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柳晨 諸莎 柳鈺

摘 要:提出認識教與學協同地位的必要性,例舉信息化教學環境的課堂教學工程建設,思考并探究了促進教學相長的模式和手段這一激勵因子。
關鍵詞:教與學協同地位;學生主體;新時代課堂多樣化
一、教與學協同地位的再認識
當前,高等院校師生因所涉知識在類型、數量及復雜性上呈現日新月異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已經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教與學雙方在教學相長的推進過程又歷來倍受重視,教育大師陶行知曾指出:“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后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需有效改善高校課堂教育機制,培養出既有專業職業文化又能正確使用專業知識技能的合格人才。基于蔡格尼克效應的“教學留白”多年來在醫療、航空、商業領域一直有著良好實踐檢驗效果的清單變革,值得借鑒到高校課葉瀾教授于 1994 年發表了 《時代精神與新教育理想的建構- 關于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跨世紀思考》一文,文中指出: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是 21 世紀時代精神中最核心的內容,并對理想新人形象作了論述。該文拉開了“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的序幕,該項實驗于 2009 年結題。這項歷時 15 年的基礎教育改革研究是以創建新基礎教育理論和 21 世紀新型學校為顯性目標,以改變師生在學校的生存方式為深層目標而開展的一項大型研究。“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是一項,以學生多方位獲取知識為目標的教改是學校始終不渝的努力。
二、新時代課堂多樣化是有效的激勵因子
王鑒教授(2003)發表的《課堂重構:從“知識課堂”到“生命課堂”》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生命課堂”。開啟了從教學手段到教學環境的課堂教學工程建設,四川大學大規模信息化教學樓改造及多樣化多媒體教室配置有效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西南財經大學開展小班研討教學試點有聲有色,校外金融界人士參與教學指導以及與學生的專題交互讓課堂變得活躍起來。
信息化課程建設順應時代潮流,網絡化課堂配置是具體實施形式,手機互動教室的設置是激發掌上時代的學生興趣。(詳見圖1)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
自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來,有關“雙一流”建設的討論和研究日益增多。]陳寶生部長則在2016年12月明確提出,“沒有高質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學”。《人民日報》以會議報道的形式概括了如下的觀點:“一流大學應有一流本科教育”,“本科教學是大學的根本、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迫切需要”,“本科教學是一流大學的靈魂”,“重視本科教學是一流大學成熟的標志”等。
三、結語
提升教學質量,是長期的教學中每個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的問題。新一輪課程改革下,課時量、課堂教學模式及教材都發生了變化。教學是否一成不變,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這個難題又面臨新的挑戰。組織和引導學生去發現、尋找和利用學習資源,為學生營造合作交流的空間、時間和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高覺敷.西方近代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351-352.
[2] 籍莉.蔡格尼克效應與課堂教學中的留白[J].基礎教育, 2008.3.
[3] 牟柳晨.工程圖學的課堂教學與實踐,課堂教學方法與藝術[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295-300.
[4] 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J].學理,2004:49-53.
[5] 黃福濤.么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本科教育[J].高等教育,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