學的印象主義啟蒙于費特和丘特切夫等為代表的“純藝術”派,這不可避免地會對俄國其他作家的創作產生影響。
二、印象式開篇
印象主義代表作家康拉德和福特就曾逐漸發展起一種印象主義文學的敘事模式。這種模式就是,故事由一個給出的強烈印象開始,然后閃回,再向前推進。印象主義代表作家福特認為,必須要以給出強烈印象的方式讓主人公出場,然后閃回,再向前推進。斯洛尼姆斯基的《野蠻人》就是以非編年史的敘事展開故事情節的 ,主人公的出場方式也是從給出的強烈印象開始。
下面是短篇小說《野蠻人》的開篇:
“當人的裸體被改變的時候,他就用衣服遮蓋住那些人類的缺陷,為了不讓眼睛看到在戰爭中被割傷的身體。亞伯拉罕用長長的線從這本厚重泛黃的訂購簿中劃去了那些在西裝做好后償還完債務和那些死掉了的訂購人?!薄@兩句話表現出了當時正值戰亂年代,殘酷的戰爭吞噬著人類的肉體甚至生命,而老裁縫則是專門為軍人和士兵做衣服的人。
“如果亞伯拉罕死去,他的名字也會跟著腐爛,就像那被蛾子磕出洞的裙子。”——表現出亞伯拉罕對生活的絕望態度,以及窘迫的生活狀態。
在這段話里,作者抓住了最富有特征性的、最樸素精確的東西,把時間、地點,以及人物形象、所從事的工作等等都交代出來,每一句話都包含著一段長長的內容。
小說的開篇是對老裁縫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的一段描寫。雖然語言質樸,卻把老裁縫的生活狀態和當時時代背景刻畫栩栩如生,猶如一幅畫像,映入讀者的腦海中。雖然場景很簡單,卻以強烈的視覺印象刺激到了讀者的感官。
三、碎片式敘述手法
印象主義作家為了創造空間化的時間瞬間來展示印象,通過場景片段的來回穿插把過去和現在融合在一起。為了描述不同事件產生的印象,通過模仿印象主義畫家常常使用的并置手段,他們或將不同的畫面穿插放置在一起,或將它們放置在不同的章節分別處理,這種對故事情節的空間化處理,融進了作家的審美觀,體現了作家對主體意識的建構。
短篇小說《野蠻人》共分為八章。作者運用分隔章節的方式將兩條線索交纏起來。第 I,III,V,VII,VIII 章敘述的是裁縫亞伯拉罕一家的故事;第 II,IV,VI,VII 章講述的是軍人伊萬·格魯德的故事。
從小說的情節和場景的安排上來看,《野蠻人》已不再是把斷裂的場景簡單地拼貼重置。而是遵循了一定的節奏。小說的場景在老裁縫家,格魯達家,戰場之間穿梭。幾乎每一章節都是以沖突開頭,并以沖突暫時緩解而結束。然而前一章的沖突又引起后一章新的沖突。
第二章,沖突體現在格魯達與抽屜柜。每次格魯達都會撞到那個抽屜柜,然后暴怒,暴露了格魯達的野蠻性格。
第三章,沖突體現在格魯達與老裁縫之間。暴躁的格魯達找老裁縫做衣服,緊張的氣氛也是人物關系中的沖突體現。沖突緩解體現在老裁縫讓妻子列維卡把做好的衣服給格魯達送去。
第四章中,沖突體現在格魯達對列維卡心生歹意,企圖侵犯她。沖突緩解體現在偷窺者大胡子的出現。
第五章,沖突體現在大胡子企圖侵犯列維卡,并用國家的食材賄賂她。沖突緩解體現在茶炊摔碎,食物灑落一地。格魯達闖進房間。
第六章,沖突體現在格魯達與蘇維埃成員開會,被指控侵占國家食材為私用。沖突緩解,格魯達上前線。
第七章,沖突體現在格魯達在戰場上與敵人的火拼。沖突緩解體現在格魯達戰死沙場。
第八章,沖突體現在老裁縫在訂購簿上劃掉格魯達名字時情緒上的波動。沖突緩解體現在面朝大海,潮來潮去,悟出人生真諦。
四、人物刻畫凝聚法
印象主義作家善于在某一條件下描繪瞬間的感覺印象。這也是斯洛尼姆斯基在文學中常用的印象主義手法之一。用某一最富特征的詞句來刻畫人物,并給讀者留下整體印象的方式,我們暫且稱之為凝聚法。在大胡子男人第一次出場時,作者就特意寫到他令人作嘔的鼻毛“在那張圓形的臉上,右鼻孔里的一顆痦子上支棱出一根黑色的毛”,這顆痦子在他對亞伯拉罕的妻子列維卡心生歹意的時候再次出現“他向坐在沙發上的列為卡緊緊地靠過去,軟塌塌的肩膀燒得滾燙。一根黑色蜷曲的毛著從右邊的鼻孔里支棱出來?!弊髡邔⑷宋锏哪骋簧眢w特征放大到遮蔽人本身的程度,從而揭示人物的另一張獸性面孔。斯洛尼姆斯基直接將同一畫面置于不同場景呈現在讀者面前,借由后者的聯想完成對人物的塑造。作者通篇從未提及大胡子的姓氏,全篇稱其為大胡子,或者長痦子的人,除此之外并未對該人物的其他特點進行描繪。這一手法旨在用其標志性的特征來刻畫人物的同時,也暗指該人物的平庸,蒼白,毫無個性。
再來看小說中主人公的名字:老裁縫名叫亞伯拉罕,圣經中亞伯拉罕原名亞伯蘭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先知,是上帝從地上眾生中所揀選并給予祝福的人。神賜名“亞伯拉罕”意為“多國之父”,因此亞伯拉罕也是虔誠信徒的象征。命名老裁縫為亞伯拉罕也是對其形象的一種印象式標記。而格魯達在俄語中含義為“一大堆”,表明其固執笨重的人物屬性。
五、瞬間與永恒的融合
短篇小說《野蠻人》有兩條故事線,一條是以亞伯拉罕一家為主的宗教性質的故事線,另一條則是以伊萬·格魯達為主的日常性質的故事線。主人公老裁縫亞伯拉罕的形象具有恒常的時間模糊感,我們不知道他的身世,不知道他所處的年代,更不知他從何時起坐在登記簿前工作的,在故事結尾處,他依舊坐在登記簿前,似乎一切都沒有發生過。時間消融生命,制造離奇,在亞伯拉罕一家亙古如斯的時間現實感面前,滋生了歷史。從而給讀者留下這樣一種印象,這個故事仿佛發生在過去,也仿佛就在眼前。
印象主義作家往往熱衷于將主客觀的時間或瞬間與超時空的無限的延續性相融合。作家對短篇小說《野蠻人》結尾的處理就具有這種延續性。
小說的結尾,首先是老裁縫的孩子在大海前哭叫著,因為他知道自己將像自己的父親一樣成為一個裁縫,他的兒子也將成為一個裁縫,兒子的兒子,也將成為一個裁縫。作者借孩子的想象描繪了一幅子承父業的景象。通過永恒的職業表達了對永恒命運的思考。
老裁縫坐在大海面前,看著浪花來了又去,不禁思考著:“人啊——就像這海浪。來了又去……來了又去”
老裁縫面朝大海,思索著人生。此時大海已成為一個媒介,與老裁縫之間發生了鏡像反應,之前所有印象的疊加,通過鏡像的催發,產生了質變,故事由原本的外部世界轉移到了主人公的內部世界的探索,使老裁縫產生了精神上的頓悟,最終達到思想上的升華,并道出令人絕望的人生真諦。
結語:
一百個印象主義作家會描繪出一百個形態各異的現實,這取決于作家們各不相同的文化底蘊與內在氣質。斯洛尼姆斯基對印象主義元素的運用體現出其豐富的創造力及對現有文學形式的突破與新的嘗試。作家作品的現代性還體現在很多方面,如象征主義元素,怪誕因素等等。其作品還有繼續深度挖掘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淼文,趙曉彬. “謝拉皮翁兄弟”的文學繼承性[J]. 俄羅斯文藝,2015(3).
[2]孫曉青. 文學印象主義[J]. 外國文學,2015,(7).
[3]肖艷丹. 契訶夫小說與文學印象主義[D]. 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4]張捷. 關于“謝拉皮翁兄弟”及其自傳[J]. 蘇聯文學, 1986(4).
[5]Слонимский М.Л. Завтра: Проза.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M]. Л. 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1987.
[6]Тынянов Ю.Н. ?Серапионовы братья?. АльманахI//Поэтика. История лите--ратуры. Кино[M]. М., Наука, 1977.
[7]Фрезинский Б.Я. Судьбы Серапионов[M]. М.,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проект, 2003.
[8]Фрезинский Б.Я. Моиска еврейских судеб. ХХ век. [M]. М. Книжник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