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華,蘇菁菁,吳 敏,陳明芬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療科,福建 福州 362000)
目前,食管癌患者主要靠化療、放療等治療手段提高局部控制率及延長生存期,也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但在放化療過程中可引起咽痛而致吞咽困難、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正常飲食,從而可導致患者出現營養不良、消瘦等營養問題。由于營養不良患者體質相對較弱,導致對放化療耐受性降低、效果不佳及治療時間延長,因此關注此類患者的營養狀態具有重要意義[1]。腸內營養對胃及腸道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保護作用,還可增加腸蠕動,促進食欲,是食管癌同期放化療患者常用的營養支持方式。因此本研究主要就腸內營養支持對食管癌同期放化療患者營養狀態的改善作用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于我院放療科接受診治的同期放化療的食管癌患者68例,納入標準:①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資料、病理結果均證實為食管癌;②同期行放療及化療干預;③主觀整體營養狀況評量表評分(PG-SGA)≥4分;④體重下降及食欲減退;⑤無明顯意識障礙,可與醫護人員正常溝通;⑥同意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體重下降>10%;②體質量(BMI)<18.5 kg/m2;③對腸內營養成分過敏者;④重要器官病變,預計生存期小于3個月。將入組患者按照隨機分組原則進行分組,分為腸內營養組(34例)和口服營養組(34例),腸內營養組中男21例,女13例,年齡55~78歲,平均(61.33±5.40)歲,鱗癌29例,腺癌5例;TNM分期Ⅰ期4例,Ⅱ期11例,Ⅲ期10例,Ⅳ期9例;病變部位位于胸上段9例,胸中段15例,胸下段10例;口服營養組中男22例,女12例,年齡55~80歲,平均(61.93±5.51)歲,鱗癌27例,腺癌7例;TNM分期Ⅰ期5例,Ⅱ期10例,Ⅲ期11例,Ⅳ期8例;病變部位位于胸上段11例,胸中段14例,胸下段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營養支持方法
1.2.1口服營養組:口服營養組患者予口服營養素補充,具體方法為:按照總供能為30~35 kcal/(kg·d)的目標能量口服營養素, 如果患者總攝入量小于目標量60%超過10 d,給予補充性腸外營養支持。
1.2.2腸內營養組:在接受放化療治療前留置腸內營養管,并請營養科醫生會診,制定并配置營養液,每天目標能量同口服營養組,另外患者可根據自身營養需求配以牛奶、豆漿等可補充營養的全流食,每2小時注入1次,每次低于200 ml,如果患者胃腸功能耐受差者,則選用營養泵持續泵注。
1.3觀察指標:①營養狀態評價指標:血紅蛋白含量、體質指數、血清白蛋白、血清轉鐵蛋白;②放化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放射性食管炎、消化道癥狀(惡心、歐體、食欲減退)、血液系統癥狀。
1.4統計分析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腸內營養組和口服營養組患者放化療前后營養狀態評價指標比較:放化療前腸內營養組血紅蛋白含量、體質指數、血清白蛋白、血清轉鐵蛋白含量分別為(121.3±8.10)g/L、(20.11±2.28)、(38.15±4.22)g/L、(2.10±0.65)g/L,口服營養組分別為(122.35±7.94)g/L、(19.93±2.30)、(38.04±4.10)g/L、(2.15±0.68)g/L。兩組各項比較,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放化療后腸內營養組患者上述營養指標均不同程度升高,分別為(127.74±8.95)g/L、(21.14±2.69)、(39.98±4.35)g/L、(2.52±0.71)g/L,與化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口服營養組患者放化療后體質指數、血紅蛋白較前均下降,分別為(18.52±2.15)、(118.52±7.83)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清白蛋白、血清轉鐵蛋白較前略有下降,但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放化療后各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腸內營養組和口服營養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腸內營養組患者共發生不良反應20例(58.82%),分別為血液系統癥狀3例(8.82%),消化系統癥狀15例(44.12%),放射性食管炎2例(5.88%),口服營養組共發生不良反應29例(85.29%),其中血液系統癥狀5例(14.71%),消化系統癥狀20例(58.82%),放射性食管炎4例(11.7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以往研究結果顯示食管癌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為40%~80%[2],提示營養不良是食管癌患者中常見的問題,且由于該疾病本身的疾病特點,惡性腫瘤細胞的快速生長可引起食管機械梗阻進而導致吞咽困難,并增加營養消耗量,因此,食管癌患者在飲食上只能以流質、半流質食物為主,營養攝入減少,且放化療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機體往往處于高代謝狀態,增加了對能量、蛋白質等能量消耗,加之患者對營養相關知識的缺乏,諸多因素共同導致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3]。而營養不良的存在不但影響免疫系統、心理情緒,且對治療效果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對營養不良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對患者的治療及預后均有重要意義。
在本研究中主要是對比腸內營養支持與口服營養素支持的效果差異,結果顯示:放化療前腸內營養組與口服營養組患者營養指標比較,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放化療后腸內營養組患者上述營養指標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口服營養組患者放化療后體質指數、血紅蛋白較前均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血清白蛋白、血清轉鐵蛋白較前略有下降,但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放化療后各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給予腸內營養支持對于改善血清營養指標,糾正體重下降等效果由于口服營養素營養支持,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4-5]。以往研究資料顯示,在放化療進行是患者機體處于應激狀態,而消化道作為應激反應的中心環節之一,在緩解應激狀態中起重要作用,而本研究的口服營養組患者給予口服營養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患者營養的攝入量,但由于射性黏膜炎及腫瘤梗阻等情況的存在,且每位患者體質差異導致吸收程度不同,導致患者難以達到營養素的目標攝入量,從而影響營養狀態。腸內營養對胃及腸道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保護作用,還可增加腸蠕動,促進食欲,是食管癌同期放化療患者常用的營養支持方式,比較符合人體生理需要,有利于消化道黏膜結構和功能的恢復和維持,有利于肝臟蛋白質的合成和代謝[7]。
在本研究中還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腸內營養組患者共發生不良反應20例(58.82%),明顯低于口服營養組(85.2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腸內營養支持還可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由于腸內營養直接進入消化道進行吸收,減少了口腔及食管的刺激,從而惡心、嘔吐等反應的發生也明顯減少,同時也減少了患者的痛苦,為患者的康復提供了有利的基礎。
因此,腸內營養支持可改善食管癌同期放化療患者的營養狀態,減少不良反應,此類患者可給予腸內營養支持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