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軍 周立亮 李偉偉 薛明新
(1.南京中醫藥大學沭陽附屬醫院,江蘇沭陽223600;2.江蘇省人民醫院針灸科,江蘇南京210029)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多指由一側面神經在通過莖乳突孔過程中因受到物理或者化學刺激而出現的急性非化膿性炎癥性疾病[1-2]。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多因病毒感染、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引起面部肌肉運動障礙[3-4],治療上多以抗病毒、激素類和營養神經類藥物為主,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但治愈較為困難,部分患者仍會留下后遺癥,如面部肌肉癱瘓、眼瞼閉合障礙、面肌痙攣或聯帶運動等。本病中醫稱之為面癱,臨床表現為一側面部無表情、額紋消失、露睛、漱口漏水等[5],部分患者聽覺功能降低。近年來,針灸、推拿正骨、刺絡放血等中醫特色療法治療本病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優勢明顯。我院自2015年在針灸疼痛科門診系統開展了北京空軍總醫院馮天有教授發明的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正骨療法配合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研究,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平行對照方法,選取南京中醫藥大學沭陽附屬醫院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之間在針灸疼痛科門診確診患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患者6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隨機進入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1例。治療組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齡(34.37±13.21)歲;平均病程(6.53±4.01)d。對照組男15例,女16例;平均年齡(35.27±12.85)歲;平均病程(7.23±3.71)d。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沭陽縣中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診斷標準 根據《針灸治療學》[6]教材中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診斷標準:主要特點為口眼斜,常常在睡醒時發現,患者一側面部肌肉出現麻木、呆滯、癱瘓,口角偏向健側,眼裂變大,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露睛流淚,患側不能皺眉、閉目、露齒等癥狀。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同時具有上頸段不適或耳后乳突區疼痛,觸診可發現第一頸椎橫突不對稱或第二頸椎的棘突出現偏歪,有壓痛,或既往有頸椎病病史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 確診為因其他疾病導致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者;妊娠期3個月之內或既往有先兆流產病史的育齡婦女;合并有正骨手法禁忌癥(頸椎腫瘤、結核等)及精神類疾病不能配合治療者。
2.1 對照組 予常規基礎針刺[7-8]。參照《中國針灸大全》選穴。主穴:患側陽白、魚腰、太陽、地倉、下關、頰車,健側合谷。抬眉困難加攢竹,鼻唇溝歪斜加禾髎,頦唇溝歪斜加夾承漿,口歪明顯加太沖,恢復期加足三里。操作:急性期(1~15d)輕淺刺面部穴位,深度5~10mm,平補平瀉;合谷直刺約25mm,提插瀉法?;謴推冢?6~30d)深刺患側穴位,深度15~30mm,平補平瀉,頰車、地倉透刺,陽白透刺魚腰,太陽直刺或向口鼻斜刺,下關直刺或向鼻刺,其余操作同急性期。1次/d,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統計。
2.2 治療組 針刺治療同對照組。針刺結束后,首先進行頸部的軟組織放松手法,時間大約為5min,然后患者平躺在治療床上,醫者以左手拇指的第1、2關節之間扣住患者頸部后側第1或第2頸椎偏歪的橫突,右手將患者頭部稍上托,托起幅度以患者頸部上下力線交叉在醫者手下為宜,醫者將患者下巴向前適當推出,以完成杠桿姿勢,并以上手推、下手內帶同步進行的方式,使患者頸椎旋轉至關節活動的極限,雙手同時施以輕微可控的閃動力,一般情況可聽見關節復位聲音,即完成頸椎正骨手法[9-10]。正骨治療后囑患者頸部相對制動,治療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統計。
3.1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對2組患者進行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11],從患者治療前后的靜態和動態(抬額頭、輕輕閉眼、張嘴微笑、聳鼻、唇吸吮)兩個方面進行臨床效果評定,0~100分,分值越高療效越好。
3.2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面肌功能完全恢復正常,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100分;顯效:臨床表現基本消失,靜止時外觀正常,檢查時尚有部分體征,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75分;好轉:癥狀有所緩解,外觀輕度改善,檢查時仍有較明顯體征,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25~75分;無效:臨床表現各項檢查無改善,甚至加重,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25分[11]。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計量資料使用(±s),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2組患者治療前后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比較 治療組治療前(31±5.2)分,治療后(86±2.6)分;對照組治療前(30±4.9)分,治療后(56±4.7)分。2組患者治療前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1),治療組治療后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P<0.05)。
3.4.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5 不良反應 在研究過程中,2組各有1例不良事件發生,對照組1例暈針,患者太過緊張,又未吃早餐導致,休息后好轉,為輕微不良反應;治療組1例正骨后出現一過性頭暈,休息半小時后恢復正常。2例患者后期隨訪均無特殊異常。
中醫學認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屬于中醫“經筋病”范疇,很多患者可能因睡著后頸部或頭面部保暖措施不當,受冷風吹后發病。中醫認為人體在睡眠時,由于睡眠姿勢不良,或頸枕不合適,使頸椎內外的平衡被打破,當受寒冷刺激,頸部相關肌肉痙攣,進一步加重了頸部小關節失穩。當頸椎小關節錯位發生后,寰椎的橫突可隨著小關節的錯位,產生向上、下或左、右或前、后三個方位的位移。小關節錯位進一步可使周圍軟組織產生炎癥或水腫。由于寰椎橫突毗鄰面神經的出口莖乳突孔,故可使面神經受到機械擠壓和刺激,所以絕大部分患者發病時會出現患側耳后乳突區疼痛不適,繼而使面神經麻痹病癥發生。
本研究所采用的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正骨療法基于中醫學“筋出槽、骨錯縫”“氣滯血瘀”等理論,采用頸部力學相關原理,對錯位的頸椎橫突或者小關節施加相關調整手法,以恢復頸椎橫突或者小關節的正常解剖結構。頸部解剖結構經手法的調整后,減輕面神經受到的機械擠壓和刺激,使面部血管擴張,增加其血流量,從而使面部神經及肌肉的炎癥消退,從根本上達到治療目的。
針灸療法是采用對于特定穴位物理刺激的方法,改善面部神經狀態[12-13],提高其興奮性,改善微循環,恢復肌肉血供,加快面部肌肉及神經的新陳代謝。目前針灸治療已成為面部神經麻痹最常用的療法[14]。
本研究采用正骨與針刺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將兩者治療機理相結合,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單用針刺療法,說明聯合療法相對于單一療法對面部神經麻痹具有更好的療效。臨床治療面部神經麻痹不能局限于一種治療方法,應秉持針灸治療為基礎,同時充分結合患者的自身情況,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聯合治療,尤其應注重急性期的治療。下一步擬探索正骨聯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治療機制,并加大樣本量,考察近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