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璇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近年來,中國腫瘤的發病率不斷緩慢攀升并且呈現年輕化趨勢,因癌癥所致的死亡率已經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因而腫瘤防治成為我國面臨的一項嚴峻任務[1]。鄒勇教授為山東省名中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在惡性腫瘤的治療方面有較深的造詣,現將鄒教授治療腫瘤的經驗介紹如下。
中醫對腫瘤的認識與防治有著悠久的歷史,《素問·遺篇刺法論》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八正神明論》云:“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外證醫案》指出:“正氣虛則成巖。”張子和認為:“病之所生,乃邪氣所至,并非人體固有,邪去則元氣自復。”朱丹溪認為:“凡積病不可用下藥,徒傷正氣,病亦不去,當用消積藥使之融化,則根亦除矣。”鄒勇教授認為正氣不足、臟腑氣血虛弱是腫瘤發生的內因,寒熱毒濕等邪氣為腫瘤形成的外因,虛實交結,內外因共同作用引起熱毒、痰凝、濕聚、氣滯、血瘀從而郁結成瘤為發病之機,以扶正祛邪為主要大法。
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胃為“水谷之海”。脾主運化,脾氣的運化功能健全,才能將飲食水谷化生為水谷精微,濡養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使水液得以輸布全身。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與脾氣相互配合、納運協調,使水谷精微得以化生,營養全身。《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之氣為后天生養之本,中氣盛則生命力旺盛,中氣衰則百藥難施,扶養正氣以脾胃為本。鄒勇教授善用香砂六君子湯,該方出自《古今名醫方論》,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木香、砂仁八味組成,具有益氣健脾,行氣化痰之功。方中人參甘溫益氣、健胃補脾,茯苓、白術味甘,既助人參補氣,又能燥濕健脾,甘草之甘補氣益氣并調和諸藥,四味共奏補氣健脾之功,補后天以資先天。李中梓《證治匯補·痰癥》中指出:“脾為生痰之源”,朱丹溪則在《丹溪心法》中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脾氣健運,痰濕則無法聚結。方中陳皮、半夏味辛,可理氣行滯、燥濕化痰;木香味辛,行三焦之氣滯;砂仁辛溫,健胃寬中,消食醒脾。
鄒勇教授認為,腫瘤的病機除了正氣不足,后天脾胃之氣虛弱之外,寒、熱、痰、毒、濕、瘀是腫瘤發病的主要病因病機。寒性凝滯收引,易傷陽氣,寒凝則易氣滯血瘀,結聚成塊;火熱為陽邪,燔灼向上,不僅能灼傷津液,又能煉液為痰,灼血為瘀;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都可使臟腑氣機功能失調,氣滯氣郁血行不暢,則易瘀血內生,脾氣不舒,津液不布,則水濕停滯,凝聚為痰;濕邪易阻止氣機,損傷陽氣,影響氣機流暢,濕聚又可化生痰濁;毒邪可外感可內生,毒邪性烈,可損傷人體正氣,使機體陰陽失調,從而使邪氣更易入里。寒、熱、痰、毒、濕、瘀互為因果,互相搏結,積聚成瘤,因此多用清熱解毒散結藥物。常選用金蕎麥、土茯苓、半邊蓮、半枝蓮、龍葵、天葵子、薏苡仁、山慈菇、夏枯草等清熱解毒散結之抗癌藥物攻伐邪氣。
根據藥物歸經的不同,分別將其運用于不同位置的腫瘤。如金蕎麥、半枝蓮、半邊蓮、浙貝母、薏苡仁、太子參歸肺經,多用于上焦呼吸道腫瘤如肺癌、鼻咽癌等;山慈菇歸肝、脾經,太子參歸脾、肺經,土茯苓歸肝、胃經,薏苡仁歸脾、胃經,半邊蓮歸小腸經,多用于中焦消化道腫瘤如胃癌、腸癌、肝癌;土茯苓、夏枯草、蒲公英屬肝、胃經,胡公弼總結出“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因此婦科腫瘤如乳腺癌、卵巢癌多用;多發性骨髓瘤、白血病等亦是正氣不足、邪氣入侵所致,治療上同樣在扶正的基礎上,選用三至四味抗癌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諸多扶正類中藥如太子參、白術等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山慈菇含有秋水仙堿等多種抗癌有效物質,具有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侵襲、轉移,殺死腫瘤細胞,提高機體免疫力等作用[2],因此山慈菇臨床廣泛用于乳腺癌、宮頸癌、食道癌、肺癌、胃癌等多種癌癥;夏枯草提取物能促進腫瘤細胞凋亡,可延長荷瘤小鼠生存期,有顯著的抑制腫瘤的作用[3]。蒲公英含有多種抗腫瘤的有效成分,其中多糖、萜類都具有抗腫瘤活性[4]。半邊蓮多糖可抑制小鼠體內S180肉瘤,并能提高免疫力[5]。龍葵中主要活性成分為α-茄堿,可抑制腫瘤細胞血管生成[6]。鄒教授所用抗癌中藥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對腫瘤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經過配伍化裁,臨床上在提高腫瘤患者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方面都取得了確切的療效。
五運六氣學說是《內經》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中醫學理論體系中“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思想。五運六氣是天地陰陽運行升降之道,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的運行規律與風、熱、火、濕、燥、寒六種不同的氣令特征來說明自然氣候、氣象、物候與人體疾病的相關變化規律,是人體發病的誘發因素,為外因[7]。鄒教授潛心研究五運六氣理論多年,臨床創制天地人病時系統辨證理論,創新鄒氏五運六氣臨證方藥,結合病因病機、人體體質、運氣因素、環境影響、飲食習慣等綜合辨證治療惡性腫瘤。臨床以實際表現為要,抓住致病肯綮。當表現五運為主要發病特點時,選五運臨證方;當表現六氣為主要發病特點時,選六氣臨證方。同時考慮五運六氣之郁發勝復、辨六氣之標本中氣等,臨床收效甚好。
7.1 放療后口燥咽干等傷陰癥狀的治療 鄒教授認為,放療屬火毒、熱毒范圍,可灼傷津液,耗氣傷陰,因此對放療后口燥咽干的患者常加天冬、麥冬以滋陰生津,人參、太子參以益氣養陰生津。
7.2 放、化療后的腹脹、納差、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的治療 鄒勇教授認為放、化療損傷脾胃之氣,使其運化功能失常,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在香砂六君子湯益氣健脾的基礎上,重用白蔻、砂仁芳香化濁;濕濁重者酌加“二陳”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氣滯重者酌加木香、厚樸寬中理氣;氣虛重者酌加黃芪、黨參、太子參補氣生津;調理氣機酌選蘇梗、竹茹等調理脾胃氣機。
7.3 化療后脫發的治療 中醫學認為“發為血之余”,《素問·六節臟象論》指出:“腎者……其華在發。”鄒教授認為,化療后脫發,精血耗傷是其本質,實應補氣養血補精,酌加黑芝麻、桑椹子、何首烏、雞血藤、當歸等,補腎益精,養血烏發。
7.4 化療所致骨髓抑制,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者的治療 鄒教授認為其病機多為氣血陰精虧虛,多用黃芪、當歸、雞血藤、桂圓肉等補血養血,臨床效果堪佳。
7.5 放化療后周圍神經病變所致肢體麻木厥冷的治療 常用附子、桂枝、芍藥等溫通經脈,調和陰陽。
7.6 腫瘤侵犯神經、骨骼等引起癌痛的治療 常用土茯苓解毒通絡,細辛、延胡索等理氣止痛。
7.7 癌性胸、腹水的治療 多用澤瀉、大腹皮、生白術(大劑量)、大黃、甘遂等內外結合,健脾利水,分消凈腑。
7.8 手術及放化療后淋巴回流不暢所致肢體腫脹的治療 多用半邊蓮、龍葵、薏苡仁、土茯苓等既可清熱解毒散結通絡,又長于化濕利水消腫的藥物。
7.9 癌性發熱的治療 多選用黃連、黃芩、梔子、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以清三焦熱邪。
有研究認為活血化瘀藥有促進腫瘤血管生成、促進腫瘤轉移的作用,如已有研究發現丹參、赤芍能促進大鼠移植瘤高表達VEGF及腫瘤血管的形成,可發生遠處轉移[8]。也有人認為某些活血化瘀藥有促進腫瘤擴散、加重出血癥狀、降低免疫力的作用[9]。因此鄒教授臨床慎用活血化瘀藥物,對有明顯血瘀的腫瘤患者,隨證加入少量莪術,因莪術善行氣止痛、破血消積,且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莪術含有多種抗癌成分,其主要成分莪術油具有抗腫瘤、抗病毒的藥理活性,莪術醇、欖香烯、莪術二酮等成分也有抗腫瘤作用[10];對于瘤栓瘀阻嚴重的患者,酌用桃仁、赤芍等活血化瘀藥。
徐某某,男,65歲。2017年2月21日初診。
主訴:腹痛10月余。現病史:患者10個月前,無明顯原因及誘因腹痛,就診于煙臺某醫院,經CT檢查診斷為肝并直腸惡性腫瘤,經化療效果不顯,遂至該院中西醫結合科門診求治。現患者自覺腹脹,右側腹部疼痛,大便失禁,排水樣便,氣味酸臭,伴右側身體發麻,左側身體及后背發木,口干,納眠差,小便尚可,舌紅苔黃,脈弦細。近10個月來體重下降10kg。西醫診斷:(1)肝惡性腫瘤;(2)直腸惡性腫瘤。中醫診斷:(1)肝癌;(2)腸癌。中醫辨證:脾腎氣虛,濕毒蘊結。治則:健脾補腎,解毒祛濕。處方:
木香10g,黨參20g,生白術10g,茯苓10g,薏苡仁30g,太子參30g,黃連10g,厚樸10g,酸棗仁(炒)30g,赤石脂30g,補骨脂(炒)20g,肉豆蔻10g,白豆蔻10g,土茯苓30g,麥冬15g,天冬10g,山萸肉(炙)10g,浙貝母20g,金蕎麥30g,半邊蓮30g,枸杞10g。水煎服,日1劑,14劑。后隨癥加減用藥。
隨訪3月余,現患者腹痛腹脹明顯減輕,身體麻木感減輕,大便稀,偶有水樣便。食欲較前有明顯改善,眠稍差,體重增加2kg。
按:癌病多屬于中醫“積聚”“癥瘕”范疇,古籍中對“肝積”“肥氣”“臌脹”“黃疸”等的描述,可屬于現代“肝癌”的范疇,而對“伏梁”“腸覃”“腸僻”“鎖肛痔”“臟癰痔”“腸風”等的描述則屬于現代腸癌的范疇。《難經·五十六難》云:“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諸病源候論》云:“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走屯下,足腔寒,脅痛引小腹……身無膏澤,喜轉筋,爪甲枯黑,春瘦秋劇,其色青。”描述了肝癌的癥狀。《靈樞·五變》云:“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素問·腹中論》云:“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描述了腹部可觸及腫塊“伏梁”的癥狀。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的一種常見惡性腫瘤,臨床所見的肝癌大部分為中晚期。我國每年死于肝癌約有38.3萬人,占全球肝癌死亡人數的51%[11]。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癌較具優勢,治療更傾向于減少肝癌術后復發和轉移,提高5年生存率和遠期治愈率,減少病患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直腸癌是由直腸組織細胞發生惡變而形成,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增加,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結構復雜,因此手術不易徹底,術后復發率高。
本病屬于中醫“肝積”“腸積”范疇,常因患者肝郁氣滯,肝失疏泄,久而化熱化火,火郁成毒。肝郁乘脾,運化失常,痰濕內生,濕熱瘀毒形成包塊于肝、腸,發為本病。患者腹痛,排水樣便,氣味酸臭,辨證為脾腎氣虛,濕毒蘊結,舌脈均為佐證。癌病屬于正虛邪實的疾病,因此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扶正祛邪、攻補兼施,辨證施治,則應在此基礎上健脾補腎、解毒祛濕。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仲景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方中黨參、太子參、白術扶養正氣,同時白術健脾補氣,顧護后天之本;山萸肉、枸杞、補骨脂補腎顧護先天之本。患者腹脹,方中木香、厚樸、白豆蔻理氣祛邪,行氣導滯;患者大便失禁、排水樣便,方中赤石脂、肉豆蔻澀腸止瀉,薏苡仁、白術、茯苓利濕,土茯苓、金蕎麥、半邊蓮、黃連清熱解毒、攻伐邪氣。患者眠差,酸棗仁寧心安神助睡眠;口干則用麥冬、天冬、浙貝母滋陰生津。患者身體麻木,土茯苓又可祛風利濕、通利關節。2017年為丁酉年,考慮六氣發病特點,丁酉年雨水主氣為厥陰風木,客氣為太陰濕土,故以茯苓甘瀉脾土。方中諸藥顧護正氣,攻補兼施,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可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并有穩定瘤體的作用,同時囑患者調控情緒,注意休息,有利于癌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