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倩 郭 婷 田欣源 劉 琦 張 彤
(1.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山東濟南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濟南250014)
程某,男,82歲。2017年12月19日因“頑固性呃逆1月”就診。
患者有呃逆病史,1月前因感冒后出現呃逆,晚飯后尤甚,曾于外院就診,行針灸、中藥治療,效果不佳。遂至我院針灸科就診。刻下:呃逆不規律出現,聲音低沉,聲短而頻,夜晚加重,常因呃逆導致醒后難以入眠,無腹脹腹痛,無惡心嘔吐,平素短氣乏力,納可,眠差,二便調。舌紫紅、苔薄白,脈弦澀。既往有高血壓病史20余年,10年前曾出現呃逆,予柿蒂煮水口服,效可。中醫診斷:頑固性呃逆(氣虛血瘀);西醫診斷:膈肌痙攣。予以針刺結合穴位注射胃復安治療。治則:補氣活血,降逆止呃。
治療方法:(1)針刺治療:囑患者側臥位。取穴:膈俞、氣海。常規消毒后,選用0.30mm×0.40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常規針刺,諸穴均行平補平瀉法,每次留針40分鐘,每日1次。(2)胃復安穴位注射足三里:待針刺治療結束后,采用5mL一次性無菌注射器抽取1mL胃復安注射液,將針管內空氣排凈,取一側足三里穴進行常規穴位處皮膚消毒,將針頭進至1寸左右以出現酸麻脹針感為度,回抽無血后緩慢推入1mL胃復安注射液,注射完成后予以干棉簽按壓片刻。雙側足三里穴每次交替注射,每日1次。囑患者治療后避風寒、暢情志,忌食生冷及豆制品,清淡飲食。治療2次后,呃逆頻率顯著降低,治療1周后,呃逆癥狀基本消失,后未見來診。1月后隨訪,無復發。
按語:呃逆是指胃氣上逆動膈,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難以自抑的一種病癥。朱丹溪言:“咳逆為病,古謂之噦,近謂之呃。”呃逆頻繁或持續48h以上者稱為頑固性呃逆。伴短氣乏力,舌紫紅、苔薄白,脈弦澀,此均為氣虛血瘀的表現。呃逆病機多從中焦脾胃來考慮,并辨其寒熱虛實。在臨床中,由于病人體質、飲食習慣等不同,因而造成呃逆的病因也不盡相同。該患者呃逆是在夜晚加重,常因呃逆導致醒后難以入眠,當從血瘀論治,舌紫紅、脈弦澀亦為佐證。《諸病源候論》曰:“血之在身,隨氣而行,常無停積。”該患者年高體弱,且病程長達10年之久,遷延不愈,日久必然損傷正氣,導致病邪漸由氣分累及血分,致瘀血內結,血滯而瘀,瘀血又會阻礙氣機,使氣血凝結,橫犯胃府,胃失和降,發為呃逆。《醫林改錯》曰:“呃逆,俗稱打咯忒,因血府血瘀……吸氣不能下行,隨上出,故呃氣。”所以,治療當從血分論治。呃逆病位在膈,膈俞為足太陽膀胱經背俞穴,亦為八會穴之血會,誠如《難經》曰:“蓋上則心俞,心主血,下則肝俞,肝藏血,故膈俞為血會。”十二經之血皆從膈膜而上下,故針刺膈俞可交通膈膜以活血通脈、降逆止呃。在西醫學中,本病是由于某種刺激引起膈神經過度興奮,膈肌痙攣所致,西醫解剖認為膈俞相當于膈肌在背部的體表投影,因與膈肌位置較近,故可起到調節膈肌的作用。氣海為任脈要穴,是先天之氣匯聚之所,可補、可調、可納。《針灸資生經》云:“氣海者,蓋人之元氣所生也。”氣海一穴暖全身,針之可大補元氣,治療一切氣疾久不瘥。氣海又為下丹田所在,主納氣,可將氣納入丹田之中,尤善納上行之氣,針之可降氣止呃。且氣為血之帥,氣血互根互用,陽氣充足方能推動血液的正常運行,故氣海與膈俞相配可氣血同治,共奏補氣活血、降逆止呃之功。與此同時,配合使用穴位注射療法,可將藥物的藥理作用與腧穴的治療作用有機整合,并對穴位起到長效刺激作用,從而達到調節機體功能的目的。取足三里穴進行胃復安注射液穴位注射意義有二,一則足三里穴為胃經合穴,《四總穴歌》曰:“肚腹三里留”,在此處進行穴位注射可調理脾胃,和中降逆;二則考慮到患者年高體弱,足三里穴為保健要穴,穴位注射該穴又可發揮其扶正培元的作用,標本兼顧。
頑固性呃逆的致病因素很多,有病在胃火亢盛者,有病在肝氣郁滯者,亦有因寒邪客胃或自身脾胃虛寒而發為呃逆的,更有病在胃陰不足者,而鮮有因瘀血而病者。其治療也都從胃來辨治。本案立足辨證,摒棄了從胃論治頑固性呃逆的常規思路,通過“補氣活血”針灸方案施治,取得了不錯的療效。張仲景云:“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也為今后臨床中治療頑固性呃逆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