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筠 賈 波
(成都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四川成都610072)
痛經是指婦女在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歷代醫家多以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等法治療痛經,而忽略對痛經的主要病因——“形寒飲冷”進行治療。本文將通過研究肺與月經的關系、肺與痛經的關系,探討以宣肺散寒法治療痛經的可能性,以供臨床參考。
痛經又稱經行腹痛,屬于行經期的病變。而基于陰陽理論的月經周期調理法將月經周期分為4個階段:行經期、經后期、經間期、經前期。并認為行經期重陽必陰,排出經血,通過轉化讓位于陰,治療以活血調經為主;經后期陰長陽消,主要是陰長運動,治療以滋陰養血為主;經間排卵期重陰必陽,排出精卵,由陰轉陽,治療以活血化瘀、疏肝通絡為主,以促進陰陽的轉化;經前期陽長陰消,主要是陽長運動,治療以補腎助陽為主。然而,這種方法在臨床上使用時偏重于調理腎陰、腎陽,而忽略五臟六腑與月經周期的關系,尤其是肺與月經周期的關系。
陰陽的升降浮沉可形成一年四季,如《靈樞·論疾診尺》記載:“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此陰陽之變也。”若將陰陽細化為四時,陰轉化為陽的時期為春,在月經周期屬于排卵期,其在臟為肝;陽長的時期為夏季,在月經周期屬于經前期,在臟為心;陽轉化為陰的時期為秋,在月經周期為行經期,在臟為肺;陰長的階段為冬季,在月經周期為經后期,在臟為腎;脾不獨主時,斡旋于中,以養四臟[1]。
行經期為月經周期中的秋季,而肺主秋,故肺主月經周期中的行經期。經行腹痛屬于行經期的病變,應該由肺主之,所以,治療痛經不應忽略肺。
痛經的病因有情志所傷、六淫為害、起居不慎等,但“形寒飲冷”是導致痛經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劉玉祁等[2]曾調查過163名患有原發性痛經的女大學生,發現78.53%的患者因食用冰品冷飲或以冷水洗衣服引起或加重痛經。《諸病源候論》也認為痛經是由于外受風寒所導致,其記載:“婦人月水來腹痛者……受風冷之氣,客于胞絡,損傷沖任之脈。”《女科要旨》亦云:“經前產后,忽遇飲冷形寒……此經候不調、不通、作痛、發熱之所由也。”《圣濟總錄·婦人血氣門》中提出“寒氣所客”是痛經的病因。張景岳也認為外受風寒是痛經的主要原因,其在《景岳全書·婦人規》中記載:“或因外寒所逆,或素日不慎寒涼,以致凝結不行則留聚為痛。”可見,痛經的病因以外感寒邪與飲食生冷為主。
對于形寒飲冷能導致痛經,歷代醫家多從寒主收引,血脈受阻,不通則痛的角度解釋。故在治療上偏向于溫經活血而治療里寒證,但卻忽略了感受外寒這個病因,也因此忽略了肺與痛經的關系。《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明確指出“形寒飲冷則傷肺”,而且《素問》也記載:“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張志聰注解說:“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還循胃口,寒飲入胃,則冷飲之邪從肺脈而上至于肺矣。”可見無論是感受寒邪,還是飲食生冷都可能會導致肺失宣降,從而影響行經,引起痛經。
現代醫學認為部分痛經可能與經血排出不暢有關。經血排出不暢則會導致子宮加強收縮以“擠出”經血,從而引起或加重痛經。而子宮頸管狹窄不通暢是導致月經排出不暢的主要原因之一。朱丹溪曰:“上焦閉,則下焦塞。”下焦的子宮頸管不通暢,也可能由于形寒飲冷,上焦之肺失宣降所導致。如舒馳遠[3]治一難產病人,因其身熱無汗,腰背疼痛,辨為寒氣傷營,服麻黃湯后汗出熱退而順利產子。可見,如果形寒飲冷導致的上焦閉塞,亦可導致下焦的宮頸管不通暢,使經血排出困難,子宮因此而加強收縮,欲助經血排出,從而引起痛經。
古人治病十分重視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甚至還有以“因”命名的書籍,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脈因證治》《癥因脈治》等書。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指出:“凡治病,先須識因,不知其因,病源無目。”還提出治病必須要清楚病因,不然則會誤診:“不知其因,施治錯謬,醫之大患,不可不知。”《醫學源流論》中記載:“凡人之所苦謂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謂之因……凡病之因不同,而治各別者盡然,則一病治法多端矣。”治療痛經也應該重視審因論治,根據病因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既然“形寒飲冷”是導致痛經的主要原因,那么針對此病因,宣肺散寒法也應該是治療痛經的主要方法之一。
臨床報道中,有許多醫家運用宣肺散寒法治療痛經也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如彭藝叢[4]治療李某痛經十余年,經期感寒則會腹痛加重,處以麻黃湯加減:麻黃10g,桂枝12g,炙甘草6g,水蛭4g。患者服藥3劑疼痛消失,后調理半年痊愈。許金珠[5]治療周某,女,16歲。因經期感寒而出現痛經,伴有小腹疼痛拒按,得溫而減,面青肢冷,惡寒身痛,脈緊。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之:麻黃、細辛各5g,制附子、當歸、制香附、蒼術、炒白芍各10g,失笑散(包)15g。患者服3劑后諸癥悉除,隨訪1年未復發。柴程芝等[6]治療一患者,20歲,痛經5年,經前受涼、飲冷后疼痛會明顯加重。以葛根湯治之:葛根20g,生麻黃5g,桂枝15g,炒白芍15g,生姜10g,紅棗20g,炙甘草10g。服7劑后,痛經明顯減輕。下次經前又服用原方7劑,痛經已完全緩解,未再復發。王麗莉[7]以自擬通經湯(麻黃3g,炮姜5g,五靈脂、蒲黃、當歸各15g,益母草、元胡各20g,莪術10g)溫經散寒,活血止痛,治療痛經33例,結果痛經完全消失26例,總有效率為96.9%。
丁某,女,20歲,護士。2017年11月27日初診。
患者訴其13歲初潮就經行腹痛,至今已7年余。每次行經即小腹脹痛不舒,無明顯的冷熱感,經前乳房作脹,曾服行氣解郁、活血止痛的中藥,痛稍減。刻診:正值經前,乳房脹痛,胸悶,夢多,無口渴口苦,納可,舌紅、苔薄白,脈弦。辨證為肺失宣降、肝氣郁結。治以宣肺散寒,疏肝解郁。以香蘇散加味。處方:
紫蘇葉10g,桔梗10g,瓜蔞皮10g,陳皮10g,香附10g,益母草15g,川芎10g,白芍15g,當歸10g,生甘草6g,生姜3片。3劑。
患者服藥第2日月經來潮,小腹仍脹痛不舒,但稍有減輕。次月月經來潮前仍服上方3劑,月經來潮時,小腹已完全不痛,乳房亦不脹。患者自感不可思議。
按:患者為原發性痛經,經行小腹脹痛,乳房作脹,脈弦,有明顯肝氣郁結之象,雖無明顯的肺失宣降之象,但考慮肺主行經期,下焦經血排出不暢而作脹作痛,故仍以宣肺法開上焦。以紫蘇葉、桔梗、瓜蔞皮宣降肺氣,上焦得宣,下竅排出經血自然通暢。再以香附、陳皮行氣解郁,佐以益母草、川芎、白芍、當歸活血調經,故痛經得止。
綜上所述,肺主月經周期中的行經期,而經行腹痛屬于行經期病變,故在治療痛經時不應該忽視肺。而且,“形寒飲冷”為痛經的主要病因之一,根據《內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在臨床上遇到“形寒飲冷”所導致的痛經,可據此病因而考慮使用宣肺散寒法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