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紅
摘 要: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人才既要有適應性,也要有前瞻性.在當下新技術革命引發教育形態變革的形勢下,我校未雨綢繆在應對新技術革新的問題上,提出“未來型大學的目標”
關鍵詞:未來教育;大學使命;教育革命
眾所周知,關注未來是一個民族有遠見的標志,展望和應對未來已引起世界各國高度重視,發達國家的教育界和學校已經走在未來教育前列,所以重視對“未來性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人才既要有適應性,業要有前瞻性.在當下新技術革命引發教育形態變革的形勢下,我校未雨綢繆在應對新技術革新的問題上,提出“未來型大學的目標”,對此從一下學院的角度進行了論述和分析。
從建筑學院視角分析:“未來型人才”——站在更高的緯度看BIM。首先要認清BIM的核心價值:可視不只等于立體化;協同化不只等于模型碰撞檢查。其次要認清BIM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最后,培養BIM人才而不是BIM工人。外語學院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研究了未來外語人才的培養環境,探索了未來多語言文化交流環境的發展階段,并提出了“一帶一路”背景下,涉外綜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外語+”模式。基礎課部從知識學視角解碼“未來課程建構,未來可能呈現一種“全虛擬智能教學課堂”形態,國外在虛擬現實設備,比如智慧教室開發較早,也相當重視,國內的智能教學課堂在優質基礎教育中已經發揮作用,但在高等教育中還是鳳毛麟角,需要更為專業和廣泛的開發,未來課程的研究和探索遠不止于此,知識的變化引發的人才培養規格的變化、未來跨學科平臺的建設都是我們需要再研究的課題。通過大量的實驗教學對比做出總結,教室的思維和情緒對學生創造力的影響不大。教師思維活躍程度對學生的創造力甚至還存在相反的影響力,但可以通過翻轉課堂影響創造力,當施加正向激勵的情緒時,自信的后的學生對創造力影響更強。土木工程學院對新工科背景下“未來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新工科的歷史使命,新工科背景下未來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目標,信工科背景下未來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工商學院對未來型“新營銷”人才培養體經進行探討,“新經濟”的發展帶動“新商科”人才培養變革,具備良好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的復合型、融合性“新營銷”人才成為未來人才的重要方向,而且根據未來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分析、提出了市場營銷未來型人才的五大崗位群,并在我校改革創新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新目標、新模式、新課程、新技術、新機制”的“新營銷”人才培養途徑,建立面向未來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學生的成長營造良好的保障體系,為經濟建設輸送未來型市場營銷人才。
機械學院做出了以下分析,自教育部提出“新工科”的概念以后,從“天大行動”到“北京指南”,教育部發布了“新工科”項目和通知。“新工科”理念促使工科教師自身學習和轉變,從年輕新工科教師自身出發,分析了通過何種學習,轉型為“新工科”教師。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新材新能源等新科技和新商業模式已經不可阻擋地改變著現代工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改變著勞動市場的人才需求。2017年2月,中國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上守踐的通知》,要求各高校進行新工科的各項實踐活動,深化工程教育改革,進新工科的建設和發展②。同時又在復旦大學、天津大學組織各高校專家召非討會,形成了“復旦共識”②和“天大行動”國。2017年6月9號,教育部艾在北京召開“新工科第一次會議”形成了“ 北京指南”。國家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為了響應國家戰略需求,支撐服務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務發院,實破核心關鍵技術,在未來全球創新生態系統中占據戰略制高點,這給我們工科專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我們工科的未來教育已經非常明確,就是基于“新工科” 的要求,培養未來新工科人才。那么,什么是新工科?未來新工科教育究竟是種什么樣的新型培養方式?顧佩華教授出:新工科就是科學、應用科學、工程科學和工程實踐的創新與進步、不同學科交叉與交融,所形成的新興工程學科或領域、新范式和新工科教育等綜合合概念。新工科涉及范圍很廣,涉及到現代工科領域的新定義、新認識、新工程范氏、新工科教育、新工程研究與創新、新工程實踐等多方面。因此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掌握更先進的自然科學、數學、工程科學、人文科學、專業學科等方面的知識;培養出的新型工科人才應當具備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工程設計、創新創業能力、團隊溝通能力和領導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以及專業所涉及的核心技術和職業態度等。這兩點,看起來簡單,實際上,這對工程人才培養結構的多元化,對人大培養質量的未來化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作為新工科的老師,尤其是新工科的年輕教師,我們面臨著比學生更大的壓力。我們該怎么做?我們的教育教學之路該怎么走?對我們來說它就是“ 學習型的新工科”,我們要學習“新理念”、“新模式”、“新內容”“新方法”。
社會對于教師的學科知識,教學知識,技術知識和學術知識以及彼此之間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綜合知識體系的認同和要求都是與時俱進的。在教學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學,以科研促教學,以教學促科研,未來型教師應以創新的眼光看待未來行的教育發展并融入其中。
參考文獻
[1] 李華等.新工科:形態、內涵與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2] 顧佩華.新工科與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實施路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
[3] 吳愛華等.加快發展和教育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4] 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5] 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
[6] 袁振國.以變應變:關于中國未來教育的思考與對策[J].決策與信息,2018(2).
[7] 王曉波.邁向教師與人工智能協作的未來教育時代[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