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玉陽
摘? 要:2017年中國綜藝節目市場呈現井噴狀,出現了各種類型的綜藝類節目,但其中也出現了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現象。然而,文化類綜藝節目成為了眾多 節目中的一股清流,但也不乏有一些粗制濫造之作。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發達的今天,受眾對于綜藝類節目,尤其是文化類綜藝類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節目的生產者,我們也更應該注重節目品質和所傳遞的文化內核。所以,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對綜藝類節目的生產者有所啟發。
關鍵詞:綜藝節目;文化;經典詠流傳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5--02
一.文化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大熱的傳播原理分析
(一)反媒介輸出的螺旋——打破娛樂性綜藝獨霸的局面
社會學家賴特之前在《大眾傳播的社會學觀點》這本書里提到,娛樂屬性本來就是大眾傳播所擁有的自身屬性及功能。但是當所播出的綜藝節目總數中娛樂性的綜藝節目占據了較大數量的時候,并且收視率及點擊率在短時間內極具攀升的時候,拉扎斯菲爾德與默頓所寫的《大眾傳播社會作用》這本書中提到的媒介負面作用可能正在悄然發生。娛樂性的綜藝節目整體呈現大都是快餐化、碎片化的,但是因為娛樂化過強所以文化內核相對較低,而且對觀眾的欣賞水平要求不高,但不可否認的是,娛樂性的綜藝節目的確已經具備了非常成熟的產業鏈條,而且商業價值也十分客觀。介于上述原因,媒介在傳播時可能會放棄傳播其他內容,而對這些娛樂性的內容進行重復傳播,這樣的傳播不僅使得受眾逐漸退化,審美鑒賞力更是降低了大眾的整體文化水平,并且由于這種傳播模式占用了大量的傳播時間,會導致其惡性循環愈演愈烈。綜上所述,以《經典詠流傳》為代表的一系列廣受好評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成為了“反媒介輸出的螺旋”。
(二)受眾的使用與滿足
由E.卡茨提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其實是從受眾的角度出發,通過對受眾為什么使用媒介和從中所獲得的滿足感來對大眾傳播對受眾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的作用來進行分析和考量。一般在傳統媒介的傳播方式中它的傳播信息是會直接影響受眾的心理和行為,但是在使用與滿足理論當中卻反其道而行,受眾會使用媒介時將其作為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就像施拉姆將“使用與滿足理論”類比為自助餐廳,也就是說,媒介像自助餐廳提供豐富的菜品一樣提供給大眾豐富的信息,而不能強求大眾接受自己所傳播的信息。那么當媒介信息中充斥著大量的娛樂性的綜藝節目時,受眾對于節目類型的選擇也十分單一,久而久之受眾的選擇就會偏向于娛樂性的綜藝節目,這樣就會產生一種錯覺,市場就會認為大眾對于文化類的綜藝節目并不需要,但實際上,這類綜藝節目根本沒有進入到大眾的視野當中。一旦有一個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走入大眾視線的時候,就會產生較高的收視率。綜上所述,《經典詠流傳》這一文化類綜藝節目其實有許多潛在受眾存在,而他們之所以被吸引,《經典詠流傳》這類節目豐富的內涵和藝術水準。
二.《經典詠流傳》帶來對綜藝節目形態發展的思考
(一)新的節目模式帶來的“眼前一亮”
首先是“跨界融合”與“跨屏心動”所帶來的模式創新。節目“以歌和詩”在流行音樂元素當中融入中國古典詩詞文化,讓觀眾在心上好聽歌曲的同時領略中國古典詩詞帶來的文化韻律之美;邀請文化大咖和音樂大家共同點評,深層開發、多元解構詩詞里音樂中的主流表達價值,讓它們在當下語言環境產生情感共鳴、刺激傳播欲望;整檔節目將“再造經典”作為第一要義,“輕賽制,重傳承”,同時在融媒體傳播道路上作出了 積極探索,深耕文化的創造性轉變和創新性發展,讓世代傳承的詩詞歌賦在音樂美妙的旋律中迸發新的生命力,用曾經的盛世文化,擁抱今天的文化盛典。
(二)突破選題后帶給觀眾的驚喜
第二是在詩詞類別、音樂風格、詠唱嘉賓三個方面全面實現了選題創新。在《經典詠流傳》看到了一種分外開闊的“合縱連橫”氣象。“合縱”,是傳統和現代的握手,上下五千年的浩瀚詩詞,共同穿越時光的長河在2018年狗年春節的伊始放歌熒屏,締造一場文化盛事;“連橫”,是變革了在音樂曲風的選擇和詩詞類別的甄選中的文化差異,而是用一種有容乃大的寬容情懷唱響經典,共話文化。視野之廣袤,格局之高遠,令人嘆服。
從文藝界人士到各界的名人,從青年明星到普通支教教師,《經典詠流傳》的參演嘉賓來自于社會各界。而在所有的表演者當中,讓人最為震撼和難忘的,是一位88歲高齡的老人,她的名字是巫漪麗 。巫漪麗 老師是新中國首代鋼琴演奏家,耳熟能詳的鋼琴曲《梁祝》即使由她進行鋼琴伴奏縮譜編寫與首次表演。因為老人年事已高,節目組專門設置了以“跨國聯動準直播演唱會”來實現了綜藝性、新聞性和紀實性的三者統一。
當《梁祝》那熟悉的旋律如潺潺流水般流淌在我們耳邊的時候,我們眼前竟是梁山伯與祝英臺雙雙化蝶的凄美場景,卻很難想象這段樂曲的彈奏者是一位88歲的老人,而現場觀眾專注的神情和熱淚盈眶也證明了老人奏響的不僅是一段熟悉的旋律更是用生命譜寫著真正的“大美”。
(三)“跨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格局創新體現在實現了價值觀念的引領上的。去年一年,我電視創新有兩大變化,《經典詠流傳》非常好地證明了 這兩點;第一是垂直精分引爆大眾圍觀,我們用音樂傳播詩詞,形成了音樂和文化兩大細分品類的合流以及升級;第二是電視文藝美學的回歸,雖然去年一年文化類綜藝節目進行了很多創新,但是“益智答題”和“朗讀誦讀”這兩種模式占據了過多比例,市場跟風現象十分嚴重,《經典詠流傳》適時為我們建立了全新的“文藝美學”標桿,特別是在音樂美學和詩詞美學都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三.如何長久發展文化類綜藝節目
(一)百家爭鳴,各尋姿態
同類別的節目呈現井噴式爆發,不一定是好事也不一定是壞事。比如《朗讀者》與《見字如面》,看起來形式相同,實則內核不同。如何尋找姿態?首先是提高獨立研發的創新能力。引進和改編是現在電視綜藝行業是永恒的慣用手法,綜藝節目本身也具有易復制的形態特征。所以,作為內容的生產者,應該更加強調獨立創新,不再只是去一味跟風、抄襲。不管是針對高層次群體,還是面向普羅大眾,都需要更多的設計考量,在配合受眾需求的基礎上,制造差異化品牌,占據空白區域;在堅守文化內涵陣地的同時,打造娛樂包裹的精美外殼,最大限度上調動觀眾的參與熱情,在充滿趣味的模式中逐漸的滲透傳承文化,才能將這類節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發揮到極限,并有效承擔起媒體的社會責任。只有依靠開辟新語境的挑戰,契合時代的精神內核,不依靠模仿,才能做出有自己特點的文化綜藝節目。
(二)別讓文化綜藝節目僅僅披著“文化”的外套,新瓶裝舊酒
我們現在看到的文化綜藝類節目,很多形式的加入及變化都是出于“綜藝”的考量。但在“綜藝+文化”的這場交融結合中,文化的含金量似乎并不太高。在對一個節目進行創造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花費時間去建立一個這樣的價值觀。其實,一檔優質的綜藝節目,不光可以借助我們本土文化的特色,通過利用觀眾熟知的文化元素進行創造,還可以通過陌生的差異化內容和價值,給予節目更多的“讓人驚訝”的張力。
(三)更加走心,抓住精神內核
一個節目的外在形式固然重要,但很多“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假文化”綜藝,作為精明的觀眾或許并不買賬。作為文化綜藝類節目,節目呈現時首先著眼的不是節目外在形式要如何炫酷高端,而是節目內容必須精品化。什么是節目內容?
如果說大眾文化是受眾對于文化產品產生的精神歡愉,而需求文化就是生理愉悅。觀眾接受傳媒產品所感受的感官沖擊,帶來的是視覺停留,而伴生的文化渴求則依靠產品的文化內涵。從傳媒產品的營銷方面來看,打造娛樂氛圍是產品的“外包裝”,而后繼文化積淀才是“娛化”產品真正的養分。我們所說的內容,也就是節目的營養成分,它能帶給觀眾新體驗、新知識、正能量,寓教于樂,在趣味中感知真善美。
四.結語
伴隨著中國綜藝節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愈演愈烈,綜藝節目當中承載文化內核的內容生產和從中體現的電視文化,也在不斷的 發展和變化著。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逐漸普及,“文化狂歡”這一現象或許并沒有從根本上帶來文化類綜藝節目真正的繁榮發展,但是面對綜藝節目市場上各類節目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現狀和生態格局,我們有必要考慮如何通過文化的力量,來設計和制作出真正有內核,有競爭力,并且能夠歷久彌新的文化類綜藝節目。
參考文獻:
[1]孫晴: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困境與破局,北方文學,2017年4月16日,第176頁。
[2]陳娉婷,黃浩:文化綜藝類節目熱潮及其發展形態探析,南方電視學刊,2017年第二期,第21—24頁。
[3]曲曉燕:在喧囂中回歸的文化綜藝,中國文化報,2017年8月30日,第0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