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丹 邱明娟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婦產醫院中醫科,江蘇南京210004)
妊娠劇吐是妊娠婦女的常見病,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無法進食,食入即吐,歸屬于中醫學“妊娠惡阻”的范疇。本病多發于早孕期,癥狀輕者可自愈,若未及時控制可導致患者出現酮癥酸中毒、電解質紊亂、肝腎功能異常等,影響胎兒發育。目前西醫治療以靜脈輸液為主,雖可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但仍不能消除惡心嘔吐的癥狀,極大影響了妊娠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母胎妊娠結局。近年來我們在常規補液基礎上采用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埋籽治療妊娠劇吐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將相關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住院治療的妊娠劇吐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平均年齡(26.89±3.42)歲;平均孕周(8.56±3.20)周;平均病程(10.45±5.34)d。對照組平均年齡(27.93±2.93)歲;平均孕周(9.23±2.87)周;平均病程(11.27±6.56)d。2組患者年齡、孕周、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婦產科學》[1]擬定。有停經史,頻繁嘔吐,進食極少或食入即吐,精神不振或萎靡,小便黃少,大便多日一解,輔助檢查提示尿酮體陽性,B超提示早孕。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同意接受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過敏性體質無法耐受貼敷治療者;胚胎發育異常、稽留流產、習慣性流產、妊娠滋養細胞疾病及異位妊娠者。
2.1 對照組 予常規對癥補液支持治療,每日補液1500mL~2000mL,根據患者電解質指標口服或靜脈補鉀,補鉀期間注意靜脈補鉀的滴速,監測患者尿量。基本用藥如下:5%葡萄糖注射液、維生素C注射液、維生素B6注射液、乳酸鈉林格氏注射液、復方氯化鈉注射液;口服補鉀:氯化鉀緩釋片(廣州邁特興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10069)1~2g/d;靜脈補鉀:氯化鉀注射液(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3710)1~2g/d。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補液基礎上加用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埋籽治療。(1)穴位貼敷:取砂仁100g、紫蘇梗100g,研磨過篩后加生姜汁調和,制成藥餅(大小2cm×2cm)。患者取仰臥位,裸露腹部及四肢皮膚,取穴:中脘、神闕、足三里(雙側)、內關(雙側),消毒穴位后,將藥餅貼于上述穴位,用無菌膠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4h。若穴位貼敷期間貼敷部位出現紅腫瘙癢不適,則減少貼敷時間或停止治療。(2)耳穴埋籽:消毒耳部后,將王不留行籽貼于脾、胃、交感、神門穴位,無菌膠布固定,囑患者每日按壓所取穴位4~6次,每次3~5min。
2組均以7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3.1 觀察指標 (1)2組患者平均住院天數。住院過程中每日觀察患者臨床癥狀,癥狀好轉后復查尿酮體及電解質,實驗室指標提示陰性則治療結束予以出院。(2)2組治愈患者隨訪復發率。出院后14d對2組治愈患者進行隨訪,詢問患者惡心嘔吐癥狀、進食情況及復查尿酮體結果,判斷是否復發,計算復發率。(3)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
3.2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治愈:惡心嘔吐消失,進食正常,尿酮體陰性,血電解質正常;好轉:惡心嘔吐偶作,進食增加,尿酮體較前好轉或轉陰;未愈:惡心嘔吐未消失,無法進食,尿酮體持續陽性。
3.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5.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2組患者平均住院天數比較 治療組平均住院天數為(5.93±1.82)d,對照組平均住院天數為(10.23±2.73)d,2組平均住院天數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
3.4.3 2組治愈患者復發率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26例治愈,出院后14d隨訪有2例復發,復發率為7.69%;對照組治療后21例治愈,出院后14d隨訪有6例復發,復發率為28.57%。2組復發率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
妊娠早期孕婦常出現惡心嘔吐、不欲進食等癥狀,多數患者可自愈,但仍有部分患者會出現癥狀加重,導致體內電解質紊亂,產生酮癥酸中毒,發展為妊娠劇吐。西醫治療以輸液靜滴為主,可改善患者體內電解質平衡及營養狀況,然而對緩解患者惡心嘔吐等癥狀治療效果欠佳,且病情好轉后仍易反復發作,部分患者長期靜脈輸液還會產生靜脈炎等并發癥。妊娠劇吐歸屬于中醫學“妊娠惡阻”的范疇,傳統中醫治療中,口服健脾和胃止嘔中藥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然而因患者本身體質的敏感性,多數患者無法堅持服藥,且存在一定藥物副作用,因此妊娠劇吐患者迫切需要能夠有效改善其惡心嘔吐癥狀,且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
外治法屬于傳統中醫治療手段之一,是中醫學的瑰寶,通過刺激全身的腧穴以吸收藥物,改善臨床癥狀,屬于純天然綠色療法。經過查詢文獻并結合科室臨床經驗,穴位貼敷選取的穴位多分布于腹部和四肢,具有調理脾胃,抑制胃酸分泌之功效[3]。腹部穴位中脘和神闕及下肢的足三里均與機體脾胃功能密切相關,可有效作用于胃脘,促進胃腸蠕動,理氣健胃止嘔。內關屬于手厥陰心包經,有安神及和胃降逆理氣之效。外敷藥物選取了砂仁、紫蘇梗,兩者都具有理氣和胃止嘔之效,且能安胎,兩者相合,可調理氣機,促進脾胃傳化運導功能。以生姜汁調和,生姜被《千金方》譽為止嘔圣藥,受歷代醫家推崇,味辛主開主潤,入脾胃肺經,開胃氣,且辛以散之,用于調和藥物,兼助藥物吸收,在止嘔方面具有良好療效。耳部雖然只是身體器官的一部分,但根據中醫整體觀,耳部也是機體一個微觀的縮影,對應著機體的臟腑經絡,對耳穴的脾、胃進行刺激,可調整并改善機體脾胃功能,且臨床上常見妊娠劇吐患者因其癥狀的反復發作無法進食,情緒焦慮易怒,而刺激耳部交感、神門可安神定志,改善患者的焦慮煩躁情緒,促進其情緒和緩,有助于疾病恢復。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常規補液基礎上聯合運用穴位貼敷和耳穴埋籽治療妊娠劇吐患者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減少患者平均住院天數及復發率,提高孕期生活質量。但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且樣本量較小,今后可在上述基礎上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并在預防妊娠劇吐患者復發方面制定出相應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