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華 連建偉
(1.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浙江杭州310012; 2.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杭州310053)
近年來,筆者在臨床中用《傷寒論》方治療某些西醫無法治療或者療效欠滿意的婦產科疾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擇驗案3則如下:
劉某,女性,25歲。2016年2月10日初診。
因“停經20周,感臍周冷痛2周”就診。患者平時月經規則,末次月經2015年9月23日,0-0-0-0,自訴2周前回老家坐臥潮濕之地后即感臍周發冷,之后逐漸加重至難以忍受,同時出現腹部陣發性脹痛及全身發冷,自行用熱水袋及艾條局部外熏后有所好轉,稍后又恢復如故;并感四肢無力,精神倦怠。查體:T 37℃,BP 110/70mmHg,神情疲憊,面色蒼白。宮高臍平,胎心150次/min,規則,子宮敏感,可及不規則宮縮,雙下肢不腫。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血電解質、血糖等生化指標檢查均正常。產科超聲:宮內孕單活胎。宮縮監護20min內可見兩陣宮縮,強度30%。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辨證:氣血不足,寒凝胞宮之證。治法:溫經散寒、補氣養血。予桂枝湯合當歸補血湯加減。處方:
桂枝9g,白芍15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棗5枚,黃芪10g,當歸12g。7劑,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用。并囑患者回家后臥床休息,自行予以艾條每日外熏神闕穴(肚臍)30min。
二診(2月17日):1周后患者復診時感腹中冷痛已消失,面色轉紅潤,四肢乏力好轉,略感腰酸。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上方加桑寄生15g、杜仲15g,再服7劑后諸癥消失。同年足月分娩一健康女嬰,母女平安。
按語:該患者為年輕女性,平素正氣虛弱,氣血不足,腠理疏松,回老家后坐臥潮濕陰冷之地,陰寒之邪乘虛入其腠理,并迅速進入胞宮胞絡,出現胞宮冷痛、下腹部不規則疼痛等先兆流產征象。如若不處理,久之必造成流產及各種傷及母胎之證。用桂枝湯加當歸補血湯結合艾條外熏神闕穴治療,既能溫經散寒、溫陽化氣,又能調和陰陽、益氣養血,使得母胎得安。腎為先天之本,主生殖;胞宮胞絡系于腎,女子本弱,易出現先天腎氣不足,且女子經、孕、產、乳多會耗傷腎氣,加之疲勞緊張,更使腎氣消耗頻繁。因此婦科門診病人尺脈大多沉遲弱,腎氣不足。本人在門診時喜用一些諸如熟地、杜仲、桑寄生、枸杞子、菟絲子、女貞子等補腎之品以補先天,積極顧護腎氣可使胞宮胞絡得養,使女子月經得調,胎孕得安。該病人二診時出現腰酸,脈仍沉細無力,筆者認為是同時合并有腎氣不足之證,予以杜仲、桑寄生補腎安胎強腰,使諸癥得安。
陳某,女性,28歲。2016年3月6日初診。
因“停經29周,發現抗A抗體滴度升高1周”就診。患者平時月經規則,末次月經2015年8月15日,0-0-2-0。該患者血型為O型,RH(D)陽性,丈夫血型A型,RH(D)陽性,抗A抗體滴度1:2048,平素自覺無腹痛腹脹、無陰道流血流液、無頭暈頭痛等不適,面色略黃,大便2日1次,小便灼熱。舌紅苔黃微膩邊有朱點,脈左關弦滑,右關大雙尺弱。辨證為母體肝膽濕熱之邪化為胎毒,傳于胚胎,瘀積在里而發病。予以茵陳蒿湯加減清利肝膽濕熱、佐以補腎安胎。處方:
茵陳30g,黑山梔9g,制大黃6g,黃毛兒草30g,大青葉10g,蛇舌草15g,丹皮9g,女貞子15g,黃芪15g,黃柏6g,杜仲15g,桑寄生15g,貫眾9g。7劑,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用,并囑患者清淡飲食。
二診(3月13日):患者面色轉紅潤,大便通暢,每日1次,胃脘部略有不適感,小便灼熱感好轉,舌淡紅苔黃膩邊有朱點,脈左關弦滑右關脈大,雙尺脈弱,考慮該患者兼有脾氣虛弱,且苦寒之藥易傷脾胃,加用炒白術12g、黨參15g健脾益氣。
三診(3月20日):患者無明顯不適,面色紅潤,大便通暢,小便灼熱感消失,舌淡紅苔薄黃,邊朱點較前有所減少,左關脈較前轉柔和,右關脈有力,雙尺脈弱。再擬前方加減。
2016年4月10日復查抗A抗體滴度正常,同年足月分娩一健康女嬰。
按語:中醫認為母胎ABO血型不合的發病機理主要為母體濕熱之邪化為胎毒,傳于胚胎,瘀積在里而發病,治療宜采用清熱化濕或清熱涼血之法,濕熱瘀積日久可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因“胞宮胞絡系于腎”,祛邪之時要同時注意補腎安胎以免祛邪太過致胎動不安。茵陳蒿湯源自于張仲景的《傷寒論》,其中提到:“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先賢用該方主治濕熱發黃之內外科疾病,現代為婦產科醫家所用來治療母胎ABO血型不合。該患者抗A抗體滴度異常升高,大便不暢,小便灼熱,舌紅苔黃微膩邊有朱點,脈左關弦滑,右關大雙尺弱,我們認為該患者為肝膽濕熱夾有腎虛血瘀之證。方中用茵陳蒿湯及黃毛兒草、蛇舌草、丹皮、黃柏、貫眾清利肝膽濕熱、涼血活血化瘀,在祛邪同時注意補腎安胎,予以黃芪補氣安胎,杜仲、桑寄生益腎安胎,辨證準確,諸藥合用使胎元得固,母體康健。同時囑患者飲食清淡之物以防助濕生熱。二診時患者舌淡紅苔黃膩邊有朱點,脈左關弦滑右關脈大,雙尺脈弱,認為仍有濕熱瘀血在肝膽,且右關脈大提示脾氣不足,加用炒白術12g、黨參15g健脾益氣,三診時諸癥均好轉,說明之前治療對癥,繼續守前方加減。在臨證時我們既要會“變方”,也要會“守方”,既要根據疾病的變證和病人的主訴靈活加減方藥;又要相信自己的辨證,不要隨意變方。
焦某某,女,32歲。2016年5月15日初診。
因“不規則陰道流血13天”就診,患者末次月經2016年5月3日,0-0-2-0。自訴未避孕未孕已8年,出現性欲亢進5~6年,需長期靠自慰器每日1~2次自慰,陰道流血期間仍無法控制性欲,仍需自慰每日1次,其丈夫已陽痿3年。患者自感腰酸、乏力、畏寒、時有心悸。婦科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輔助檢查:2013年3月和2014年7月分別行子宮輸卵管造影均提示雙側輸卵管阻塞。此次就診B超:子宮、附件未見明顯異常;尿HCG陰性。舌淡紅苔薄白,脈左關弦,右關大,雙尺弱。辨證為肝旺脾弱,腎陰不足,相火旺之證。治以疏肝健脾、滋陰降火、涼血止血。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逍遙散、二至丸加減。處方:
柴胡6g,香附10g,當歸炭12g,川芎炭6g,白芍12g,炒白術12g,茯苓12g,生甘草6g,薄荷6g,女貞子12g,墨旱蓮12g,炒知母9g,黃柏炭9g,炒杜仲10g,續斷炭15g,桑寄生15g,煅龍骨15g(先煎),煅牡蠣15g(先煎),桂枝15g。7劑,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用,
二診(5月22日):1周后復診患者自訴陰道流血已停止,腰酸減輕,自慰次數2~3日1次。改當歸炭為當歸,川芎炭為川芎,黃柏炭為黃柏,續斷炭為續斷,再服7劑。
三診(5月29日):患者自訴未再出現陰道流血,腰酸仍有,但較前有所減輕,自慰次數2~3日1次,繼續予以前方加減,共服用3月,患者不再出現性欲亢進及陰道流血等癥狀。
按語:中醫認為心為君火,腎為相火,肝寄相火;腎為陰臟,內寄水火,腎水不足則相火妄動;不能涵木致肝陰不足,肝火偏旺,且肝經“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肝經病變與生殖系統息息相關,因此肝腎陰虛,相火、肝火偏旺可導致性欲亢進;腎水不能上濟心火,而致心火旺盛,心肝腎陰虛火旺而出現性欲亢進。該患者性欲亢進已日久,陰損及陽以致損傷心陽。《傷寒論》云:“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注解傷寒論》:“辛甘發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也,以發散經中火邪;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澀,以收斂浮越之正氣。”因此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可潛陽、鎮驚、補心、攝精。本方中用桂枝、甘草補心陽,并發散經中之火邪;龍骨、牡蠣收斂浮越之火;知母、黃柏清腎中相火;女貞子、旱蓮草為二至丸予以滋養肝腎之陰、涼血止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用逍遙丸疏肝健脾,使得心肝脾腎同治。二診時陰道流血已停止,停用所有“炭類”止血藥物以免傷陰,其余藥物不變,共服用3月,諸癥皆愈。
《傷寒論》雖然是一部闡述外感病的專著,然而只要辨證準確,“有是證用是方”,運用《傷寒論》方可以治療中醫婦科、產科諸病,甚至部分疑難雜病,只要辨證準確也可以獲得良效,經方值得我們反復學習研究、挖掘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