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典 楊卓欣 寧 艷 劉 芳 唐 夢 邱婷婷 王 博
(1.南方醫科大學附屬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廣東深圳518028; 2.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深圳市中醫院,廣東深圳518033)
宮頸癌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婦科盆腔惡性腫瘤,具有發病率高、病情重等特點,好發于女性子宮陰道和宮頸管[1]。目前,宮頸癌的臨床治療多采用常規手術,但由于患者病灶累及范圍較廣泛,術中宮頸韌帶神經纖維易受損,因此,術后多伴有尿潴留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近年來,中醫針灸治療宮頸癌術后尿潴留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可顯著改善其臨床體征,縮短留置尿管時間。現將近10年來針灸治療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研究進展概述如下。
頭體針刺是采用頭皮針結合體針針刺的一種方法。姚文平等[2]采用頭針結合溫針灸治療宮頸癌術后尿潴留15例,取穴足運感區、歸來、水道、陰陵泉、三陰交、太溪等,每日1次,5次為1療程。結果經治療1療程后,治愈9例,好轉4例;治療2療程后,治愈14例,治愈率達93.3%。丁曉虹等[3]將160例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予常規西醫處理,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于術后第5d開始采用頭體聯合針刺和治脊療法,針刺取穴足運感區、腎俞、膀胱俞、次髎等,結果治療組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拔管后治療組的尿潴留發生率、重置尿管率、殘余尿量以及平均住院日均低于對照組。
Yi WM等[4]將120例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采用臂臑穴假針刺,治療組于術后第6d起連續5d采用電針三陰交、水道和頭皮針額旁三線聯合針刺足三里穴進行干預。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可更明顯改善其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殘余尿量以及膀胱順應性;在術后第15d和第30d,治療組可明顯減少其膀胱感覺缺失、尿失禁和尿潴留程度;術后第30d,治療組可明顯減少泌尿系感染率。葉霈智等[5]將107例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予常規術后治療,治療組術后第4d開始電針干預,穴取氣海、關元、中極、陰陵泉、足三里和三陰交,平補平瀉針法,連續波。結果治療組尿管留置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其術后第14d的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治療組尿潴留總有效率達91.89%,對照組是66.67%。董艷[6]將80例宮頸癌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術后干預,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于術后第5d開始加用電針干預,穴取中極、曲骨、關元、三陰交、足三里和膀胱俞,捻轉提插法。結果治療組的導尿管滯留時間、殘余尿量、尿路感染率和尿潴留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胡慧等[7]將58例宮頸癌術后患者隨機分為未針刺組、術后第8d和術后第15d電針組。后兩組針刺穴取八髎、秩邊、陰陵泉和三陰交,連續治療6次。結果表明早期電針介入有利于術后膀胱功能的恢復,其最佳時機為術后7d,可有效縮短平均帶尿管時間。楊振杰等[8]將120例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隨機分為電針陰陵泉組、電針三陰交組、新斯的明肌注組和空白組,電針采用連續波干預,結果4組的尿潴留發生率分別是16.67%、43.33%、40.00%和46.67%,表明電針陰陵泉可有效防治宮頸癌根治術后尿潴留的發生。
王慧芳等[9]將107例Ⅲ級根治性全子宮切除術后尿潴留患者隨機分為陽性穴組、陰性穴組和無穴組。3組均予坐浴基礎治療,3次/d。陽性穴組予利尿穴和氣海穴按壓,同時辨證配穴關元、中極、腎俞、足三里、三陰交和太溪等;陰性穴組予腹哀、大橫和腹結按壓;無穴組僅按常規坐浴。以上3組均每天治療3次,共干預21d。結果表明,與陰性穴組及無穴組比較,陽性穴組的輕、重度病人留置尿管時間均縮短,其輕、重度病人術后第7、14、21d殘余尿量均減少。沈仕婭[10]將40例宮頸癌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予常規護理處理,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按摩干預,穴取腹部膀胱區、氣海、中極、內關、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等。結果治療組的膀胱功能恢復優于對照組,其自行排尿成功率、舒適度和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而其尿潴留發生率、殘余尿量、切口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洪媚等[11]將50例宮頸癌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予常規留置尿管,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于術后第7d聯合穴位埋線,穴取關元、腎俞、陰陵泉、足三里和三陰交。結果術后14d拔管后治療組的自主排尿顯效率是92.0%,對照組是72.0%;治療組治療后的膀胱功能恢復優于對照組。梁凱雯[12]將60例宮頸癌Ⅱ型全子宮切除術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予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于術后24h加用穴位埋線進行干預,穴取腎俞、膀胱俞、陰陵泉、足三里和三陰交。結果表明,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穴位埋線防治宮頸癌Ⅱ型全子宮術后尿潴留效果顯著,可明顯減少其術后留置尿管天數、膀胱殘余尿量、尿潴留發生率和泌尿系感染發生率。
5.1 針刺聯合TDP療法 羌曹霞等[13-14]將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采用傳統膀胱功能訓練干預,治療組在對照組干預基礎上聯合針刺和TDP小腹治療,穴取關元、中極、三陰交、足三里和陰陵泉。結果治療組的有效率和膀胱功能恢復良好率均優于對照組,且其殘余尿量和留置尿管時間均少于對照組。
5.2 電針聯合康復療法 牟淑蘭[15]將58例宮頸癌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予常規留置尿管治療,治療組在留置尿管1周基礎上連用電針和康復訓練進行干預,電針連續波,穴取中極、八髎穴、膀胱俞、秩邊、陰陵泉和三陰交。結果治療組于術后2周尿潴留存在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電針聯合康復訓練可縮短術后尿潴留時間。
5.3 電針聯合中頻電療法 彭秀娟等[16]回顧性分析宮頸癌根治術患者5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治療組在對照組干預基礎上于術后第7d起聯合電針和中頻電療法,連續治療7d。電針采用連續波,穴取氣海、關元、中極、水道、天樞、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和太沖。結果表明,尿潴留發生率和膀胱功能恢復率治療組分別是11.54%和61.54%,對照組分別是51.72%和27.59%,表明電針聯合中頻電療法可有效預防術后尿潴留的發生,顯著促進膀胱功能的恢復。
5.4 艾灸聯合康復療法 繆雪陽等[17]將160例宮頸癌根治術患者隨機分為4組,即常規方法組、全程盆底肌訓練組、術后2d艾灸組和全程盆底肌訓練聯合術后2d艾灸組。艾灸組取穴分2組,關元、氣海、血海為1組,腎俞和膀胱俞為另1組,2組交替使用,2次/d。結果表明,全程盆底肌訓練結合早期艾灸聯合運用為宮頸癌根治術后較理想的護理措施,可較有效改善其術后排尿、殘余尿量和最終拔管時間。
5.5 針灸結合療法 Yi WM等[18]將80例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2組均于術后第15d起進行針灸干預,對照組采用雙側足三里和三陰交穴位注射維生素B12,治療組采用電針雙側三陰交、水道和頭皮針生殖區聯合針刺足三里穴和艾灸神闕穴進行干預。以上操作治療5d,休息2d,連續治療2個療程。結果經第1療程干預后,對照組和治療組分別有12例和21例膀胱功能恢復;殘余尿量對照組為(102.4±13.7)mL,而治療組為(91.7±17.5)mL。經第2療程干預后,對照組和治療組分別有29例和36例膀胱功能恢復。賈志龍等[19]將60例宮頸癌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予常規留置尿管,并于術后第7d起開始口服鹽酸坦素羅辛膠囊和吡啶斯的明。治療組于術后第7d起聯合針灸治療。針刺穴取秩邊透水道、三陰交、關元、氣海和中極,留針25~30min,并于關元、氣海和中極穴予溫針灸。以上操作連續治療7次。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達93.3%,重置尿管率為6.7%,不良事件發生率是0%,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僅為66.7%,重置尿管率為33.3%,其不良事件發生率達13.3%。阮建國等[20]將76例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隨機分為電針組、太乙神針組和電針聯合太乙神針組3組。針刺穴取關元、氣海、中極、水道、八髎和足三里,電針連續波,留針25min。太乙神針采用實按灸法,穴取關元、氣海、中極和水道,每穴每次按灸7次。以上操作連續干預10d。結果總有效率電針聯合太乙神針組達92.3%,電針組為69.2%,太乙神針組是58.3%。
5.6 針灸聯合拔罐療法 洪媚等[21]將50例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予常規留置尿管,治療組在對照組干預基礎上于術后第7d聯合針灸和拔罐治療,連續治療7d。針刺穴取氣海、關元、中極、水道、膀胱俞、秩邊、陰陵泉、足三里和三陰交;艾灸覆蓋部位包括下腹部的氣海、關元和中極3穴;拔針后予雙側膀胱俞和秩邊穴拔罐并留罐15min。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2.0%,對照組是72.0%。
5.7 穴位注射聯合低頻脈沖療法 楊霞等[22]將65例宮頸癌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2組均于宮頸癌術后第3d在雙側三陰交予維生素B1穴位注射。治療組在術后第6d起于腹部和骶部聯合低頻脈沖治療,2次/d。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比較,穴位注射聯合低頻脈沖可有效減少術后尿潴留發生率和殘余尿量,并縮短留置尿管時間。
5.8 針灸結合中藥療法 針灸結合中藥是利用針灸和中藥的優勢,取長補短,達到補腎利水之功。戈寶紅等[23]在總結黎月恒教授針藥結合治療宮頸癌術后頑固性尿潴留的經驗時提到,針灸多取氣海、關元、中極、天樞、陰陵泉、足三里和三陰交等穴。中藥多用桑寄生、續斷、補骨脂、杜仲等補益肝腎,促進膀胱氣化,用萹蓄、瞿麥、車前子等利膀胱濕熱,去淋濁、通癃閉。毛亮[24]將73例宮頸癌根治術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予常規留置尿管,并于術后7d起服用鹽酸坦素羅辛膠囊。治療組采用針灸結合中藥,于術后第4d開始針刺介入,穴取氣海、關元、中極、三陰交、足三里和陰陵泉,電針連續波,中藥治予補腎健脾,通導利尿為主。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比較,針灸結合中藥可有效減少導尿管留置時間和術后殘余尿量。
5.9 針灸結合其他綜合療法 梁慧等[25]采用中藥內服聯合針刺及微波透藥治療宮頸癌術后頑固性尿潴留9例。中藥予補腎益氣通利方加減,針刺取穴關元、氣海、中極、足三里和三陰交,留針30min。微波透藥電極片貼于皮膚(雙側腎俞、懸鐘)上。以上操作共連續治療7d。結果與治療前比較,治療7d后其膀胱殘余尿量明顯減少,其臨床癥狀包括排尿無力、小腹脹痛、倦怠乏力、腰膝酸軟等積分均明顯降低,隨訪結果顯示無患者復發。袁玲等[26]將96例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48例。對照組予常規護理和盆底肌鍛煉,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中醫綜合方法(包括針刺、艾灸和中藥外洗會陰部)。針刺于術后1周開始,穴取腎俞、天樞、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等,針用補法;艾灸穴取神闕、關元、氣海、中極和曲骨,溫和灸,每穴每次20min;中藥外洗予自制清熱除濕方外洗會陰部。經治療1周后,其殘尿量≥100mL者治療組有5例(10.42%),對照組有17例(35.42%)。尿路感染率治療組未見發生,而對照組有7例,占14.58%。平均留置導尿管時間治療組為(13.27±2.31)d,對照組則達(17.52±3.97)d。
通過上述針灸治療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臨床觀察可得出以下結論:(1)針灸治療宮頸癌術后尿潴留可有效緩解癥狀,縮短留置尿管療程,減少泌尿系感染,療效優于一般常規治療;(2)針灸治療宮頸癌術后尿潴留方法眾多,療效肯定,包括頭體針、電針、穴位按摩、穴位埋線以及針灸聯合療法等,可綜合干預,靈活應用,提高臨床效果;(3)宮頸癌術后尿潴留多是因脾腎兩虛,氣化無力,因此,對于宮頸癌術后尿潴留針灸取穴多選用下腹部穴位,配合辨證選穴,以達補腎利水之功。
綜上,針灸治療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療效確切,優勢明顯,各類臨床報道有效率均較滿意,但仍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針灸治療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研究更多的在臨床觀察,尚缺乏統一的客觀評價標準和實驗數據支撐,且大多沒有明確的宮頸癌手術分期等,故實驗研究的發展需與臨床統一,未來需加強尿動力學指標的研究,明確對宮頸癌手術進行分類,形成客觀的數據支持,探討闡明針灸的可能作用機理,以更好指導臨床;(2)臨床上針灸治療宮頸癌術后尿潴留大多無治療后期的隨訪,對于針灸治療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后期療效缺乏監測和管理;(3)針灸治療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手段繁多,目前尚缺乏循證醫學的支撐。因此臨床上還需按照循證醫學模式和DME設計方法,積極開展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探尋最佳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