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英杰
摘 要:心智成長是每一個兒童發育和長大都必須要學習和經歷得過程,幼師在兒童的心智成長過程中是兒童的第一個導師。每年我國的幼兒教育都會注重對兒童的心理培養和身心發育的健康成長,未成年人甚至學齡前兒童階段都是屬于我國的一個弱勢群體,是屬于人生成長和社會人格養成的一個特殊階段。
關鍵詞:幼兒教育;心理學;心理教育
一、我國教育方面的欠缺
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多是實行應試教育。應試教育能很大程度的給年輕人適應社會的能力,但卻對人的心智和思維模式沒有足夠的養分和提高的能力。
而在應試教育中很多老師和家長一昧的選擇訓斥和壓制式的“德育”和“填鴨式”教育,這反而給學生和孩子們帶來負面的影響和導致暴力和極端人格的產生。而在改革開放后以素質教育為旗幟的現代教育中,幼兒和孩童的心智或者說心理教育更應該為人所重視。這也是為培養“四有新人”所必須作出的基本努力。
二、心理學的常識
在心理學中,一般把人的心智成長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情結(性蕾期),嬰兒大多數處于口欲期的階段,這時他們會將所有觸及的物件進行啃咬和放進嘴里進行舔含。所以,幼兒教育要注重對口欲期兒童的表現進行觀察和分析,在保護口欲期兒童的心智完整的同時,避免他受到外界的侵擾,又要引領和控制他口欲期的一些不良表現,并使得順利通向肛欲期的階段。
幼兒園小朋友依筆者的估測大概是處于“口欲期”向“肛欲期”過渡的階段,這階段的兒童對外界有著極為強烈的好奇心,但在心智和大腦還沒發育的情況下,他們只會對學習對象進行模仿和窺視的心理。這時候幼兒園老師或者一個值得效仿的長輩就是他最容易進行學習的對象或者模板,所以幼兒園老師對于一個孩子的心智成長是一種啟蒙作用,是孩子在父母之外的第二個啟蒙老師。
心理教育或者說心智培養是在一個孩子人生歷程中起著良好的指引作用的,當下社會出現很多不良的少年犯罪現象或者在成人后出現很多不負責任的行為和越界濫用權責的行為是很值得心理教育有關人士進行學習和探索的。最近新聞的熱點集中在“熊孩子”身上,這也是由于父母缺乏管教和誤以為這是孩子的天性而放任其自由而導致的悲劇。“安陽女醫生事件”、“熊孩子猛推孕婦”等現象給社會和治安帶來極大的不穩定和安全隱患,孩子的行為和反應是一個家庭的教育觀的折射。幼師教育應重視這方面的問題,在提醒為人父母給孩子樹立正面榜樣的同時,并需要多加循善引導,并和孩子多多加以溝通。做到盡一個父母的責任和榜樣。
三、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的師范教育都配有心理教育課程,技校等具有幼師專業的院校都有心理輔導室和相關輔導老師,幼師專業都有教育心理學等課程。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心理教育對于整個國民的基礎教育具有多大的普適性和文化基礎。以往我國的教育多注重“智”和“徳”的培養,這就造成了偏差。生而為人最基礎的是一個人的天性和本真,這才是一個人在人生旅途中保持身心健康和基本道德觀念的思想觀念水平線。人會有七情六欲,在社會進行高速發展和經濟建設的今天,人的欲望如果沒有基本和健康的心智維持和約束的話,會有脫韁的危險。道德在其中維持著警醒和威嚇的作用,但心智健康是保證一個人不會觸犯法律和傷害他人的個人守護神。幼兒教育就在心智健康中充當了搖籃的作用。
社會倫理和規范不能僅僅靠道德和法律的約束,那只是硬性的管制和打壓,以外在的條件對人性進行控制和監督。但人本身是具有內在的正義感和其自由意志,人不是被圍欄關禁的野獸,也不是只會對指令和命令作出功能反應的機器。因此,一個擁有良好心智和健全人格的人能對壓力和暴力作出應有的和正常的反應和折射。在滋生暴力和犯罪的社會土壤里,心理健康能確保一個人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自我保護;而在追逐利潤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心理健康能保證一個人擁有充分的理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在文化和浮華的娛樂和互聯網行業,心理健康能給人避免心性的浮躁和降低虛名的誘惑,始終堅持自己的本真。
四、結語
我國改革開放提出的教育口號是培育“四有新人”,“四有新人”指的是“有道德 有理想 有文化 有紀律”的人,而這種培育的目標很多上只是宏觀高格局的大寫的人,在達到這樣的目標之前我們是否應該考慮下我們作為人的基本人格和身心健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人在成為高尚的、大寫的、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之前是否應該先成為一個合格的、無害于他人和社會的、健全人格的人?教育是中華民族理想的一個基石,而在改革開放后素質教育則是教育中的一種革新和創造的新理念。素質教育的本真價值是以人為本,有著人文精神的內涵。在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的2018年,我們秉承先人留下的革命精神,在原有的精神內涵的基礎上進一步求新和求變,并對原有的觀念進行反思和革新。這正是教育改革必須具備的建設性舉措,在當前風云際會的現代化大都市的建設中我們必須運用的方法論,這是對未來社會建設的宏觀準備,也是為下一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的應有努力。
參考文獻
[1] 張麗莎.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M].中國健康教育,2001,17(3):154-155.
[2] 鄭梅華.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及解決措施[M].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11).
[3] 杜亞松.兒童少年精神醫學[M].上海精神醫學,200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