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坤 張軍平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300193; 2.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傳承博士后工作站,北京100070)
阮士怡教授是天津市名中醫,第一批中醫藥傳承博士后指導教師,第二屆國醫大師,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臨床及科研工作70年,尤其善于治療心血管疾病,在中醫藥治療胸痹心痛方面用藥獨特、療效顯著。筆者有幸成為首批全國中醫藥傳承博士后,師承阮士怡教授,現將阮師采用中醫藥治療胸痹心痛臨證經驗歸納總結如下。
1.1 善用黃芪——益腎健脾扶正氣 阮師治療胸痹心痛,尤重視顧護正氣,謹遵《素問遺篇·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治療理念。“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血之所以能在脈中正常運行,全賴心氣或心陽的推動。補腎能使諸臟之氣充足,起到滋養心臟、充盈血脈之功;益氣可使心氣舒展,增加血的流動力。阮師常于胸痹心痛方中加入黃芪30g以益氣補血。黃芪為補氣之圣藥,大補元氣,以扶心氣,使“氣能煦之”,而其獨效者,尤在補血,蓋氣無形,血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故黃芪用于大隊補腎、補血藥之中,為血中之氣藥,血得氣而速生,自能助之以生血。益氣兼補血,則氣血并行,相得益彰。阮師臨證重補腎健脾養心以扶正固本[1-3],創“心-脾-腎三臟一體論”辨治胸痹心痛,處方中多為補腎陽、滋腎陰、養精血、健脾益氣等扶正滋補之品,同時重用黃芪既增強益氣、補腎養血之效,氣血并行又可避免滋補之品所致滋膩之弊。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力,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
1.2 重用鱉甲——軟堅散結祛邪氣 鱉甲味咸,性微寒,《本草新編》云:“鱉甲善能攻堅,又不損氣,陰陽上下有痞滯不除者,皆宜用之。”故阮師胸痹心痛方中其常重用至30g,妙用其軟堅散結以化痰瘀之邪,蕩滌脈絡之痰濁,且鱉甲不但長于軟堅,且能通血脈,甚合胸痹心痛之痰濁、瘀血互結之病機,看似治痰瘀、祛邪氣以治標實,實具治本之功。阮師指出,益腎健脾是從扶正觀點來延遲動脈老化,使動脈的內膜減少受損及抵御外邪功能加強,而軟堅散結可使已經退行性變的動脈有所修復,從而做到延遲動脈硬化,防治冠心病發展,亦達“治病求本”之意[4-6]。
2.1 絞股藍配鱉甲 絞股藍甘、苦,性微寒,益氣健脾,益后天滋先天,同時具有清熱解毒之功,針對病久郁久化熱之象,可防止補氣藥助火生熱。現代研究發現,絞股藍含有80多種皂苷,其中有6種與人參皂苷相似,絞股藍的提取物具有抗缺氧、降血脂等功效[7]。
絞股藍配鱉甲,益氣健脾治本,軟堅散結治標,標本兼顧,攻補兼施。此配伍為阮師處方中用藥頻率最高的對藥之一,亦為阮師創造性提出“益腎健脾,軟堅散結”法之標志性用藥。
2.2 鱉甲配海藻 阮師臨證喜將鱉甲與海藻相伍為用,海藻軟堅行水,《本草便讀》謂其“一切瘰疬癭瘤頑痰膠著之證,皆可用之”。因二者皆為咸寒之品,均有軟堅散結之效,鱉甲配海藻,則軟堅之效倍增,相輔相成。
如胸痹心痛患者伴有高血壓,阮師常再伍以夏枯草,三藥相合既加強軟堅散結之力,又有平肝潛陽、平穩血壓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上三味藥物能夠保護血管內皮,改善心室重構。
2.3 海藻配炙甘草 海藻反甘草,依“十八反”兩者不能同用,并已成為千百年中醫處方用藥必須遵循的原則,但歷代醫家也不乏有不被古說所拘泥,大膽應用海藻配甘草治病者。如李時珍在評李東垣醫案時說:“李氏治瘰疬馬刀,散腫潰堅湯,海藻甘草兩用之。蓋以堅積之病,非平和之藥所能取捷,必令反奪,以成其功也。”阮師臨證多年亦大膽將此法應用于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絞痛)治療中,二者相伍以軟堅散結化久積之痰瘀等頑疾,正與東垣“化堅積之病”之治療理念相合。且炙甘草甘溫益脾,脾屬土為心之子,補子而實母,可緩心脾之急而復脈。
2.4 仙靈脾配肉蓯蓉 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肉蓯蓉素有“沙漠人參”的美譽,味甘、咸,性溫,歸腎、大腸經。《本草綱目》中載:“此物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號。”《本經》謂其“養五臟,強陰,益精氣”。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肉蓯蓉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疲勞、抗衰老、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力等藥理作用[8]。
仙靈脾又稱淫羊藿,性味辛溫,入肝、腎經。善補命門、助腎陽,是臨床上治腎陽不足的有效佳品。《本草備要》云其“補命門,益精氣,堅筋骨,利小便”。本品溫腎益火的功效,與仙茅、葫蘆巴相近,但仙茅、葫蘆巴兩藥性溫偏熱,溫腎作用較強,服用稍久,即有口苦唇燥的弊害;本品則性溫而不熱,對偏于腎陽虛的患者,久服無不良現象。故為阮師處方中最常用補腎陽藥之一。
仙靈脾與肉蓯蓉相伍為用,補腎陽、益精血之力倍增,且二者皆為溫潤補腎之品無燥熱劫陰之弊。
2.5 丹皮配丹參 丹皮為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之藥,現代藥理學研究其有抗動脈粥樣硬化與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阮師謂其作用優于阿司匹林。丹參重在活血養血,《婦人明理論》云:“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即言其有治血養血而不傷血的卓越功效。阮師常加大丹參用量至30g以加強活血化瘀作用,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丹參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有抗凝血、抑制血小板凝聚、降血脂、抑制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等作用。丹皮與丹參“丹丹”相配,涼血祛瘀,相得益彰。
阮師臨證尊古習古研古用古,但是不泥古困古非古不可,在謹遵經方、名方之基礎上,未拘泥于原方用藥,臨證自創效驗方,別具一格,療效顯著。
3.1 自創三子補腎養心湯 五子衍宗丸起源于唐代,記載于《懸解錄》中,方由五味子、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車前子組成,被譽“種子第一方”,為補腎益精的代表方之一。
阮師謹遵古方五子衍宗丸補腎益精之意,并未拘泥于原方用藥,臨證自創三子補腎養心湯,將枸杞子、女貞子、五味子三子配伍使用,通過滋補腎陰以達到養心之效,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則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陰陽沖和。
五味子味酸,性溫,《本經》記載,五味子“主益氣,補不足,強陰,補男子精”,補腎強心,現代藥理表明,五味子有擴血管、延緩衰老及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酚均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抑制過氧化脂質形成[9]。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補益肝腎、益精養血之功效,《本草綱目》謂其:“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女貞子,甘、苦,涼,歸肝、腎經,補益肝腎,明目,清虛熱。《本草述》載:“女真實,固入血海益血,而和氣以上榮……由腎主肺,并以淫精于上下,下獨髭須為然也,即廣嗣方中,多用之矣。”三子共奏補腎填精之功。
3.2 自創新生脈散 生脈散由麥冬、人參、五味子構成,可益氣養陰,斂汗生脈,一補(人參),一清(麥冬),一收(五味子),于是氣回,津液生。故可益心氣,斂心陰。阮師臨證常以天冬易麥冬,黨參易人參,而成新生脈散。黨參補氣健脾兼能養血,天冬易麥冬,因天冬較之麥冬滋陰補腎功效更強,新生脈散之益氣養陰、復脈之效增,更利于推動血運,以求“氣能煦之”。
3.3 自創新丹參飲 丹參飲(丹參、檀香、砂仁)載于《時方歌括》卷下方[10],阮師常以沉香易檀香,化裁而成新丹參飲。沉香,味辛、苦,性微溫,行氣止痛,《本草新編》:“沉香,溫腎而又通心,用黃連肉桂以交心腎者,不若用沉香更為省事,一藥而兩用之也……調入于心腎補藥中同服可也。”沉香氣香行散,降而能升,具有行氣溫中降逆、暖腎納氣平喘的功效。
3.4 化裁二仙湯、二至丸,陰陽雙補 二仙湯由仙茅、仙靈脾組成,溫腎陽,補腎精。阮師以仙靈脾配巴戟天,仿二仙湯意,補益腎陽。仙靈脾又名淫羊藿,性味辛甘、溫,善補腎壯陽,祛風除濕。《日華子本草》言其能“治一切冷風勞氣,補腰膝,強心力”及“筋骨攣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巴戟天,味甘、辛,歸肝腎經,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享有“南國人參”之稱。《本草新編》謂其:“夫命門火衰,則脾胃虛寒,即不能大進飲食,用附子、肉桂以溫命門,未免過于太熱,何如用巴戟天之甘溫,補其火而又不爍其水為妙耶?曰:巴戟天正湯劑之妙藥,溫而不熱,健脾開胃,既益元陽,復填陰水,真接續之利器,有近效而又有速功。”因仙茅補腎辛熱性猛,故阮師以巴戟天易仙茅,溫補腎陽而不致辛熱性猛。
二至丸由旱蓮草、女貞子組成,補益肝腎,從而使陰液充足而虛火自平。阮師將女貞子與山萸肉相伍為用,仿二至丸,滋補腎陰,山萸肉既補腎陰又扶陽,能收斂耗散之心氣,并能使三焦之氣化得常。
阮師處方中常見化裁之二仙湯與二至丸同用,以求腎之陰陽雙補。
徐某某,女,61歲。2013年6月27日初診。
主訴:心前區疼痛間作4年余。患者4年前勞累后出現心前區疼痛,時牽引肩胛處,未系統診治。現患者每于活動后出現心前區疼痛,自覺如物墜胸中,伴胸悶憋氣,氣短,時有心慌,偶有頭暈、頭痛、耳鳴,雙目干澀,活動后雙下肢乏力,時胃脘隱痛、反酸、腹脹,納少,寐欠安,易醒,大便日一行。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弱。BP:120/65mmHg。既往史:淺表性胃炎4年余,左腎結核、腰椎結核病史;1983年因左腎結核行左腎切除術。中醫診斷:胸痹(脾腎陽虛證)。治療原則:益腎健脾,軟堅散結。處方:
絞股藍10g,炙鱉甲30g(先煎),丹參20g,海藻10g,沉香6g(后下),川芎10g,制首烏15g,棗仁3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劑,分次溫服。
2013年7月11日二診:服藥14劑,患者活動后心前區疼痛癥狀較前緩解,仍時感胸悶憋氣,心慌,耳鳴如蟬,口苦,雙目干澀,腰痛,周身疲乏,納可,寐欠安,便溏,小便可。舌紅苔薄,脈弦細。BP:120/70mmHg。處方:當歸10g,丹參20g,炙鱉甲30g(先煎),女貞子20g,旱蓮草15g,沉香5g(后下),元胡10g,海藻15g,絞股藍10g,香附10g,制首烏20g,棗仁30g,紫石英20g,砂仁6g(后下)。14劑。
服藥后患者心前區疼痛及胸悶憋氣、心慌等癥狀較前明顯緩解,腰痛耳鳴減輕,周身疲乏感明顯改善,寐安,大便成形。稍對癥加減,繼服中藥3月余,患者癥狀緩解滿意。
按語:本案患者年過六旬,既往有左腎切除手術病史,心前區疼痛間作4年余,結合癥、舌、脈,考慮為年老久病,脾腎陽虛證。治療遵循阮師所倡之“益腎健脾,滌痰軟堅散結”法。初診方中絞股藍益氣健脾;重用鱉甲30g,軟堅散結,祛除有形痰濁;鱉甲與海藻相伍為用以加強軟堅之力;海藻配炙甘草,以軟堅散結化久積之痰瘀之邪,炙甘草可緩心脾之急而復脈,臨證輒效;丹參、川芎養血活血、疏肝行氣;沉香行氣止痛,溫腎而又通心;制首烏性微溫,味苦、甘、澀,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開寶本草》謂其“止心痛,益血氣……”;棗仁收斂心氣,養心安神;炙甘草調和諸藥。初診全方益腎健脾與軟堅散結同用,補中有瀉,寓消于補。
二診患者仍見腎陰不足之證,加用二至丸以滋養腎陰;仍活動后心前區疼痛,時感胸悶憋氣,丹參、沉香、砂仁合用,仿丹參飲,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阮師常以沉香易檀香,沉香氣香行散,降而能升,具有行氣溫中降逆,暖腎納氣平喘的功效。合當歸、香附、元胡以加強理氣活血、解郁止痛之力。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本草正》謂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圣藥也。補氣生精,安五臟,強形體,益神志,凡有形虛損之病,無所不宜。”既能補血,又能活血,既可通經,又可活絡。因夜寐欠安,加用紫石英重鎮安神,砂仁又有和胃醒脾之效。繼予絞股藍益氣健脾,鱉甲、海藻軟堅散結治療。通觀二診全方,仍以補腎健脾治本,活血軟堅散結治標,標本兼顧,治病求本。
總結本案阮師之用藥特色:(1)甘草海藻合用,雖違反“十八反”常規,實為阮師臨證治療慢病、頑疾之獨具特色之法;(2)阮師應用制首烏用量15~20g,臨證多年未見明顯肝損害副作用,蓋以首烏制用后毒性倍減,或與阮師處方多配伍鱉甲、海藻等軟堅散結藥,而起到化濁排毒之效有關,仍有待今后作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張寧,張軍平,李明,等.阮士怡基于益腎健脾、軟堅散結法辨治胸痹經驗[J].中醫雜志,2016,57(1):16.
[2]謝盈彧,張軍平,李明,等.阮士怡從脾腎立論治療冠心病經驗[J].中醫雜志,2016,57(3):193.
[3]王曉景,張軍平.國醫大師阮士怡辨治心血管病用藥經驗擷拾[J].遼寧中醫雜志,2015,42(11):2093.
[4]阮士怡,原希偃,任樹生,等.“軟堅散結”中藥復方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實驗研究[J].天津中醫,1988(4):12.
[5]辛穎,張軍平,李明,等.國醫大師阮士怡辨治心病臨證經驗擷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4):1269.
[6]張光銀,張軍平.益腎健脾滌痰散結法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機制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6,43(4):734.
[7]余昌東,陳宗良,梅全喜.絞股藍的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9):2296.
[8]陳飛,陳卓,邢雪飛,等.肉蓯蓉的研究進展[J].藥物評價研究,2013,36(6):469.
[9]郭冷秋,張鵬,黃莉莉,等.五味子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報,2006,34(4):51.
[10]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大辭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