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明星,南虎松
(延邊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延吉 133000)
現代的醫學模式為“生物-心里-社會”模式,這提示在醫療活動中,不僅要重視“生物個體”的疾病治療,還要考慮個體的“心里和社會”方面因素,這凸顯了醫學人文素質在現今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性。兒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短時間內使剛畢業的醫學生成長為低年資主治醫師的重要途徑,在這段期間除了把專業知識與臨床結合起來,還要學會與患者靈活溝通的技巧,把多年積攢的人文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構造和諧的醫患關系[1],這不僅起到保護自我的作用,更能提高工作效益,提高自我成就感。因此,在兒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期間加強人文素質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1.1我國教育模式的局限:我國長期以來延用的教育模式多為應試教育,這導致多數學生的知識面狹窄,人文底蘊不足。醫學生多為理科生,高中時期便分為理科生和文科生,這導致理科生對地理、歷史等人文知識普遍缺乏[2]。其次,我國醫學本科教育多是高中生直接進學,且錄取標準中對人文素養考核內容比重少,大學一年級開始學習醫學專業知識,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醫患溝通等素質培養課程比重較少,即使授課也多為選修課,使得學生對選修課重視不足,導致醫學生得不到系統且充分的人文教育。在這種狀態下,兒科住院醫師培訓中的人文素質教育迫在眉睫,且必不可少。
1.2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不足:近年來雖然國家在大力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口號上,未能起到實際作用。在培訓期間醫學生主要跟帶教老師學習,因此老師的言傳身教對兒科住培生人文素質培養有著重要作用。但部分老師受傳統教育影響,即使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臨床經驗的傳授很重視,但由于工作繁重,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多是忽視或一筆帶過,使得“仁愛救人、赤誠濟世”的傳統醫德在傳承上出現了斷層。
2.1認識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人文素質是一個人人身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的綜合體現,后天的人文素質培養對人的品格形成有重要的影響,通過知識的傳授,自身實踐等途徑將優秀的人文文化成果轉化為自身的氣質、人格、修養以及價值取向等[3]。在如今這種復雜的醫患關系下醫生的優秀人文修養尤為重要。兒科住院醫師培訓是醫學生轉變為兒科醫師的過程,初次投入臨床一線,直接面對患者很難掌握分寸。臨床上往往無意識的一句話、一個手勢就能傳達醫生對患者的態度。醫患關系多是從細微的細節開始形成,醫生行為和語言可體現出醫德,所以醫生的人文修養至關重要。認識是實踐的前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故此要充分認識到人文素質在兒科醫學生培養中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做好兒科住培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2.2兒科特殊性決定了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兒科醫療工作中,面對的多是兒童,患兒大多癥狀及體征不典型,問診時無法明確述說病史,且對醫院和醫生產生緊張、恐懼心理,在診治過程中多有哭鬧,從而加大了診治難度,因此要求兒科醫師不但要具備精湛的專業技能,還要具備充分的耐心、細心以及對患者的關心[4]。不僅如此,兒科醫師更多的要面對患兒家屬,但多數家屬處于焦慮狀態,且性情各異、文化水平參差不齊,這就要求醫生充分了解家屬的心里,與家屬溝通時要因人而異,靈活的運用不同交流方式與之溝通,達到快速且準確的傳達效果。因此,兒科醫師要具備充分的人文知識,并與實際結合,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期間不斷磨煉、熟悉,以提高自身的素質。
3.1加強人文教育課程:培訓期間合理調整專業課程和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比例,將人文課程穿插到醫學教育的全過程中[2]。在課程設置上,要考慮到自然人文、社會人文、人際交流等大范圍,把當今社會熱點、醫學熱點融入到課程當中,達到與時俱進,充分了解當今社會對醫師的需求及要擔當的責任。
3.2開展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近年來隨著醫患關系的緊張,學者們提出了各樣的方案,總結起來具有的共同點是要重建醫德、醫風,改變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生的認識。這就要求醫生深入了解廣大群眾對醫生的需求是什么,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所以筆者建議在培訓期間要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社區義診、孤兒院義診、科普宣教等。通過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深入溝通和接觸,了解他們的具體需求,進而體會到醫生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并激發服務他人的熱情,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的效果。
3.3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現實行的兒科住培生的考核評估中,人文素質評估只停留在帶教老師的評分及評語上,評分標準不健全且片面。故應進一步研究完善并現實可行的能夠量化人文素質的考核標準。如在臨床上醫生之間的互評,患者給予醫生的服務態度評價,醫患之間的溝通能力都可以放入考核標準當中。督促學生在臨床工作中時刻牢記“服務意識”,充分體現出優秀的人文素質修養。
總而言之,兒科住培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勢在必行的,同時也是現今社會人才培養的大方向,是構建美好和諧社會的需求。因此要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在臨床工作中努力樹立“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理念,在醫學道路上找到從業價值感、使命感,共建和諧醫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