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涵予
摘? 要:隱喻作為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在影片《末代皇帝》中多有應用。本文將從意象和色彩兩個層面分析貫穿整部影片的隱喻手法,從而展現隱喻手法對影片氛圍營造、情節推進等環節的重大影響。
關鍵詞:末代皇帝;隱喻;意象;電影色彩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5--01
一、意象隱喻
(一)意象與隱喻
隱喻與意象的關系十分緊密,它是意象的表現方式之一。韋勒克和沃倫在認為,“詩歌中起組織自作用的兩個原則是格律和隱喻”,“格律與隱喻還是‘屬于一體的,只有包含這兩個因素并解釋它們的緊密關系,我們給詩歌下的定義才能獲得足夠的普遍性。”韋勒克和沃倫把隱喻提高到了和詩歌格律同樣的高度,可見隱喻在詩歌表現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文藝電影作為和詩歌同樣追求含蓄朦朧美感的藝術表達形式,同樣也離不開隱喻和象征的表現手法。
(二)“門”的隱喻
這是一部關于“禁錮與阻隔”的故事,“門”作為最普遍的能指符號,寓意著內在與外在的阻隔。門的隱喻,貫穿了《末代皇帝》整部電影,溥儀名義上雖為皇帝,但自由與權力從來都不屬于他。影片開始,戰犯溥儀試圖自殺,隨著監獄長的一聲“open the door”,鏡頭卻轉換到了幾十年前溥儀被接入宮的那個夜晚,同樣的一聲“open the door”,醇親王府的大門被打開,年僅三歲、睡眼惺忪的溥儀被阿嬤抱著坐上了入宮的轎子。登基大典上,年幼的溥儀尚不理解那些冗長的儀式與環節,眼光始終追隨著大殿上懸掛的明黃色門簾,這薄薄的門簾,卻是溥儀人生中最重要的“門”,門緩緩關閉,自由也逐漸消弭。像這樣“開門”的情節,影片中共有三處。乳母被送出宮、出門奔喪被阻、文繡被擄走,隨著時間推移,半生以來都沒有得到過權力的溥儀,經歷了顛沛流離后,終于被動又無奈地接受了這份“阻隔”。
(三)自行車與眼鏡
盡管該影片導演強調了要以“非意識形態的方式在銀幕上再現這個偉大的故事”,但我們仍能從種種意象的隱喻義中看到濃厚的東方主義色彩。在影片中,代表著東方觀念的太妃和大臣們不允許皇帝戴眼鏡,卻又因為自身的腐敗而向莊士敦先生做了妥協;在溥儀出宮不成一怒之下爬上房頂之后,太監們也只是咒罵溥儀的自行車。“自行車和眼鏡”代表著西方先進的文化思想,居高臨下地壓倒了沒落、腐朽的東方封建文明。帶有西方“救世主”色彩的英國老師莊士敦便是這一體系的縮影。而面色詭異的太妃、雌雄莫辨的太監都滿足了西方世界對古老又神秘的東方文明的獵奇心理。總的來說,這部影片仍舊是西方對東方含蓄的貶抑。
二、色彩隱喻
在藝術家們的眼中,色彩被作為表達豐富感情和傳遞象征意味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表達意味,即使是同一種色彩,它也會隨著電影和所處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起著不同的作用。色彩作為自然界中最鮮明生動的屬性,是電影藝術基本構成元素,更是電影的靈魂和精髓。影片試圖通過光線與色彩記敘溥儀一生“皇帝—罪犯—平民”的角色演變。此外,這種變化更是給予觀眾一種心理暗示,讓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末代皇帝》中皇室生活、監獄生活兩條時間線相互交錯、同時發展,色彩運用也有著很大的差別。皇室生活主要以暖色為主,而監獄生活多用清冷色調。坐在銀幕前的觀眾也能從色調轉換中感受到巨大的落差。
(一)紅與黃
故事開篇于溥儀被押往撫順戰犯所的途中,在火車站灰綠的洗手間里,溥儀選擇了割腕,暗紅的血液涌出,鏡頭也轉向了另一個暗紅色的場景——小溥儀入宮。坤寧宮內霧靄沉重,鋪排著大片大片的暗紅色塊,給人一種窒息感,這種色調也預示著大清王朝行將就木。登基大典時,色調轉換成了象征著權力的明黃色。身著黃袍的小皇帝一蹦一跳地跨過門檻,望向滿朝文武。此外,溥儀對自己“皇帝”權力的懷疑,也是從“黃色”開始的,他看到弟弟溥杰穿了黃色的長衫,質問他為何要穿御用的顏色,弟弟才說出民國已經成立的事實。可以說,色彩作為是明晰可辨的視覺符號,也是故事發展的轉折號。
(二)綠與藍
綠色象征著青春與活力。莊士敦先生上場之后,銀幕中大片的朱紅與暗黃中多了一絲綠色,如灰綠的西裝和自行車,莊士敦帶著西方的先進思想步入紫禁城,為這個古老皇宮帶來了新氣象。溥儀在天津的歲月,電影色調轉入象征著憂郁的藍色。此時的溥儀雖放浪形骸,卻無法擺脫籠中鳥的命運。這種肆意玩樂的行為,不如說是一種麻木的體現。從此開始,溥儀的生活中的樂趣也逐漸消失,藍色的色調也逐漸轉成灰色,為戰犯生活埋下了伏筆。
三、結語
縱觀整部影片,無論是細小的意象還是忽明忽暗的光線,都在隱喻著“帝王是權力的囚徒,是歷史的人質”這一主題,無論是劇情設計還是影視效果,這部作品都足以擔得起世人對它的盛譽。隱喻不是一個直接的表現方式,卻蘊藏在電影制作的每一個環節中,讓觀眾感同身受。
參考文獻:
[1]朱全國,《文學隱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戴錦華,《電影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4]狄其驄、王汶成、凌晨光,《文藝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滝本孝雄,《色彩心理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6]【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著,劉象愚、邢培明、陳圣生、李哲明譯,《文學理論》,電影文學,2017:P214.
[7]白晶玉、胡吉星, 東方主義視角下的《末代皇帝》,電影文學,2011(03).
[8]秦建華,《末代皇帝》的象征主義解析,電影文學,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