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倩
摘 要:老年輔具是指能夠幫助功能障礙老年人補償、代償功能、改善狀況、輔助獨立的輔具產品統稱。本文梳理了已有研究中提出的老年輔具產業的特點以及該產業國內外發展狀況的對比,并提出建議,要將國外先進的方法理念介紹到國內,立足于我國國情和實際,開展高質量的本土化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
關鍵詞:輔助器具;老年輔具產業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以及居家養老模式的逐漸推廣,老年輔具由于其便捷性和實用性,越來越多的受到了老年人的關注。但相比于現實中的關注,老年輔具產業的研究則相對滯后,文獻數量較少且研究領域尚待拓展。
一、老年輔具產業的特點
(一)個性化強。由于不同的老年人失能的程度和部位不同,對輔助器具的需求也各不相同,這就要求老年輔具產品和服務需要針對個體進行“定制”。但是,老年輔具的生產廠商出于對成本的考量,通常生產的都是具有通用性、可大批“復制”的輔助器具。所以老年輔具的銷售網點和服務團隊,就需要根據老年消費者個人體質、特殊需求和家庭環境,對通用的輔助器具進行個性化改裝及定制,因此,老年輔具產業具有個性化強的特征。
(二)專業性強。老年輔助器具一般都是提供給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使用的,不但要求輔具能保持和使用老年人尚存的肢體功能,而且要求最大限度改善老年人的活動能力,同時還要能適應各種使用環境,安全舒適且便于拆裝。因此,在老年輔具的設計及安裝服務過程中,都需要有專門的人才針對老年人的身體特征及居住環境進行分析和評估,具有很強的專業性。
(三)需要多學科協作。老年輔具產品設計具有的個性化和專業性特征,決定了需要多學科專家共同參與。例如,在老年輔具產品的銷售服務點,往往需要配備一支包括康復醫師、器具工程師、中醫理療師等在內的多學科交叉團隊,對老年消費者的功能喪失程度、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及生活環境進行分析評估,設計康復方案,選擇適合的老年輔助器具,并進行個性化改裝,達到讓老年消費者滿意。
二、老年輔具產業的發展概況
(一)國內發展概況。在新中國成立前,英、法、德、日等國開辦的假肢裝配室首先出現在北京、上海、重慶等大城市,一般只有上層人士才能消費的起。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期間,晉察冀邊區以及解放區政府的民政機構先后成立了一批公立的假肢廠和義肢裝配室,主要為在戰爭中受傷致殘的軍人服務。直至1958年,為了滿足普通民眾的需求,政府在各大城市幾乎都設立了假肢廠和裝配點,向全社會提供假肢與矯形器的生產裝配服務。
“文革”期間,我國的假肢矯形器行業曾一度呈停滯、倒退局面。1979年民政部恢復后,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假肢工作會議,并重建了假肢科學研究所,加強了對行業的統一管理。1986年11月,成立了中國假肢矯形器協會。后又建立了國家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開辦了假肢矯形技術專業學校。
進入新世紀以后,假肢和矯形器行業的生產廠商日益增多,提供的產品也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假肢和矯形器,而是拓展到用于生活自理和防護、治療和訓練、家政處理、環境改善、休閑娛樂等方方面面的上萬種輔助器具產品,我國的假肢矯形器行業正式轉變為輔助器具行業,得到歷史性跨越式發展。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老年輔具的“省—市—縣”三級銷售服務體系,除了向失能、半失能老人銷售包括輪椅、助聽器、助視器等在內的輔助器具外,還向老年人及社會公眾提供知識宣傳及信息咨詢等服務。但由于銷售服務體系還在起步階段,所以存在銷售網點少且分布不均、輔助器具種類較少、服務提供能力有限等問題和缺陷,并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二)發達國家及地區發展概況。相對我國而言,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老年輔具產業具有更長的發展歷史、更精確的產品標準和更規范的銷售服務,積累了很多可以讓我國學習借鑒的先進理論和經驗。
在日本,主要有兩種法律法規與輔助器具相關,一個是護理保險法,另一個是殘疾人自立支援法。護理保險法中規定高齡人士輔助器具的租用或購買費用由護理保險賠付,賠付標準由用戶的護理程度決定。殘疾人自立支援法規定,應為殘疾人提供輔助器具和生活用具,費用主要依靠公費,但用戶也會自愿承擔一部分,一般來說不超過10%。
大部分的歐洲國家對老年輔具產業提供的經濟支持來源于社會福利政策,但由于各國福利模式的區別,老年輔具產業的發展模式也各不相同。在實行全民福利模式的北歐國家,老年輔具產品及服務均由公共財政提供,并把老年輔具產品的個性化設計及改裝都納入政府預算。以德國為代表的社會保險模式國家,公辦機構的老年輔助器具及照護費用主要由社會保險來承擔,此外還有多樣化的民間機構可供選擇。英國的模式兼具了北歐和德國的特點,老年輔助器具和服務的來源渠道既有官方,也有社會慈善組織。
在我國臺灣地區,老年康復輔具的費用主要由醫保系統進行給付結算,除困難群體外,每人都需要交納醫療保險費。在香港地區,個人則無需繳費,由政府為全民繳納醫療保險,并向有需求的殘障人士配發輔具。
三、結語
發達國家和地區對老年輔具產業發展的相關研究,與我國相比,歷史更長、文獻數量更多、內容也更寬泛。所以,將國外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方法介紹到國內,對開展立足于我國實際國情的、高質量的本土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無論是我國國內還是發達國家和地區,雖然已經涌現出了一些與老年輔助器具產業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但將這些成果應用到實踐中的卻比較少見,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王玨.與殘疾朋友談談輔助技術服務[J].中國殘疾人, 2004(11):44-45.
[2] 馬鳳領,劉俊玲.我國輔助器具標準化的軌跡[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4):329-330.
[3] 羅椅民.輔助器具[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10.
[4] 王喜太.將輔助器具納入醫保有利于保障民生擴大內需[J].中國民政,2012年06,201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