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華嬋 曹立幸 林錦璇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廣東廣州510120; 2.廣東省中醫院婦科,廣東廣州510120)
溫經湯是《金匱要略·婦人雜病》中記載的調經祖方,仲景認為該方能補能通,文中提到其主治“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以及“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溫經湯由吳茱萸、當歸、川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麥冬十二味藥組成,方中吳茱萸、生姜、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阿膠、川芎、當歸、芍藥、牡丹皮養血和血行瘀;人參、甘草益氣補虛;半夏、麥冬養陰和中,潤燥相合。諸藥合用,集溫、潤、養、散于一爐,陰陽兼顧,虛實并調,能溫經散寒,調補沖任,養血行瘀,扶正祛邪,使經寒者得溫,氣血虛者得補,瘀者得行,則新血自生。主治沖任虛寒,瘀血內阻,新血不生之病證。今介紹溫經湯化裁治療月經病驗案5則(曹立幸主診)如下,與同道交流。
蘇某,女,27歲。2016年12月19日初診。
主訴:人流術后月經量稀少3年余。患者2013年于外院行人工流產術,術后月經量明顯減少,2016年6月外院就診提示宮腔粘連,行宮腔粘連電切術,術后放置球囊、節育環,行人工周期治療2個月,2016年8月復查提示宮腔未見粘連,但月經量仍少。2016年10月(經前)復查B超提示子宮內膜4mm。月經30天一潮,1天干凈,用護墊可。未婚,有性生活史,懷孕3次,人流3次(2011年2次人工流產,2013年1次人工流產),2016年8月中旬開始未避孕,現有生育要求。末次月經(LMP):2016年12月6日,2日干凈,量少,用護墊即可,色暗,無血塊,行經時伴腰部酸冷,無痛經。平素帶下量少,睡眠輕淺,手足不溫,大便軟硬不調。舌淡暗、苔薄白,脈弦。2016年12月19日婦科B超顯示:子宮大小及雙側附件未見異常。子宮內膜偏薄(4mm)。中醫診斷:月經過少(沖任虛寒夾瘀證)。西醫診斷:月經稀少。治則治法:溫經散寒,養血祛瘀。處方:
吳茱萸5g,當歸10g,川芎10g,白芍10g,黨參10g,桂枝10g,牡丹皮10g,甘草10g,法半夏15g,麥冬15g,生地黃20g,生姜3片。水煎內服,共7劑,翻煎后次日再服,2日1劑。
2017年1月9日二診:患者LMP:2017年1月6日,2日干凈,經量較前增多,量多1日,用衛生巾2片,濕1/3,色暗,無血塊,腰部酸冷稍好轉。原方改當歸25g、川芎15g。共7劑,翻煎后次日再服。
2017年2月13日三診:患者LMP:2017年2月5日,經量基本正常,無腰酸冷,諸癥較前好轉,大便時硬。原方去吳茱萸,加赤芍15g。續服3劑,至經前2周續予補腎養血之湯藥。2017年3月27日復查B超提示內膜7mm,均質。囑再服補腎養血之湯藥7劑。2017年5月自測尿妊娠試驗陽性,隨訪2月無腹痛、陰道出血等不適。
按:月經過少是指月經周期規律,月經量明顯減少,或經行時間縮短至1~2天,經量少,甚至點滴即止[1]。月經過少可造成閉經、不孕、流產等嚴重后果,影響女性生育。其或因先天稟賦不足、房勞孕產多度,損傷腎氣,沖任虛損;或因飲食勞倦、節食減肥損傷脾胃;或因工作緊張以致肝郁氣滯,疏泄失常。本案例中患者發病前曾有多次人工流產病史,沖任受損,瘀血內停。現代研究發現,溫經湯可以直接作用于卵巢使雌二醇與孕酮水平升高,從而促進子宮內膜的生長[2]。該患者月經量少固有瘀血阻滯不通之證,但究其原因乃多次宮腔操作損傷沖任所致,因此不可大量使用逐瘀攻伐之劑,否則有虛虛之戒。對于本病,現代中醫臨床常從腎論治,高飛霞等[3]對425例月經過少的患者進行分析,發現腎虛證是最常見的中醫證型。患者行經時常伴腰酸冷,經色瘀暗,舌淡暗,脈弦等皆為腎虛及沖任虛損內寒之證。其治療之初應溫養以通,養血活血,祛瘀生新為法;當瘀血之邪漸消,則當及時補充腎精。此外,三診后患者經期腰酸冷之癥已除,可去吳茱萸,一來患者大便硬,以防過于溫燥,二來患者有生育要求,而吳茱萸有小毒之性,為安全起見去之。
林某,女,28歲。2017年3月6日初診。
主訴:月經量少1年余。患者于2015年3月開始出現月經推后來潮,外院查性激素提示泌乳素(PRL)升高,垂體MR提示垂體微腺瘤,服用溴隱亭約2年,現維持1.25mg/d,定期檢測泌乳素水平,自訴從2015年8月至今維持在正常水平。服用溴隱亭數月后月經周期規律,但月經量少,色暗,無痛經。LMP:2017年2月15日,量少色暗,2天干凈,用護墊可,無痛經。自覺手足心發熱,口干不欲飲。舌淡、苔薄白,脈細。未婚,否認性生活史。輔助檢查:2017年2月20日查PRL 180.29mIU/L(參 考 值 為60~610mIU/L)。2017年3月3日婦科B超提示子宮大小及雙側附件未見異常。中醫診斷:月經過少(沖任虛寒夾瘀證)。西醫診斷:高泌乳素血癥;垂體微腺瘤。治則治法:溫經散寒,養血祛瘀。處方:
吳茱萸5g,當歸10g,川芎10g,阿膠10g(烊化),白芍10g,黨參10g,桂枝10g,牡丹皮15g,甘草5g,法半夏15g,麥冬15g,生地黃20g,生姜3片。水煎內服,翻煎后次日再服,兩日1劑,共7劑。
2017年3月20日 二 診:LMP:2017年3月12日,3天干凈,量多時每日用2個衛生巾,濕一半,色暗。2017年3月13日查性激素:黃體生成素(LH)1.52IU/L(1.9~12.5IU/L),卵 泡 刺 激 素(FSH)3.86IU/L(2.5~10.2IU/L),PRL 65.31mIU/L(60~610mIU/L)。原方中改當歸15g、川芎15g、白芍15g。續服7劑。3月后來診,查LH 7.2IU/L(1.9~12.5IU/L),PRL 120mIU/L(60~610mIU/L),自訴二診服藥后月經量中。
按:催乳激素腺瘤是高泌乳素血癥最常見的原因,約85%的患者表現為月經不調,69%患者表現為溢乳[4],二者合稱閉經-溢乳綜合征。本案例患者月經量少,色暗,手足心發熱,口干不欲飲,垂體微腺瘤,為瘀血內停、新血不生之證。《金匱要略·婦人雜病》中云:“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溫經湯主之。”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陰津不能上承,故見口干不欲飲,陰血虛不能濟陽,故見手足心煩熱。本方中阿膠、川芎、當歸、芍藥、牡丹皮為養血和血行瘀之良藥,加之黨參、甘草益氣補虛。瘀血既除,新血自生,則經水充盈。臨床運用該經方時,治療之初常遵古籍之劑量,起到“探路”之用,若藥后仍陰血虛少,則適當加大歸、芎、芍之用量。
劉某,女,27歲。2017年3月6日初診。
主訴:經行腹痛5年余。患者5年前開始出現經行腹痛,第1、2天痛甚,夾血塊,伴惡心欲吐,無腹瀉,怕冷。LMP:2017年2月22日,量中,夾血塊,痛經,無須服止痛藥。患者15歲初潮,起初無痛經,月經周期規律,26天一潮。未婚,有性生活史。患者形體消瘦,平素怕冷,偶有排卵期腹部不適感。舌淡暗、苔薄白,脈弦細。輔助檢查:2017年1月17日單位體檢婦科B超、宮頸TCT未見異常。中醫診斷:痛經(沖任虛寒夾瘀證)。西醫診斷:痛經。治則治法:溫經散寒,活血止痛。處方:
吳茱萸5g,當歸15g,川芎10g,白芍10g,黨參10g,阿膠10g(烊化),桂枝10g,牡丹皮10g,甘草10g,法半夏15g,麥冬15g,生姜3片。服藥后隨訪3個月無痛經,血塊明顯減少,諸癥緩解。
按:痛經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其中前者占痛經90%以上。患者經行腹痛5年,相關檢查可排除器質性病變,屬原發性痛經。《景岳全書·婦人規》云:“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瘀血阻滯胞宮,血行不暢,不通則痛;沖任虛寒,機體失于濡養溫煦,不榮則痛。患者經行腹痛,月經夾有血塊,屬瘀血之證。形體消瘦,平素怕冷,加之本病病位在少腹,屬沖任虛寒之象。溫經湯能溫經散寒,調補沖任,活血化瘀,故用之能效。
余某,女,27歲。2016年6月20日初診。
主訴:反復月經干凈后再次少量出血半年。患者近半年月經干凈后再次少量出血,2~6天干凈,用護墊即可。LMP:2016年6月18日,現未干凈。前次月經(PMP):2016年5月18日,5天干凈,5月29日~6月2日再次少量出血。患者月經周期尚規律,一月一潮,5~6天干凈,月經量中,無痛經。已婚未育,孕0次,有性生活史,目前兩地分居,暫無生育計劃。既往有多囊卵巢綜合征病史,曾服達英-35治療數個月經周期,服藥期間月經規律來潮,后因服藥后不適停用,改服中藥調理。患者形體消瘦,面色黧黑,面部痤瘡,怕冷,食用冰涼食物后常出現腹瀉。舌淡邊有齒印、苔白,脈細。婦科檢查:外陰正常,陰道通暢,分泌物量中,色白,宮頸輕度柱狀上皮異位,宮體前位,大小活動正常,雙側附件未及異常。輔助檢查:自訴近期查性激素正常。宮頸TCT檢查未見異常。HPV陰性。2016年2月20日婦科B超示:子宮大小及雙附件未見異常回聲。中醫診斷:經間期出血(沖任虛寒夾瘀證)。西醫診斷:月經失調。治則治法:溫經散寒,活血止血。處方:
吳茱萸5g,當歸10g,川芎10g,白芍10g,黨參10g,桂枝10g,牡丹皮10g,甘草10g,法半夏15g,麥冬15g,阿膠10g(烊化),生姜3片。囑月經干凈后服藥,共4劑,2日1劑。
二診:患者畏寒、面部痤瘡等癥狀好轉,月經5天干凈。囑月經干凈后續服原方,服法同前。藥后隨訪2月無經間期出血。
按:經間期出血指在月經周期基本正常的前提下,在兩次月經中間氤氳之時,出現周期性的陰道出血,與西醫的“排卵期出血”相對應。本病發生于氤氳之時,使育齡期婦女難以受孕。經間期為月經干凈后血海空虛、沖任衰耗,經血由衰到盛,由陰轉陽之時。女子以血為本,以沖任為要。陰虛而陽內動,陰陽轉化不協調,則陰絡損而出血。因此,治療本病應重在月經后期,常囑本病患者于月經干凈后開始服藥。本案患者形態消瘦,面色黧黑,怕冷,為陰陽俱虛,陰虛為甚。治療應陰陽并調,調補沖任,溫經湯符合諸證。
易某,女,32歲。2016年9月12日初診。
主訴:月經推后3月余。患者既往月經規律,1月一潮,量中,PMP:2016年5月20日,量色質如常,2016年7月27日因月經尚未來潮于外院查婦科B超提示:雙側卵巢多囊改變。應用黃體酮治療后月經于8月15日來潮,5天干凈,量中,伴少腹冷痛。患者未婚,有性生活史,孕0次,有生育要求。平素少汗出,手腳冰冷,大便秘。舌淡暗、苔薄白,脈細。2016年8月16日查性激素:FSH 1.95IU/L(2.5~10.2IU/L),LH 6.47(1.9~12.5IU/L),T(睪酮)1.69nmol/L(0.5~2.6nmol/L)。中醫診斷:月經后期(沖任虛寒夾瘀證)。西醫診斷:多囊卵巢綜合征。處方:
吳茱萸5g,當歸10g,川芎10g,白芍10g,黨參10g,桂枝10g,牡丹皮10g,甘草10g,法半夏15g,麥冬15g,阿膠10g(烊化),生姜3片。7劑。2日1劑。
二診:月經10月11日來潮,5天干凈,藥后自覺眠差燥熱,仍便秘,原方去吳茱萸、阿膠,加麻黃5g、生地黃30g,麥冬改為30g。7劑。2日1劑。隨訪3月,月經每月基本按時來潮。
按:《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提出溫經湯亦主“至期不來”。若女性常過食生冷寒涼之品、長時間處于空調房內,易感受寒邪;若素體陽虛,陰寒內盛,不能溫養臟腑,精血生化不足,氣虛血少,沖任不充,血海不能如期滿盈而至月經至期不來。臨床上見少腹冷痛、手腳冰冷、久不受孕者均可用溫經湯。案中患者少汗,予以麻黃輕輕發汗散寒,使寒邪有去路;藥后眠差燥熱,仍便秘,因而去吳茱萸、阿膠,同時加大麥冬用量,加入生地黃養陰潤燥清虛熱。本方適用于脈象較細弱的患者,脈稍快、有力、大者用之則會加重失眠、煩躁的癥狀,當出現上述情況時,可減少燥熱之品的使用,同時加大滋陰之力,乃可減輕陽氣虛浮之燥熱感。
參考文獻
[1]司徒儀.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99.
[2]吳洪軍,張君燕.溫經湯對于大白鼠卵巢雌二醇,孕酮分泌影響的研究[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1993,27(4):308.
[3]高飛霞,郜潔,巫海旺,等.月經過少中西醫病因的相關性及致病因素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6,43(5):919.
[4]魏社鵬,趙繼宗,周范民,等.高泌乳素血癥166例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1,10(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