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慈溪市中醫醫院,浙江慈溪315300)
吳茱萸湯是《傷寒論》的經典方劑,傷寒論陽明病篇、少陰病篇、厥陰病篇皆出現此方。細察其方證病機,乃厥陰肝寒,濁陽上逆所致。筆者臨床但凡見到以肝胃虛寒、濁氣上逆所致的疾病,用吳茱萸湯治療,均可取得較好的效果?,F選取驗案3則,供同道參考。
陳某某,女,43歲,工人。2013年6月7日初診。
頭痛欲裂2年余,于上海某三甲醫院診斷為“甲狀腺功能減退伴貧血”,予左甲狀腺素鈉片及利血生片等治療后,甲狀腺功能基本正常,血紅蛋白60g/L,但頭痛癥狀絲毫未減,伴惡心、干嘔,且夫妻同房時即出現惡心、嘔吐加劇,診為神經官能癥,轉精神科治療,效果仍然不佳,癥狀依舊??淘\:頭痛欲裂,幾欲撞墻方能止,面唇蒼白如紙,舌質淡伴齒痕、苔薄白,脈沉弦而弱。西醫診斷:甲狀腺功能減退伴貧血。中醫診斷:頭痛病,辨證屬厥陰肝寒、胃氣上逆。治以溫肝暖脾、和胃降逆,予吳茱萸湯合小半夏湯。處方:
吳茱萸6g,黨參15g,大棗15g,生姜15g,姜半夏12g,陳皮6g。7劑。水煎,早晚分服。
6月14日二診:頭痛稍減,覺精神亦好轉,面唇稍有血色,舌質淡伴齒痕、苔薄白,脈沉弦弱。前方既效,厥陰肝寒既破,可乘勝而加補氣補血之味。前方黨參增至30g,大棗增至20g,生姜增至20g,陳皮增至10g,7劑。
6月21日三診:頭痛大為好轉,平日惡心亦未作,面唇色稍華,舌質淡齒痕減苔薄白,脈沉弦較前有力。前方既效,守方繼進7劑。
6月28日四診:頭痛未再發作,同房時惡心亦未發作,面唇色轉華,舌質淡、苔薄白,脈弦弱,肝寒已減,胃逆未作,則減半夏、陳皮,單用吳茱萸湯:吳茱萸6g,黨參30g,大棗20g,生姜20g。7劑,水煎,早晚分服。
使用本方前后調理3月余,癥狀未作,血色素恢復正常。
按:傷寒論309條謂:“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78條謂:“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币话慵谞钕偌膊《鄰纳訇栒撝?,以柴胡證多見,但此案患者一派厥陰寒象,與傷寒論條文所述竟如出一轍,故不泥于西醫診斷之名,徑以吳茱萸湯治之。初診方中吳茱萸暖肝寒而開厥陰;黨參補氣而平,《本草正義》謂其“養血而不偏滋膩,鼓舞清陽,振動中氣而無剛燥之弊”;生姜、大棗和營生血,陳皮理氣而防黨參、大棗之壅滯;加用陳皮、半夏可加強降逆止嘔之力。此例用吳茱萸湯合小半夏湯,未做過多加味,劑量均較大,效專而力宏,厥陰肝寒得解,氣血生化復原,則血色亦復,精神轉佳。初診時以常規劑量探其路徑,取效后可知厥陰肝寒可破,未出現“肝寒拒藥”現象,二診起加大劑量,取效更捷。
劉某,女,35歲,民工。2014年3月5日初診。
經閉一年余,婦科予人工周期治療,初時月經能至,但經量漸稀,現即便使用藥物,月經仍然點滴不行。追溯病因,謂一年多前冬日行經之時,赤腳入河浣洗衣物,翌日經便閉止,伴時作偏頭痛,難以忍受。婦科檢查無明顯異常發現。整體狀態尚可,舌淡、苔白膩,脈弦滑。西醫診斷:閉經。中醫診斷:經閉,辨證屬厥陰肝寒、血虛夾瘀。治以溫肝破寒、養血化瘀,予吳茱萸湯合當歸芍藥散,處方:
吳茱萸6g,黨參15g,大棗12g,生姜12g,當歸10g,炒白芍12g,川芎10g,茯苓12g,澤瀉12g,炒白術12g。7劑。水煎,早晚分服。
3月12日二診:月經雖仍未行,但似有乳脹、小腹脹滿等經前癥狀,偏頭痛發作減輕。舌質淡,白膩苔較前減輕,脈弦滑。前方既已經起效,考慮久病瘀滯,加失笑散,即生蒲黃10g、五靈脂10g,以增活血化瘀之效,7劑。
3月19日三診:月經已行,色暗量少,頭痛減輕,舌質淡、苔白,脈弦。破陰寒、化瘀血之劑初見成效,然此證屬寒瘀而兼血虛,方中雖有當歸、炒白芍養血,但總體偏于破寒化瘀,后續調養當開破與潤養并用,改用溫經湯善后:吳茱萸6g,川芎10g,當歸10g,炒白芍10g,丹皮10g,桂枝6g,生姜10g,姜半夏12g,麥冬15g,黨參12g,炙甘草6g,阿膠12g(烊服)。7劑。水煎,早晚分服。
前后調治2月,月經量、色漸復如常。
按:婦人經行之時,血弱氣盡而腠理開,加之冬日赤腳入河,寒氣內侵,厥陰肝經受寒而凝,氣血寒瘀不通則經閉不行。兩側太陽穴痛,雖病位屬于少陽,但考慮厥陰、少陽互為表里,癥狀出于少陽,根源卻在厥陰,故用吳茱萸湯溫肝寒、暢氣血。此例患者初診舌苔白膩,體質狀態尚可,肝經寒濕之象明顯,先以吳茱萸湯破肝經之寒,當歸芍藥散改湯化瘀通經。二診取效后,寒濕得以小除,氣血復通,月事復來。后期調養則當溫破寒瘀與潤養并用,改用溫經湯,方中以吳茱萸、桂枝溫厥陰之寒,川芎、丹皮、當歸、炒白芍破瘀養血,黨參、炙甘草補氣養血,更以麥冬制吳茱萸之燥而生陰血,以阿膠之血肉有情而補肝經之虛。
宋某某,男,85歲,退休教師。2012年9月7日初診。
便秘漸進性加重十余年,常年使用含大黃、蘆薈、決明子等成分的通便藥物,近一年來大便每每秘結十余日不行,用開塞露加手指掏肛方能稍解,胃脘時覺冷痛,脘腹痞硬如有硬物置于其中,甚覺口中臭穢欲嘔。平素喜食螃蟹、咸蟹等食品,近年來進食后常覺腹痛,飲姜茶后能緩減。胃腸鏡檢查未發現明顯器質性疾病,肛腸科謂其肛門狹窄,平素自用擴肛器擴肛。舌質淡、苔白膩,脈弦硬尺大。西醫診斷:便秘。中醫診斷:便秘,辨證屬寒結血虛。治以破寒順氣、養血潤腸,予吳茱萸湯加味,處方:
吳茱萸6g,黨參15g,大棗12g,生姜12g,萊菔子30g,檳榔12g,火麻仁30g。7劑。水煎,早晚分服。
9月14日二診:服前方后1周內大便已解,色黑臭穢,腹部轉暢但仍覺脹滿,精神壓力大為緩解,舌質淡,白膩苔較前減輕,脈弦硬。初診方加蘇梗30g以暢通腑氣,7劑。
9月21日三診:藥后大便隔日1次,腹脹已解,舌苔轉薄,脈弦緩。繼用二診方7劑,鞏固療效。
按:患者年老,陽氣漸虛,陰血漸虧,脾運不暢,加之常年使用寒涼藥物通便,且喜食螃蟹等寒性食物,久則腸腑寒結。《傷寒論》第243條謂:“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焙憬Y,腹脹如有物置于其中,下行不暢則濁氣上攻于口,嘔惡臭穢。方中用吳茱萸、生姜破腸腑寒結,萊菔子、檳榔順氣化濁,黨參、大棗補氣血之虛,火麻仁潤腸養虛。全方破寒結、化積濁與養氣血、潤腸道之藥并用,既不因年老而畏用破瀉之藥,又顧及老年氣血不足之本,可謂標本兼治。二診時大便雖解,但腹脹仍有,考慮方中火麻仁屬于潤劑,稍有滋膩之嫌,故加入蘇梗以順氣化膩,與火麻仁互為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