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聰 陳云飛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200437)
失眠是以頻繁而持久的入睡困難和(或)睡眠維持困難并導致睡眠感不滿意為特征的睡眠障礙,并可伴隨多種覺醒時功能損傷[1],可歸屬為中醫學“不寐”范疇[2]。據筆者統計,本病古代稱謂除“不寐”外,又有諸如“不得臥”“臥不安”“不得安寢”“目不瞑”“不得眠”等14種之多。《普濟方》[3]由明代周定王朱橚主持編纂,全書內容廣博,共四百二十六卷,涉及臟腑、方證、婦科、兒科、外傷、雜病、針灸等方面,又包含佛家、道教、傳記等內容。作為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方書,歷代學者對其中方劑部分已進行了大量研究,但針灸學內容卻鮮有探析。已有研究發現,在民國及以前的古籍資料中,《普濟方》所記載的針灸治療失眠的文獻條目最多[4],基于此,我們對《普濟方》中所涉及的針灸治療失眠的文獻內容進行了深入挖掘,以期探究其取穴、用穴規律,為當代針灸臨床提供借鑒。
《普濟方》中關于針灸治療失眠的處方共有96個,并集中分布在《普濟方·針灸門》中。文獻條目前3位的篇章是《普濟方·針灸門·腧穴》23處,《普濟方·針灸門·十二經流注五臟六府明堂》16處,《普濟方·針灸門·不臥》13處。對96張處方取穴數量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普濟方》針灸治療失眠處方取穴數統計
由表1可知,《普濟方》中針灸治療失眠的文獻資料中,在取穴數量上以單穴最多,共82條(占85.42%),取穴數目≥3的文獻僅有10條(占10.42%),取穴數目最多的條文也僅為5個腧穴,文獻條目僅1條。由此可見,取穴少、用穴精為《普濟方》治療失眠的施治原則之一,正如《普濟方·針灸門·又序》云:“按圖取穴,一灸即愈。”[3]5《普濟方》云:“治驚悸不得安寢,穴神庭”[3]298,“治不得臥,穴公孫”[3]302,“治不得臥,穴攢竹”[3]302。取穴少、用穴精的取穴規律被許多醫家認可,如楊繼洲[5]認為“人而知乎此焉,則執簡可以御繁,觀會可以得要”,便是說明醫者如果掌握了經絡腧穴要點,便可做到取穴簡單而精微,治病手到病除。高樹中[6]指出經絡系統的緊密聯系類似于多米諾骨牌效應,治療時刺激某一穴位便能達到某種連鎖反應,這種取穴特點正是對“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和“寧失其穴,勿失其經”原則的最好闡釋。
歸納《普濟方》中治療失眠的腧穴經脈歸屬情況,結果見表2。由此可知,《普濟方》中針灸治療失眠的文獻共涵蓋11條經脈,包括9條正經和2條奇經,使用頻次前5位的經脈依次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陰肺經和足厥陰肝經,所占比例共計71.54%。十二正經腧穴運用的總頻次為101次,占總頻次的82.12%,其中針灸治療失眠所用腧穴歸屬三陽經的占39.03%,而所用腧穴歸屬三陰經的占43.09%。
《普濟方》針灸治療失眠的處方中,以足太陽膀胱經為重,如《普濟方·針灸門·咳嗽》[3]361云:“治喘氣臥不安,穴風門。”究其原因:一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之長,從頭至足、從前至后,涉及眾多穴位,共67個腧穴,因此主治范圍廣泛,起到溝通上下、調和陰陽的作用;二是考慮失眠為神志類疾病,因心主神明,腦為元神之府,可考慮“從心論治”和“從腦論治”,足太陽經脈又“從巔入絡腦”,其經別“循膂,當心入散”,與心、腦關系密切;三是失眠從臟腑功能失調考慮,五臟六腑背俞穴分布于膀胱經側線,取相應背俞穴可治五臟六腑之疾病。現代醫家治療失眠,也不乏從膀胱經取穴治療的范例[7-9],均是基于以上三種理論的發揮。
《普濟方》善取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腧穴治療失眠,文獻條文中兩經合計使用頻次38次,比例30.89%,頻次較高的腧穴為陰陵泉、隱白、三陰交。如《普濟方·針灸門·不臥》[3]302云:“治不得臥,穴隱白、天府、陰陵泉。”除可從相應臟腑功能考慮外,也可從營衛氣血與失眠的關系分析,《靈樞·營衛生會》載:“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提示營衛失調易致不寐。《諸病源候論·卷三》[10]所言“榮衛未和……陰氣虛,衛氣獨行于陽,不入于陰,故不得眠”,也是此意。而營衛氣血的生化與脾胃功能關系緊密,脾胃失調則營衛生化無源,致營衛不和而發為失眠,再者脾胃失調也可導致氣血生化障礙,影響全身氣機變化而發為失眠。現今臨床上從脾胃出發治療失眠[11-12],在治療上也多以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等腧穴為主,與《普濟方》所用高頻腧穴基本一致。
統計《普濟方》中針灸治療失眠所用腧穴的特定穴屬性,結果見表3。由此可見,特定穴中五輸穴使用頻次最高,共35次,包含10個腧穴,使用頻次最多的五輸穴為太淵、陰陵泉、隱白。其次頻次較高的為交會穴,共30次,包含10個腧穴,期門、三陰交、神庭為常用交會穴。募穴使用頻次較多,為16次。下合穴未見使用。

表2 《普濟方》針灸治療失眠腧穴所屬經脈統計
《普濟方》針灸治療失眠的文獻中,選取特定穴的頻率遠大于非特定穴。其中五輸穴代表了經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不同作用和特點,與衛氣、原氣、經脈流注、絡脈循行、經別循行、全息理論有重要關系[13]。《難經·六十八難》概括云:“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瀉。”五輸穴理論與標本、根結、氣街理論是一致的,即以五輸穴為根、為本,以頭面胸腹為標、為結。針灸治療中取五輸穴對調節臟腑功能至關重要,失眠的病位在心、腦,施治取四肢部的五輸穴,可對頭面胸腹部位的心、腦等臟腑功能給予調節,達到養心安神、健腦開竅的功能。交會穴為兩經或多經交匯的部位,可以治療兩經或多經病證,擴大了治療范圍,亦可用于協助臨床診斷和指導臨床治療[14],其分布在頭面部最多,胸背部次之,四肢最少。《普濟方》用交會穴治療失眠,使用頻次最高的為期門穴,如《普濟方·針灸門·積聚》[3]371云:“治喘逆臥不安席,咳逆,脅下積聚,穴期門。”

表3 《普濟方》針灸治療失眠特定穴使用頻次統計
我們對所用腧穴分布部位也進行了統計,發現《普濟方》針灸治療失眠取穴以胸膺脅腹部腧穴為主(頻次為39次,占31.71%),其次為下肢部腧穴(頻次為33次,占26.83%),再次為肩背腰尻部(頻次為20次,占16.26%)、上肢部(頻次為17次,占13.82%)、頭面頸項部(14次,占11.38%)。
綜上所述,《普濟方》針灸治療失眠主張用穴少而精,往往以單穴取效,在減少病人針刺之痛的同時提高施治效率。在取穴經脈上,以膀胱經和脾經腧穴為主,這可歸因于足太陽循行路線之長,涉及腧穴之多,尤其囊括背俞穴以主治五臟六腑之疾病;而脾胃為后天之本,其所主營衛氣血與失眠關系密切。同時,《普濟方》治療失眠善取特定穴,尤以五輸穴和交會穴為多,這與五輸穴、交會穴的腧穴分布與主治特點相關。值得注意的是,《普濟方》治療失眠善取太淵、隱白、中府、厲兌等腧穴與現在針灸治療失眠取穴規律相差甚遠[15],看似有不合理之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其中的取穴規律和原理或不為現代所熟知,還需進一步探討,如太淵使用頻次高可從五臟原穴考慮,歸因于太淵為肺經原穴,《靈樞·九針十二原》云:“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這就要求我們在探索古代文獻的同時兼以現代臨床驗證,以求在舊理論基礎上探索新方法。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古代“不得臥”“不得眠”等的含義與現在失眠含義有別,例如《普濟方·針灸門·足雜病》[3]379云:“治脛寒不得臥,穴厲兌、條口、三陰交”,便是由于下肢疾病導致不得躺臥,或非現在所講失眠之意,因此單純以“不得臥”等關鍵詞納入文獻難免會與實際效果有所偏差,但倘若主觀臆斷排除相關文獻又會因為個人判斷而錯失文獻,希望此點可在以后的研究中避免。通過探索《普濟方》中針灸治療失眠的用穴規律,對現在臨床診療失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雖然所得結果與現在用穴規律有所偏頗,但深入挖掘古籍規律可以探索治療失眠的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