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鐵軍,王健楠,趙 震,白曉龍,張冬霞,齊曉紅 (.吉林省腫瘤醫院,吉林 長春 00;.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吉林 長春 00;.吉林省人民醫院,吉林 長春 00)
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可使傷口愈合環境持續處在相對負壓的狀態,能夠改善創面的微循環,促進創面肉芽生長,細菌定植和繁殖明顯減少,傷口維持在相對濕潤的環境,進而實現創面愈合的治療目標[1]。可是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應用時創面處于負壓封閉狀態,創面內部處于相對氧含量較低環境,對創面愈合會造成影響,與此同時,厭氧菌感染幾率相對增加。近幾年,經臨床報道以及動物實驗結果證實,局部氧療能夠將創面的局部氧分壓提升,對創面愈合有加速的作用,將厭氧菌的繁殖與生長進行控制[2]。本文選取大白兔40只進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與局部氧療聯合應用研究,取得了理想的愈合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實驗動物:選取大白兔共40只,體重2.0~2.5 kg。經肝功能檢查、血常規檢查正常,能自由進食、飲水,室溫22℃ ~26℃,濕度50% ~70%,明暗周期12 h。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對40只大白兔進行分組,對照組20只和觀察組20只。
1.2 實驗儀器及材料:可調節負壓治療儀,醫用氧氣,一次性負壓治療吸附墊(包含吸盤、一次性吸附海綿、隔離墊),兔子固定裝置等。
1.3 構建動物模型:構建模型的當日大白兔禁食,耳緣予以0.2 ml/kg速眠新Ⅱ,采取靜脈給藥,麻醉生效后將其固定,于背部的脊柱兩側給予硫化鈉80 g/L(應用10 g/L的羧甲基纖維素溶液溶解)進行脫毛處置,脫毛范圍12 cm×10 cm。脫毛區用濃度為75%的酒精進行消毒。用手術刀在大白兔的背部深達肌肉層予以1個全層皮膚缺損的創面,圓形,直徑3.0 cm。在制作完動物模型的24 h之后進行治療。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包扎處理,觀察組予以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聯合局部氧療。對創面進行簡單清創后,將創面上覆蓋一次性負壓治療吸附墊,負壓封閉完成后,在創面的一側封閉薄膜處剪出一個小切口,將單孔鼻氧管置入切口,用薄膜粘貼實現密封。負壓引流管路與負壓治療儀連接,依照預設的工作模式給予持續性負壓吸引,且對創面進行持續性醫用給氧,流量為1 L/min,創面內封閉負壓維持在60 mm Hg(1 mm Hg=0.133 3 kPa)以下,平均每4天更換1次負壓治療吸附墊[3]。
1.5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的創面愈合情況與愈合時間。
1.6 統計學方法: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次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取 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和百分比[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20只大白兔創面全部愈合(100%),愈合時間為(18.5±2.3)d,對照組有6只大白兔創面愈合(30%),愈合時間為(24.7±2.0)d,觀察組創面愈合率優于對照組,且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創面愈合實際上是進行復雜的修復過程,在其修復的整個過程中涉及每個細胞、細胞外基質、多種細胞分子、可溶性介質等相互間作用,其中在創面實現愈合中具有關鍵性臨床作用的是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與局部氧療進行結合的治療方式,具有優勢互補的臨床作用。創面愈合需要依靠成纖維細胞的增殖以及膠原蛋白的釋放、釋放氨基多糖類物質,依附內皮細胞進行增生與依附毛細血管進行再生[4]。然而,氧屬于表皮細胞進行再生和膠原合成的關鍵元素。經研究實驗證實,創面愈合的臨床效果和創面的局部氧分壓相關,并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應用時由于創面被封閉,創面的內部處于低氧環境,創面愈合時局部缺氧可以對創面愈合產生不利的影響,與此同時,將增加厭氧菌感染的幾率。為此,需要將兩種治療方法聯合使用,才能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之上提升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觀察組創面全部愈合,且愈合時間為(18.5±2.3)d,對照組的創面愈合時間為(24.7±2.0)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研究成果與張富軍等文獻中的報道內容[5]相同。證實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聯合局部氧療可以將創面愈合時間縮短,提高創面愈合率。
綜上所述,針對創面愈合而言,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聯合局部氧療的方式,可以實現更佳的治療效果,為臨床實驗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