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津婷 周惠芳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210029; 2.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南京210029)
黃體功能不全是指月經周期中有排卵,但黃體發育不全,黃體期分泌孕激素不足,導致子宮內膜分泌反應不良引起的月經失調和生育功能障礙綜合征。黃體功能不全引起的月經失調,在臨床上多表現為月經周期縮短,經期延長[1]。中醫學無黃體功能不全的病名記載,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月經不調”“不孕”“胎漏”等范疇[2]。
現代中醫學對黃體功能不全的病因病機已有較為明確的認識,認為由腎虛導致的“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功能紊亂是導致本病發生的基本病機[3];另外肝郁、血瘀、痰濕、脾虛等亦可引起本病[4-5]。而根據長期的臨床觀察,筆者認為雖黃體功能不全的發病主要責之于腎虛,但多以腎陽虛為主。腎陽虛的演變,多由腎陰不足,癸水不充,不能涵養精卵,影響精卵發育,以致精卵不成熟,腎陰癸水無法達到較高水平,故在排卵期排出的精卵不健全,以致重陰轉陽階段陽長運動遲緩,出現陽虛,陽虛則陰濁化濕不利,且無法固護、溫養胞宮,導致行經期經血排泄不暢。筆者從“腎陽虛”的角度出發,以補腎調周為基礎治療黃體功能不全性月經失調,現將臨證思路探析如下。
經間排卵期是月經周期中整體陰陽轉化平衡的一個關鍵時期,隨著經后期陰長運動的不斷發展,陰長水平趨高,至經后末期,陰長基本已達近重水平,重陰必陽,此時經間期由陰轉陽,開始陽的萌芽活動。而經間期陽長不足,重陰轉陽轉化不利,陰陽失衡,黃體期陽長運動遲緩,無法達到高水平的重陽是導致黃體功能不全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治療上多著重于經間期,促使陰陽順利轉化,陽長及時,才能使黃體期達到高水平的重陽階段。臨證用藥時須于經間期滋陰過程中加入溫腎助陽之品,并注重調氣活血,如此才能達到陰陽雙補之效[6]。方以加減歸芍地黃湯為基礎加入補腎助陽之品,藥用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白芍、茯苓、黨參等滋陰養血,川斷、菟絲子、紫河車、鹿角片助陽,并予調氣活血之品丹參、當歸、桃仁、紅花等以防滋陰過于滋膩。
心(腦)-腎-子宮生殖軸學說是國醫大師夏桂成教授所創,我們以此為理論依據,并以補腎調周為基本之法,遵循月經周期分期序貫調治本病[7]。經后期陰長陽消,血海增盈,奠定物質基礎,取方二甲地黃湯,即于六味地黃湯中加入龜版、鱉甲等藥,構成滋陰養血之重劑,藥用熟地黃、山茱萸、山藥、龜版、鱉甲、丹皮、茯苓等。經前期陽長陰消,重陽較長,經血調統有節,方選右歸飲加減,藥用鹿角、紫石英、川斷、仙靈脾、山藥、山茱萸、丹皮、赤白芍等。行經期重陽必陰,排出經血,標志著新的月經周期的開始。另外,黃體功能不全性月經失調亦與陰虛火旺有關,患者常見月經先期,量少,色紅質稠,伴有腰膝酸痛,咽干口燥等,治以滋陰清熱涼血之法,可于原方基礎上加入玄參、麥冬、地骨皮、黃柏等。若見經期延長,點滴不盡者,亦可加入茜草、地榆炭、益母草等止血調經之品。兼有胸悶煩躁,乳房脹痛者,可酌情加入廣郁金、柴胡、青皮;心神不寧者,可加鉤藤、酸棗仁、蓮子心;失眠多夢者,加入夜交藤、青龍齒。
臨床診治過程中除了運用中藥進行整體調治外,亦常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配合西藥治療以加強療效。黃體功能不全性月經失調多表現為月經先期、經期延長,因此可在中藥辨證調周的基礎上,配合激素類藥物調治3個月經周期以使經期、經量、周期恢復至正常狀態。具體用藥:按周期服用中藥,且自排卵后或預期下次月經來潮前14天左右開始口服地屈孕酮片10mg,每日2次,共服10天,連服3個月經周期。經治療,大部分患者月經周期恢復至26~30天,經期縮短不超過7天,經量亦有所改善,其他癥狀消失或減輕,且停藥3個月經周期后未復發。由此可見,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黃體功能不全性月經失調,優勢互補,標本兼顧,一方面可以避免單純西醫治療本病所引起的副反應,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停用西藥后出現病癥復發的情況。
《丹溪心法·內傷·附錄》有云:“內傷者,其源皆由喜怒過度,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勞役所傷而然。”由此可知,七情內傷、飲食不節、勞逸過度均可致病。通過臨床觀察,大多數黃體功能不全性月經失調患者有情緒急躁、心煩易怒、夜寐過遲、嗜食辛辣厚膩等負性情緒和生活習慣。當代學者認為,情志對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有明顯的干預作用[8],情志疾病作為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與多發病,可使臟腑功能紊亂[9]。更有文獻報告表明,負性情緒是一種重要的“促癌劑”。c-fos原癌基因通常處于不活動或表達很低的狀態,但在受到刺激時會做出短暫而迅速的反應。研究發現負性情緒刺激能誘發下丘腦背內側核、額葉皮層、終紋底核、藍斑、孤束核、海馬、下丘腦室周核以及中腦中央灰質等處c-fos的表達,表明這些部位與負性情緒是相關的[10]。另外,為加強治療效果,患者夜間應盡量早休息,最遲不宜超過11點。根據子午流注學說[11],子即夜半11~1時,陰氣經過前半夜的積聚,達至重陰,為求陰陽消長平衡,重陰必陽,故子時即為重陰轉陽陰陽更迭之時,對應月經周期的節律,相當于經間排卵期。
孫某,女,28歲。2017年7月6日初診。
患者近兩年來月經頻發,周期19~22天,量偏少,夾有血塊,淋漓10~15天方凈。查性激素示LH、E2偏低,B超示子宮、附件未見異常。末次月經:2017年7月2日。刻下:月經周期第5天,陰道少量出血,色紅質稠,腰酸,心煩易怒,口干,面部少許痤瘡,納可,寐欠安,不易入睡,小便調,大便偏干。舌邊尖紅、苔薄黃,脈弦細。診斷:黃體功能不全性月經不調。辨證屬腎陰虧虛,虛火上炎。治以滋陰降火,養血止血。處方:
山茱萸10g,山藥10g,川斷15g,龜版10g,鱉甲10g,丹皮10g,茯苓10g,丹參10g,白術10g,白芍10g,菟絲子15g,杜仲10g,木香10g,地骨皮10g,玄參10g,益母草20g,茜草10g,香附10g,鉤藤(后下)10g,酸棗仁10g,連翹10g。7劑。常法煎服。
2017年7月13日二診:患者面部痤瘡減少,腰酸偶作,仍不易入睡。刻下:月經周期第12天,無陰道出血,口稍干,無腰酸腹痛,納可,二便調。舌尖紅、苔薄黃,脈弦細。此時為經間期,治以滋陰助陽,調氣活血。結合患者癥狀,可酌情加入重鎮安神之品。處方:當歸10g,赤白芍(各)10g,山藥15g,山茱萸10g,丹參10g,川芎10g,鹿角(先下)10g,川斷10g,菟絲子15g,紅花10g,黨參10g,紫石英10g,白術10g,木香10g,夜交藤20g,青龍齒(先下)20g。7劑。常法煎服。
2017年7月20日三診:患者心煩口干癥狀減輕,可按時入睡。此時治從經前期,治以補腎助陽,扶助陽長。處方:熟地黃10g,山藥15g,山茱萸10g,丹皮10g,赤白芍(各)10g,茯苓10g,川斷10g,鹿角(先下)10g,白術10g,仙靈脾10g,菟絲子15g,柴胡6g,地骨皮10g,麥冬10g,青蒿10g,鉤藤(后下)10g,青龍齒(先下)20g。7劑。常法煎服。
按上方順應月經周期調理3個月后,患者自訴平素不適癥狀明顯緩解,月經26~30天一潮,經期縮短至7天。
按:張景岳有云“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助陽的目的在于復陰和促陰長,故經間期、經后期均可見川斷、菟絲子等助陽藥。另,陰虛易致火旺,火旺則陰益虛,必于滋陰法中結合降火之法,使陰分得到恢復,火降不再上升,其目的亦在于復陰,可于經前期、經后期加入地骨皮、玄參、麥冬等養陰清熱之品,以期熱去血寧而出血自止。結合患者病癥,亦酌情加入寧心安神,健脾助運之品,藥如鉤藤、酸棗仁、青龍齒、茯苓、白術、木香等。
黃體功能不全性月經失調是婦科常見的病證之一,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此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中醫藥治療黃體功能不全性月經失調具有一定的優勢,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特色,尤其是“調周法”,根據女性月經周期中不同時段的生理病理特點,體內陰陽變化的需要,進行合理的選方用藥,最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