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晶琰
摘? 要:美國后現代小說家唐·德里羅的小說《大都會》被稱為近年美國創作界所能提供的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本文從異化理論的角度出發,梳理小說中呈現出的種種異化現象,從而剖析異化背后的成因。
關鍵詞:《大都會》;科技異化;自我異化;環境異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5--01
美國當代優秀小說家唐·德里羅的小說《大都會》描寫的是短短24小時發生的事情,濃縮了后工業時代大都會的種種危機。本文試從異化理論出發來分析小說中的異化群像。
一、科技力量下的被動異化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科技正日新月異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然而,現代技術以其單一化、片面化和系統化為特質,成為人文一種巨大的異化力量。費爾巴哈說:“主體所產生的對象物、客體,不僅同主體本身相脫離,成為主體的異化,而且反客為主,反過來束縛、支配乃至壓抑主體。”(侯才 74)。
德里羅在《國際大都市》中以一輛智能化的汽車來展現技術的高端極致魅力,經過高科技“變形”后的豪華轎車能知曉全球事件、掌握股市行情,進行全球股票交易。車的主人埃里克通過該車操控他的商業帝國。然而,現代技術也使得他脫離了日常的世界,在高度科技化的世界中,埃里克孤寂且獨斷。他仿佛被異化成為智能車的一部分,冰冷無情。最終,他眼睜睜看著他的財富“消失在幾個屏幕上”(德里羅 103),他的高科技轎車也在街頭暴亂中被砸癟后變形。有研究者在分析埃里克失敗的原因時,認為是“機器化的思維導致了他的毀滅……機器在讓人充滿理性算計的同時,也會激起最后的非理性瘋狂”(李楠 82)。“人類已經被一種虛幻地、自滿自足地考慮實踐構造的科學遺棄了;這種科學所從屬并為之服務的實踐,就好像某種在科學界限之外的東西一樣;這種科學滿足于思想與行動的分離”(霍克海默 229)。
二、欲望失控下的自我異化
自我異化是異化的核心。自我異化的關鍵是人性與欲望:人之為人的超越性和人之為生物的欲望相對立。人成為欲望的奴隸。在德里羅的《大都會》中異化金錢欲望導致的人性扭曲讓人遍體生寒。
欲望是人的本能自然屬性,受到社會相關道德觀念、情感規范的約束和控制。然而當一切都淪為金錢的同謀,欲望就被扭曲為人類的交易物。埃里克與情人們感情不是愛情,只是互相滿足和利用。早餐和午餐間隙,埃里克和他的藝術經銷商迪迪·范徹進行了一場性事。他們做愛連衣服都不認真脫,隨后討論的重點在于如何能拿到埃里克想要的一幅羅斯科畫作。午餐后,埃里克和女保鏢肯德拉·海斯進行了一場性事。埃里克和肯德拉的性愛之后感覺更好,但事實上,他們間沒有任何情感上的契合,最大的刺激是來自肯德拉的電擊。“人與人之間的隔絕,人失去了相愛和友善的能力及其結果――絕望、喪失信心以及道德上的虛無主義,從而使人到性生活、乖戾反常、麻醉劑和毫無意力的暴行行為中尋求安慰”(侯維瑞 19)。在物欲橫流的都市中,潛規則,人情冷漠,金錢至上,肉欲放縱等社會現實比比皆是,社會織就了一張無形大網,而欲望的誘餌正引誘著人們一步一步邁向其中,迪迪毫不猶豫的迎合埃里克的肉欲。
三、環境崩塌下的社會異化
21世紀是一個大自然被人類過度開采,造成嚴重環境問題的時代。埃里克由于失眠,睜著眼等天亮,然而即使是半夜時分,“灰蒙蒙的煙霧”依舊通過聳立的大煙囪排放出來(德里羅 4)。在高樓林立的大都市中,稀松平常的日出竟然成了“最華美”(4)。人們任意侵占大自然的領地,自然環境已經完全被異化。
人類與生存的環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經濟系統以及人類健康產生影響。“如果說自然生態體現為人與物的關系,那么精神生態則體現為人與自身的關系”(魯樞元 20)。這種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層次的,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展,以及人類生活和健康。由于人為的活動,人類向環境排入了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和能量, “河面上天天漂浮著化學廢品和垃圾、被丟棄的各種家庭用品,還有零星幾具被棍棒打死或槍擊致死的尸體。這一切都無聲無息地往南飄向島嶼的頂端,再飄往遠處的入海口”(德里羅143)。這樣令人驚恐的景象卻無壓根沒有人在乎,因為這一切竟然已經成為“大都市”每日生活的常態。形形色色的人們你來我去,大家對亂七八糟的一切不僅是早已習慣、甚而全然麻木的態度。列斐伏爾揭露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活的個人所面臨的各種生存異化現象,其中提到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異化”(楊康裕欣 15)。人類與社會環境關系異化中的民眾作為共同體缺少必要的凝聚力,難以形成一股對抗環境異化的合力。
結語:
異化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主題。物欲橫流的時代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失了那種坦率的、符合人性的特征,而是滲透著互相利用、互相操縱的精神”(弗洛姆 149)。《大都會》中的異化現象不過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如何從文學作品中反思、抵抗異化對人的不良影響仍是我們值得探討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艾瑞克·弗洛姆:《健全的社會》,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
[2]侯才:《有關“異化”概念的幾點辨析》,《哲學研究》2001第10期,第74-75頁。
[3]霍克海默:《批判理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
[4]侯維瑞:《現代英國小說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5]李楠:《大都會》: 機器與死亡》,《外國文學》2014年第2期,第 82-89頁。
[6]魯樞元:《生態批評的視閾》,《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第5-20頁。
[7]楊康欲欣: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及其現實意義[D],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4—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