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周劍 石 李 姜之炎
(1.上海市浦東新區中醫醫院兒科,上海201200; 2.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兒科,上海201203)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和細胞組分共同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2015定義:哮喘,是一種異源性疾病,通常表現為慢性的氣道炎癥。近年哮喘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不同國家及地區的患病率從1%到18%不等,2010年中國城市0~14歲兒童哮喘患病率為3.02%[1]。GINA提出哮喘控制方案已近20年,治療目的是控制慢性炎癥,同時需長期用藥。但藥物的長期應用會帶來不良反應,如喉炎、聲音嘶啞等。中醫學對于哮喘防治有很多理論闡述,穴位敷貼是目前哮喘中醫外治法中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可提高哮喘的近、遠期療效,同時可避免其他給藥途徑產生的藥物不良反應。細芥敷貼粉是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兒科的哮喘外治經驗方,使用多年,療效滿意。近年來我們進行了細介敷貼粉穴位貼敷輔助治療冷哮型慢性持續期哮喘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8例病例均為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上海市浦東新區中醫醫院兒科、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兒科收治的冷哮型慢性持續期哮喘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研究期間治療組脫落3例,對照組脫落4例。最終完成試驗者,治療組56例,對照組55例。治療組男32例,女24例;36~60月齡11例,61~168月齡45例;平均病程(5.12±1.11)個月。對照組男33例,女22例;36~60月齡12例,61~168月齡43例;平均病程(4.89±0.96)個月。2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證候積分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照《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中的相關標準。中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61。
1.3 納入標準 符合慢性持續期哮喘西醫診斷標準與中醫證候冷哮診斷標準者;年齡3~14歲;近3個月內未參加其他藥物臨床試驗;受試者既往未對支氣管哮喘進行系統治療;患兒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肺心病、呼吸衰竭者;合并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精神病患者;哮喘病情嚴重分級為重度持續者;對本研究治療藥物過敏者;正在接受同類治療,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者;近1周內服用過中藥湯劑者;因感染引起發熱者。
2.1 對照組 口服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孟魯司特鈉顆粒,美國默沙東公司生產,批號J20140167),每次4mg,每晚1次;霧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懸液(普米克令舒,瑞典阿斯利康公司生產,批號H20140475),每次0.5~1.0mg。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使用院內制劑細芥敷貼粉穴位貼敷。細芥敷貼粉采用細辛、白芥子、延胡索、甘遂、椒目、干姜按1:3:6:1:1:1比例研粉制成。治療時取藥粉加適量溫水,調成糊狀藥膏,做成1.5cm×1.5cm大小、0.5cm厚度的藥餅,將藥餅敷貼于患兒穴位:天突、大椎,用醫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約2~4h。
2組療程均為4周。
3.1 觀察指標
3.1.1 臨床療效 療程結束后,參照《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中控制水平的分級判斷臨床療效,標準見表1。

表1 哮喘控制水平分級
3.1.2 中醫證候積分 治療前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62中的相關內容,采用計分法觀察患兒中醫證候的變化情況。
3.1.3 皮膚不良反應 觀察治療組貼敷后皮膚是否有發紅、局部發熱、疼痛、瘙癢、水皰及水皰潰破等不良反應。
3.2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AS 9.1.3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治療結果
3.3.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3.2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 6 1 2.1 3±4.8 7 2.1 5±1.4 6#*對照組 5 5 1 1.8 8±3.8 0 4.6 3±0.8 7#
3.4 皮膚不良反應 治療組有2例出現皮膚不良反應(1例發紅,1例瘙癢),考慮使用醫用通氣膠帶固定后過敏,將外敷時間減少至2h后癥狀好轉。
支氣管哮喘是小兒常見疾病,屬中醫學“哮證”范疇。總體病機不外乎外感六淫之邪,內傷七情之郁,痰飲瘀血阻滯,以及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等內在不足,外內合邪,終致肺失清肅,上逆發為喘咳。細介敷貼粉方中細辛辛散溫通,芳香走竄,有祛風解表、溫肺化飲、散寒通竅之功,白芥子可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二藥溫肺化飲、利氣化痰,是為君藥;延胡索辛散溫通、行氣活血止痛,甘遂善滌臟腑之水邪,為峻下逐水、消腫散結之藥,二藥行氣活血、滌痰行水,以助祛邪,是為臣;椒目、干姜溫經通絡為使,共助君藥溫肺化飲。全方共奏溫肺利氣、化飲化痰、行氣活血之功。前期實驗研究表明,細介敷貼粉可以減少哮喘模型大鼠支氣管黏膜脫落和炎細胞浸潤,減輕肺組織小灶性炎癥變化[4]。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細介敷貼粉穴位貼敷治療冷哮型慢性持續期哮喘患兒臨床控制率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的對照組,且對中醫證候積分的改善也表現出明顯優勢,提示細介敷貼粉輔助治療慢性持續期哮喘療效滿意,可提高哮喘控制率并減輕臨床癥狀,且外治法并未增加患兒服藥的負擔,依從性高。對于細介敷貼粉藥物不同配比,以及不同季節、不同年齡使用的療效對比是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柏娟,趙京,申昆玲,等.北京、重慶、廣州三城市兒童哮喘患病情況調查[J].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2010,4(4):280.
[2]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10):745.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4]姜之炎,吳玉.小兒敷貼粉對哮喘大鼠氣道影響的實驗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19(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