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榮
(北京市回民醫院中醫科,北京100054)
感冒是指感受風邪或時行疫毒,導致肺衛失和,以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為臨床表現的外感疾病。中醫內科將其明確分為風寒、風熱、暑濕及體虛感冒等,可是在臨床上卻錯綜復雜,因病邪各異,兼夾不同,體質懸殊,故癥狀不同,病機相異,往往不易分辨,而且很多病例應用內科教科書中的方法治療,效果不好,致使病情遷延不愈,病人痛苦不堪。遵循經方方-證-人的辨治規律,應用經方治療感冒,多獲良效。現筆者列舉臨床應用經方辨治感冒驗案4則如下:
李某,女,33歲。2016年8月2日初診。
主訴:發熱1天。現病史:患者昨日吹空調后自覺后頸部發涼發緊,鼻塞,頭痛,前額脹痛,鼻塞較輕,鼻中異味,微惡風,后頸部發緊,體溫38.2℃,自服小柴胡顆粒、感冒清熱顆粒和藿香正氣水后未見好轉,現仍鼻塞,鼻中異味感,后頸部發緊,發熱,微惡風,時有汗出。舌淡紅苔薄白,脈浮。診斷:感冒;辨證:太陽中風;治法:發表解肌。處方:
桂枝10g,白芍10g,葛根30g,羌活8g,生姜3片,大棗4枚。2劑,水煎服。服藥半劑后周身汗出,諸癥若失。
按:桂枝加葛根湯出自《傷寒論》第14條:“太陽病,項背強,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張志聰在《傷寒集注·卷一》中曰:“太陽經脈,循于脊背之間,今風邪涉于分部,而經氣不舒,故項背強而然也,是當無汗,反汗出者,肌腠不密也。肌腠虛故惡風,用桂枝湯,以解太陽肌中之邪,加葛根,宣通經脈之氣,而治太陽經脈之邪。”《別錄》記載葛根可“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
本病患者自述產后半年來常自汗出,為氣血虧虛,營衛不和之體,受風后出現了“項背強”這一明顯的太陽經脈不利的癥狀,故予桂枝加葛根湯解肌發表,桂枝湯調和營衛,加入葛根解肌生津,疏通經脈,柔筋緩痙,故半劑而表解筋潤。此病例雖為夏季,亦不必拘泥夏用藿香、香薷之說,而是遵循方-證-人的辨治規律,根據患者平素自汗之營衛不和的體質,應用桂枝加葛根湯不僅治愈了感冒,而且自汗證亦悄然消失,正所謂有是證,用是方也。
李某某,女,40歲。2016年4月20日初診。
主訴:發熱1周。現病史:1周前患者外出感寒后出現頭暈,口苦,微惡寒,發熱,自服感冒清熱顆粒等藥物后未見好轉,現仍頭暈,口苦,體溫37.5℃,咳嗽,咯吐稀白痰,納差,小便調,大便偏干。舌淡苔白潤,脈弦滑。診斷:感冒;辨證:少陽證;治法:和解少陽。處方:
柴胡15g,黃芩6g,半夏9g,炙甘草9g,干姜8g,五味子8g,蘇子9g,萊菔子15g,大棗2個。5劑,水煎服,日1劑。
服藥后患者暈止咳停,納食增加。
按: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柯琴在《傷寒附翼·少陽方總論》中曰:“太陽傷寒則嘔逆,中風則干嘔,此欲嘔者,邪正相搏于半里,故欲嘔而不逆,脅居一身之半,為少陽之樞,邪結于脅,則樞機不利,所以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也,引用姜半之辛散,一以佐柴芩而逐邪,一以行甘棗之泥滯,可以止嘔者,即可以泄滿矣。夫邪在半里,未有定居,故有或為之證,所以方有加減,藥無定品之可拘也……若咳者,是相火迫肺,不可益氣,故去人參,所謂肺熱還傷肺者此也。”
本病患者形瘦,面色黃暗,眉頭緊鎖,為肝郁之體,易于出現肝膽不利之證,此次感寒后出現頭暈、口苦、咽干、納差等少陽經樞不利之證,小柴胡湯主之,且小柴胡湯不僅為少陽證之主方,亦可治療咳嗽,仲景方后已經注明:“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本案未去大棗,只因大棗味甘,藥之口感較好,加蘇子、萊菔子既可止咳化痰,又可通便。
王某,女,62歲。2017年6月3日初診。
主訴:流涕1月余。現病史:患者于1月前外感風寒,流清涕,身痛,怕冷,無發熱,服多種感冒藥而不解。刻下:面色黃暗少澤,時流清涕,怕冷,腰背痛。舌淡暗苔薄白,脈沉弱。診斷:感冒;辨證:少陰證;治法:溫振陽氣。處方:
麻黃9g,細辛6g,制附片9g。3劑,煎45min頓服,若不瘥,6h后可續服1劑。
2日后來診,自述喝了1劑流涕身痛即消失,現在身體有溫暖之感,時自汗出,又予桂枝湯3劑善后。
按:麻黃細辛附子湯出自《傷寒論》第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喻昌在《尚論篇·卷四》中曰:“脈沉為在里,證見少陰,不當復有外熱,若發熱者,乃是少陰之表邪,即當行表解之法者也。但三陰之表法,與三陽迥異,三陰必以溫經之藥為表,而少陰尤為緊關,故麻黃與附子合用,俾外邪出而真陽不出,才是少陰表法之正也。”
本病患者有流清涕這一表證,但其脈不浮反沉,其人怕冷而不發熱,此怕冷非表證之惡寒,而為陽虛之畏寒,此因患者素體陽氣不足,寒邪直中少陰,而少陰與太陽相表里,其氣相通,故可見太陽之流涕,而少陰之沉細脈。麻黃發表散寒,解太陽之表證;《本草衍義補遺》曰細辛“氣溫味辛,手少陰引經之藥……溫陰經,去內寒,故東垣治邪在里之表”,且其辛散而能通鼻竅;《景岳全書》曰附子“氣味辛甘……性大熱,陽中之陽也……引發散藥開腠理,以祛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濕”。“附子乃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故本方溫里達表,則陽氣振奮,外寒得除。
柴某,男,1歲。2017年7月28日初診。
主訴:鼻塞流涕1月。現病史:患者1月前因天氣炎熱睡著之后吹空調而受寒,遂出現打噴嚏,流少量清涕,鼻塞,無發熱,食欲稍差,精神狀態好,大便日3~4行,量少,黏滯不爽,其父母為醫生,予感冒清熱顆粒及小柴胡顆粒,每日各1袋口服,分數次服用,10天后未見好轉,且鼻塞較前加重,影響患兒睡眠,遂停服上藥,應用小兒推拿法推拿肺俞、大椎等穴位,10天后亦不見好轉,期間偶流黃黏涕,精神佳,遂予小兒豉翹顆粒,10天后鼻塞較前加重,遂來診。其父述患兒上午很少流涕,午后出現少量清涕,晚上睡覺鼻塞嚴重,須用口呼吸,只見患兒鼻流清涕,摸之黏膩,鼻痂亦黏膩,大便黏滯不爽。舌淡暗尖紅、苔薄白微膩,脈浮濡。診斷:感冒;辨證:風濕阻竅;治法:化濕解表,疏風利竅。處方:
生麻黃3g,生薏苡仁15g,杏仁6g(后下),生甘草3g,蘆根10g,薄荷3g(后下),白芷6g。3劑,水煎服,日1劑。服藥2劑后患兒鼻塞流涕消失,感冒痊愈。
按:麻杏苡甘湯見于《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原文“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高學山在《高注金匱要略》中曰:“甘草屬土,為內主脾胃,外主肌肉之藥,以之為君,蓋欲其由脾胃以達肌肉之意。薏苡甘溫,善燥中土,且趁甘草浮緩之性,則能從下從里,而熏蒸其濕于在上在表也。杏仁通利肺竅,以引其機,為薏甘熏蒸之接應,麻黃發越毛孔,以開滯郁之障,譬之驅賊,薏甘為內室之傳呼,杏仁為中途之援引,麻黃直開大門以發其去路耳。”
此例患兒因年齡較小,不可敘述自身癥狀,只有細心觀察方可對證下藥。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易受自然界影響,長夏濕氣偏重,故易為濕所困。患兒鼻塞流涕遷延1月而不愈,濕邪纏綿難愈,鼻涕較為黏膩,此為濕邪上阻鼻竅,大便亦黏滯不爽,為濕阻腸道,舌苔薄膩,亦為濕邪之象。經曰:必先歲氣,勿伐天和,故辨證為風濕阻竅,仲景之麻杏苡甘湯為發越上焦濕郁之首選方,麻黃、杏仁宣肺而利鼻竅,使肺行其通調水道之職,生薏苡仁健脾利濕,生甘草健脾補中,脾健則水濕得運,蘆根、薄荷、白芷疏風利竅,則濕化而竅利,遷延1月之感冒2劑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