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曦,王朝魯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北京 100102)
膝骨關節炎(KOA)是一種以膝關節軟骨變性和丟失及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骨質再生后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炎疾病。本病在老年人群中最為常見,男女均可發病[1]?;颊咄殡S著疼痛不適、活動受限,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膝關節畸形,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近年來,隨著生活條件改善,生活方式變化,人均壽命不斷延長,而膝骨關節炎發病率也隨之提高。臨床研究表明,膝骨關節炎的發病與年齡、性別、家族史、創傷關節外傷史、居住環境(潮濕)、關節負重、職業運動鍛煉、非電梯樓房是膝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等因素有關[2]。目前對于膝骨關節炎的治療主要包括中藥內服、中藥外用、針灸、手法、針刀等中醫治療方法以及西醫手術、西藥口服、關節腔注射治療等。現將近十年膝骨關節炎治療的進展情況綜述如下。
中醫認為膝骨關節炎屬于痹病范疇,稱為“膝痹”“骨痹”“鶴膝風”。古代醫家認為“痹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其狀肌肉頑厚,或疼痛?!薄坝裳獨馓?,則受風濕,而成此病”,總屬本虛標實,內因勞逸體虛,衛外不固,筋骨失養,外因感受風寒濕邪,留滯關節,又有跌撲損傷,損傷筋骨所致?!捌淞暨B筋骨者痛久”,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1.1中醫藥物治療
1.1.1中藥內治中藥內治法簡便易行,價格低廉,患者接受程度較高,故在臨床上多受青睞。在《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膝骨性關節炎證候診斷標準中,主要有腎虛髓虧、陽虛寒凝、瘀血阻滯。然而臨床中的證型更為復雜,常有多種證型同時存在,虛實夾雜。
1.1.1.1腎虛髓虧證張沖等[3]采用自擬補腎固筋方(方藥組成:熟地20 g、補骨脂20 g、枸杞子20 g、巴戟天15 g、川牛膝18 g、丹參15 g、木瓜10 g、雞血藤15 g加減)治療膝骨關節炎并與美洛昔康口服相比較,觀察并記錄患者關節疼痛、摩擦音、僵硬、腫脹、肌力減弱以及胃腸道癥狀和特殊事件(胃腸道出血、穿孔、高血壓)等不良反應。經過16周的觀察,發現兩者在改善臨床癥狀體征方面效果相當,但補腎固筋方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功能及中醫證候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優于美洛昔康。但對于補腎固筋方比美洛昔康更能增進軟骨基質合成,促進關節軟骨修復,并沒有提供病理學證據。曹建剛等[4]比較了口服金天格膠囊治療組、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醋氯芬酸片治療組、口服金天格膠囊聯合醋氯芬酸片治療組治療前后患者膝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及行走能力改善情況,經分析后認為,金天格膠囊在治療膝骨關節炎方面與非甾體抗炎藥具有相同的效果,而使用安全性較非甾體抗炎藥高,兩者結合使用效果更好,且金天格膠囊與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合用不會增加后者的藥物不良反應。
1.1.1.2陽虛寒凝證馬驍等[5]在中日友好醫院及北京市順義區中醫院觀察了122例門診患者,將其分為腎虛寒濕組、腎虛濕熱組,2組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予以辨證治療及口服鹽酸氨基葡萄糖治療,各組都配予對乙酰氨基酚緩釋片必要時口服,1個療程后,治療組KOA中醫證候量化標準積分改善情況優于相同證型對照組,治療組WOMAC骨關節炎指數改善情況與相同證型對照組相當,對乙酰氨基酚使用率、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陳文超等[6]采用“臟病”與“絡病”論治相結合的組方方法,針對以寒濕凝證為主的膝骨關節炎患者,用“骨靈膏”與其拆方“骨膏”“靈膏”相對比,發現骨靈膏能有效改善患者視覺模擬評分(VAS)、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LKSS)等系數,其所使用的調劑心腎之水火與活血化瘀通絡相結合的方法對以肢體關節疼痛重著,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溫減輕,面色蒼白,形寒肢冷為主要表現的膝骨關節炎療效最佳。
1.1.1.3瘀血阻滯證黃肖華等[7]認為,采用疏肝祛瘀方(即膝舒方:柴胡30 g、當歸15 g、白芍20 g、茯苓20 g、桃仁15 g、紅花12 g、懷牛膝15 g、木瓜15 g、羌活15 g、防風15 g、蜈蚣1條,薏苡仁20 g)治療膝骨關節炎可取得與雙醋瑞因相當的效果,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并抑制其增長,且足夠安全。李楠等[8]發現,骨痹方(桂枝10 g、茯苓20 g、丹皮10 g、白芍15 g、桃仁10 g、姜黃15 g、杜仲20 g、續斷15 g、全蝎5 g、炙甘草6 g)聯合雙氯芬酸鈉較單純使用雙氯芬酸鈉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效果更好,除了能降低KOA患者WOMAC評分,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外,聯用骨痹方還具有起效快,具有較好的鎮痛、抗炎作用等優點。梁桂洪等[9]對15篇關于補腎活血方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文獻進行mate分析,認為補腎活血中藥治療KOA的療效以及止痛效果均優于塞來昔布,而在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方面兩者差異不大,在安全性方面尚不能說明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在此基礎上,梁桂洪等認為,對于補腎活血中藥與塞來昔布治療膝骨關節炎效果的研究尚不完整,仍需進一步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并需要探索與證實其病因病機。
1.1.1.4其他證型金合等[10]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選取了自1991年至2012年的與四神煎及其組成藥物(生黃芪、遠志肉、牛膝、石斛、金銀花等)、膝骨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生物學標志物等相關的文獻,分析后認為,四神煎對于以關節腫脹疼痛的膝骨關節炎最適宜,且能改善膝關節軟骨退變標志物水平,對抑制軟骨退變或促進軟骨修復有一定的作用。梁燕粉等[11]認為,通滯蘇潤江膠囊具有很好的開通阻滯、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減輕炎癥反應,改善局部循環及局部組織供養,緩解疼痛,進而促進軟骨修復,保護軟骨,結合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對于老年性膝骨關節炎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且不良反應少。張德雄[12]將100例氣陰兩虛型膝骨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分別予以通塞脈片和鹽酸氨基葡萄糖口服治療,比較治療前后患者疼痛、步行能力、上下樓梯能力的改善情況,屈曲角度及強直、高度攣縮變化程度,腫脹及總療效改善各項指標評分變化情況,并監測患者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記錄服藥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現通塞脈片具有良好的緩解疼痛、腫脹、僵硬、功能障礙等癥狀的作用,且未見明顯毒副作用。
1.1.2中藥外治由于中藥外治法簡便易行,近期療效與西藥療效相當或高于西藥治療,且價格低廉、不良反應小,深受臨床醫生及患者的青睞。
1.1.2.1中藥熏洗唐剛健等[13]先通過預實驗30例患者正常膝關節熏洗最感舒適溫度為(40.70±2.15)℃,之后在皮膚溫度燙傷閾值(45 ℃)下,設定3組溫度(38 ℃、41 ℃、44 ℃)采用同樣的藥物(自制跌打追風方)進行泡洗,發現在41 ℃時同樣的藥物泡洗,其膝關節Kujala系統評分改善最明顯,緩解疼痛的效果最好,而在44 ℃時改善活動功能的效果最佳,并認為可能與在此溫度下促進靜脈、淋巴回流,改善組織腫脹效果最好有關。張輝等[14]認為,腿浴方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之功效,對證屬風寒濕痹的膝骨關節炎更適宜,且使用便捷、溫煦持久,患者舒適度高。藥物通過皮膚、經脈及絡脈進入人體發揮作用,減少口服藥物對消化道的刺激。同時通過水的溫熱作用和藥液熏洗,讓藥液離子在水的溫熱作用下通過黏膜吸收和皮膚滲透進到人體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舒暢,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1.1.2.2中藥外敷蔡建華等[15]在常規治療(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活血止痛膠囊、鈣爾奇D600片,同時給予物理治療——TDP神燈照射)的基礎上加白金膏(冰片2 g、生半夏2 g、蛇床子2 g、兩面針2 g、白芷2 g、大2 g、玄明粉1 g,以食用油調和)治療后,膝關節的Lysholm評分各子項得分及總分的改善幅度均大于常規治療,臨床療效較常規治療也更好,且簡便易行,不良反應小。曾明珠等[16]通過比較實驗前后患者膝關節WOMAC指數發現,單純的模擬劑燙熨加模擬劑貼敷對膝骨關節炎治療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使用自擬方燙熨加五方散貼敷后,療效更為明顯; 同時發現,中藥燙熨結合貼敷治療針對關節僵硬評分的改善方面只能緩解治療當時或稍長一段時間,而不能產生更長期效果,但在疼痛、日?;顒蛹熬C合評分方面療效較好。在治療過程中,60例中藥燙熨結合貼敷治療治療組出現了3例皮膚過敏,可經對癥處理后緩解,治療中、后未發現其他明顯毒副作用。據此認為燙熨療法的“沖擊治療”和貼敷療法的“維持治療”的二法結合,充分體現了中醫“急則治標”的特點,對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有研究認為,目前中藥貼敷治療膝骨關節炎雖然應用廣泛,可是相關實驗隨機對照不足,缺乏中醫特色標準,實驗可信度不詳,因此仍需要改進[17]。
1.1.2.3中藥離子導入曾姣飛等[18]通過將膝骨關節炎患者關節清理術后結合仙方活命飲加味離子導入4周治療與術后結合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治療5周治療相對比,其Lysholm評分較高而VAS及膝關節屈伸功能評分較低,且治療后膝關節液中TNF-α和IL-1β水平更低,據此認為仙方活命飲加味離子導入能減輕膝關節內無菌性炎癥的反應程度,有利于阻斷骨質破壞,消除或減輕膝關節疼痛癥狀,改善關節活動功能。汪建平等[19]篩選了117例陽虛寒濕型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后,分別予以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口服治療和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口服結合中藥粒子導入治療3個療程,同時予以適當的功能鍛煉,如散步、太極拳、老年操等,比較2組患者療效及其中關節積液患者療效后分析認為,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能減輕患者膝骨關節炎癥狀,延緩軟骨退化,修復受損的關節軟骨,但對于關節積液效果不佳;而中藥粒子導入療法具有溫陽祛濕、活血通絡的作用,對于促進關節腔積液吸收有很好的效果。二者協同作用,互相補充,能更好地緩解患者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及關節活動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安全性高,價格低廉,易于接受。
1.2中醫非藥物治療
1.2.1針刺治療郭鑫等[20]認為腹針可調控腹部的神闕-經絡系統,通過促進氣血向膝關節處輸布改善下肢循環,治療退行性膝骨關節病等下肢相關疾患。采用腹針動氣療法,將腹針和動氣針法相結合,又能增強針刺治療的效果,并通過35名50歲以上的膝骨關節炎患者,采用神燈照射神闕穴及行針留針時下肢活動,經過8周治療(每周3次),參照Lequene和Mery膝骨關節病嚴重性指數評估法(ISOA)及國內外膝骨關節病生存質量量表,采用改良JOA膝骨關節病治療效果判定標準評分,發現治療的總有效率達93.65%,最終認為腹針動氣療法能減輕患者膝關節疼痛,改善活動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同時具有無痛、安全、療效確切、患者接受程度高的特點。柳青等[21]對篩選出的國內針對膝骨關節炎進行以針刺、電針、溫針、灸法、穴位注射、刺絡放血、穴位埋線、火針、拔罐、針刀等針灸療法為治療手段治療膝骨關節炎的50篇隨機對照試驗/臨床對照研究(RCT/CCT)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得出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使用的穴位穴位主要分布于胃經、脾經、經外奇穴及膽經等,而以胃經穴位及特定穴位最多。而使用頻次最高的穴位依次為犢鼻、陽陵泉、血海、足三里、內膝眼、梁丘、陰陵泉、鶴頂、阿是穴、委中、三陰交、膝陽關。其中主穴以足陽明胃經及特定穴為主,而配穴的選擇則主要依據辨證取穴。并建議治療膝骨關節炎應采取足三陽經的穴位及局部取穴,認為可以據此作為臨床指導。
1.2.2手法治療手法治療的效果顯著,價格低廉,不良反應小,但是對于實行者的要求比較高。龐堅等[22]回顧98例經每周2次石氏手法治療4周的膝骨關節炎的病例并與97例采用抗骨增生膠囊口服4周治療的患者相對比,結果發現治療組在疼痛、僵硬、功能、WOMAC 總分等方面都較治療前有改善,認為手法治療與口服藥物具有相同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黃文杰等[23]認為,對于早期KOA患者,推拿手法可有效減輕靜脈淤滯,提高痛閾值,解膝關節粘連組織,促進炎性滲出的吸收,促進關節液的產生與重吸收,維持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松消除關節腫脹,延緩關節的退變,恢復膝關節正常功能,改善膝骨關節炎患者生存質量特別是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活力、生理職能等方面。但對于膝關節病變已到后期患者,通過手法治療無法有效地松解膝周軟組織,且因為膝關節粘連嚴重,活動受限明顯,為避免對膝關節的損傷,無法充分被動屈伸、牽拉、側推膝關節,故效果不佳。楊智杰等[24]觀察了治療前后WOMAC量表評定變化及BIODEX Ⅲ型等速多關節測試系統(USA/SHIRLEY)分別以60°/s和180°/s角速度測定伸屈膝的峰力矩(PT)和加速度時間(AT)對肌肉功能的評定,認為通過結合膝關節肌群的解剖及功能活動原理的經筋推拿治療后,不僅能緩解KOA患者疼痛、僵硬等不良癥狀,還能夠減輕膝關節疼痛和僵硬程度,改善膝關節肌(纖維)群功能,使伸屈肌肌肉力量得到提高,同時對提高膝關節肌力及爆發力、糾正骨骼肌內部肌纖維功能平衡均具有顯著效果,從而有效提高KOA患者日?;顒幽芰吧钯|量。
1.2.3灸法治療謝洪武等[25]從傳統艾灸法(包括單純隔物灸、單純溫針灸、復合艾灸法)、創新艾灸法(熱敏灸法、改良灸法)、其他艾灸法(透灸法、雷火灸、金氏藥酒蠟灸等)三方面闡述了灸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進展,認為以艾灸為主導的治療方法在集熱療、光療、藥物刺激與特定腧穴刺激于一體,對于風寒濕熱邪氣痹阻于關節的膝骨關節炎具有獨特的療效,能夠改善膝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但是艾灸治療的臨床研究僅停留在療效的觀察方面,而且臨床試驗樣本大小和采用的診斷標準各異,艾灸的治療方法缺少標準化、客觀的描述,缺乏科學性和可信度,故而仍需進一步的發展。
1.2.4針刀治療丁方平等[26]選取膝骨關節炎Kallgren-Lawrence放射學分度Ⅱ度和Ⅲ度患者各100例,隨機分成2組,分別采用小針刀配合手法松解治療及口服雙氯芬酸鈉治療,發現4周時2組Lequesne評分和VAS評分降低情況比較無差異,但到24周時,針刀治療兩種評分改善情況均優于口服雙氯芬酸鈉治療。他認為小針刀可以松解韌帶和肌肉,微調關節間隙,減輕骨內壓力,改善關節功能;而手法則能夠改善內外翻畸形、關節內外的動力和靜力平衡,增加關節活動度同時減慢骨贅形成。因此,小針刀配合手法松解,除了可以減輕患者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外,還可以阻斷膝骨關節炎的病理進程,從而達到早期干預的目的,在早期膝骨關節炎治療中更有意義。
2.1非手術治療
2.1.1西藥口服治療以往西藥口服治療多采用止痛及抗炎藥,現在除了以上藥物的研究推進,人們采用氨基葡萄糖聯合治療以保護及修復軟骨。周嵐等[27]認為,氨基葡萄糖具有在大運動量中保護關節軟骨作用,對于絕經期婦女及輕中度膝骨關節炎患者可以起到緩解疼痛,改善關節狹窄的作用,服用一年以上,可以有效減少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治療的需求,且不良反應小,主要為輕微的胃腸道不適。黃進賢等[28]發現雙醋瑞因和硫酸氨基葡萄糖聯合玻璃酸鈉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在20 m步行痛、關節壓痛、WOMAC評分方面效果較單純硫酸氨基葡萄糖及玻璃酸鈉聯合治療更為顯著,且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2.1.2關節腔注射治療
2.1.2.1玻璃酸鈉注射治療玻璃酸鈉是關節滑液及軟骨基質的重要成分,生理情況下由滑膜B細胞分泌,其生理功能包括潤滑關節、緩沖應力、充當填充劑及擴散屏障、清理關節內有害物質、調節細胞功能等。廖浩等[29]以80例采用玻璃酸鈉治療的膝骨關節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發現給予玻璃酸鈉治療后,關節液中的炎性因子如 IL-1、IL-6、TNF-α 等明顯下降,同時患者膝關節的WOMAC 評分也降低,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且減輕病損,有效緩解 K-L 分級為 1-3 級的膝骨性關節炎臨床癥狀,改善膝關節功能。
2.1.2.2富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張成寶等[30]通過Meta分析對9篇文獻進行分析后發現,治療后WOMAC評分HA組較高,PRP與HA治療后3個月WOMA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WOMAC評分差異于治療后6個月最為顯著,IKDC評分PRP組高于HA組,至12個月時保持較為穩定,得出關節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漿和玻璃酸鈉治療膝骨關節炎短期臨床效應無明顯差異,但長遠來說富血小板血漿治療效應較玻璃酸鈉更為穩定、持久,且安全性更高。
2.1.2.3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間充質干細胞是來源于發育早期中胚層,是存在于骨髓、臍帶血、脂肪等組織中的多能干細胞,具有自我復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31],其治療骨關節炎的機制可能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具有免疫調節作用,能夠緩釋炎癥反應,促進損傷修復。其免疫調節和損傷修復功能可幫助調節關節腔內紊亂微環境,緩解軟骨的降解。目前大多數研究認為,自體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是一種新型手段,具有很好的療效,對輕中度軟骨缺損有較好的修復作用,但對于大面積的軟骨缺損者效果有限。但Mehrabani等[32]也曾應用骨髓源間充質干細胞治療1例重度膝骨關節炎患者,最終使其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的軟骨厚度均增加,說明重度膝骨關節炎患者亦可接受間充質干細胞移植的治療。但是制取自體MSC條件嚴格,對于儀器、技術的要求較高,費用高昂,故而此自體MSC的臨床推廣十分艱難。而異基因間充質干細胞的移植尚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臨床試驗尚未展開。
2.2手術治療骨關節炎的手術治療包括關節鏡手術,截骨術,關節置換術等。
2.2.1關節鏡手術關節鏡手術包括關節沖洗清理術、間充質細胞刺激術、軟骨及軟骨細胞移植術等一系列在關節鏡下進行的手術。
2.2.1.1關節沖洗清理術陳勇等[33]認為,對于面積較小的軟骨缺損,可以通過關節鏡下微創清理術可以幫助改善非癥狀性膝骨關節炎患者的關節功能,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
2.2.1.2間充質細胞刺激術李欽宗等[34]認為,可以通過微骨折術對關節軟骨缺損區裸露的軟骨下骨進行鉆孔,使骨髓內未分化的間充質干細胞遷移到四周正常關節軟骨邊緣,并不斷增殖、分化,形成纖維軟骨修復缺損區,但對較大面積軟骨缺損的修復效果較差。
2.2.1.3軟骨及軟骨細胞移植術王澤民等[35]認為關節軟骨再生能力有限,可以采用基質誘導的自體軟骨細胞移植技術(MACI),將軟骨細胞種植于生物支架材料,然后移植到缺損區,但是這一技術目前尚不成熟,不能對軟骨缺損區以持續穩定的方式修復透明軟骨,此外,高額的費用也是其臨床推廣的一大難題。
2.2.2截骨術趙蔚峰等[36]認為,當KOA 病變累及除髕股間室外的任一間室時,可考慮選擇脛骨高位截骨矯形(HTO)或單髁置換術(UKA),不過病變只累積內側間室時,腓骨截斷術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全膝關節置換術 (TKA) 可作為然而當上述術式療效都不理想時的最終選擇。因此選擇哪種手術方式,要結合患者的情況,制訂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才能達到良好的療效。
2.2.3關節置換術單髁置換主要應用于治療單純內側脛股間室型膝關節骨關節炎。王文浩等[37]研究發現,關節置換術可明顯改善KSS評分及關節功能,但需要考慮患者的個人情況,盡量避免心血管疾病等圍手術期并發癥的發生。為了經濟、高效,且有更理想的手術療效,盡量選取同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
近十年來膝骨關節炎的治療取得了很大進步,中醫中藥及針灸、手法等治療對于改善臨床癥狀,緩解疼痛,維持膝關節基本功能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對軟骨修復的能力非常小,不能徹底根治疾病,且對于重度骨關節患者效果不明顯。非甾體抗炎藥的使用只能夠緩解疼痛,對于關節軟骨的退變并未有特殊效果,但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38]。雙醋瑞因、硫酸氨基葡萄糖雖然可以延緩病程,但起效緩慢,對于重度膝骨關節炎仍舊無能為力。玻璃酸鈉及富血小板血漿注射雖然能夠治療輕度的膝骨關節炎,能夠修復軟骨,但是需要進行反復的關節腔注射,易發生感染。手術治療方面,關節鏡手術適用于對于關節內游離體、滑膜增生等治療,但對關節軟骨退變效果并不顯著;截骨術適用于一側脛骨平臺磨損嚴重者,但對于術后關節穩定及恢復均有不足之處[36]。關節置換術能夠解決根本問題,但是費用高,風險大,需要的恢復時間長,使用時間有限,患者大多不愿接受。因此,尋找一種經濟簡便的非手術的、能夠治愈膝骨關節炎的方法,成為醫患雙方共同的期望。所以利用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膝骨關節炎,是解決眾多膝骨關節炎患者關節軟骨損傷的關鍵,但是這種方法仍停留在自體干細胞移植的階段,成本高,技術要求高,實行困難。目前對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膝骨關節炎,研究的多為短期效果,對于長期治療效果、使用干細胞的安全問題均需要進一步實驗的驗證,距離真正臨床廣泛應用間充質干細胞的移植治療膝骨關節炎,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欽.實用骨科學[M].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1676-1682
[2]任燕,石婭婭,譚波,等.中國人群膝骨關節炎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預防醫學,2015,42(12):2282-2284
[3]張沖,趙偉,趙建,等.中藥補腎固筋方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3,19(5):514-518
[4]曹建剛,王天儀,王磊,等.金天格膠囊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5,21(1):84-87
[5]馬驍,楊舒,閻小萍,等.基于“腎虛”的膝骨關節炎“寒熱為綱”辨治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12):4264-4267
[6]陳文超,周然,王永輝,等.骨靈膏及拆方制劑治療骨性關節炎[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311-314
[7]黃肖華,馮英華,李生,等.疏肝祛瘀方對早中期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5,31(4):291-293
[8]李楠,林昌松,楊織杼,等.骨痹方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6,27(1):120-121
[9]梁桂洪,梁祖建,林勇凱,等.補腎活血中藥對比塞來昔布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療效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國藥房,2016,27(27):3810-3814
[10] 金合,李彥文,李志強,等.四神煎影響膝骨性關節炎生物標志物的臨床文獻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3,15(3):563-568
[11] 梁艷粉,陳穎,趙燕.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聯合通滯蘇潤江膠囊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海軍醫學雜志,2015,36(3):246-247;277
[12] 張德雄.通塞脈片治療氣陰兩虛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50例[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0(5):495-497
[13] 唐剛健,靳荷,靳嘉昌,等.不同溫度熏洗藥對膝關節疼痛和功能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2,53(17):1472-1474
[14]張輝,畢春強,楊大偉,等.中藥腿浴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6,22(15):176-180
[15] 蔡建華,李建強,鄺錦波.白金膏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J].廣東醫學,2014,35(7):1108-1110
[16] 曾明珠,段戡,梅其杰,等.中藥燙熨加貼敷療法對膝骨關節炎WOMAC指數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14,25(6):1408-1410
[17] 王培民,趙凌睿,華雨箐.中藥貼敷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隨機對照試驗的質量評價[J].時珍國醫國藥,2015,26(5):1275-1278
[18] 曾姣飛,李美珍,李敏,等.仙方活命飲加味離子導入結合關節鏡清理對膝骨關節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11):199-202
[19] 汪建平,王利朝,王建兵,等.中藥粒子導入聯合鹽酸氨基葡萄糖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34(12):1520-1522
[20] 郭鑫,王寅.腹針動氣療法治療退行性膝骨關節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5,21(1):86-87
[21] 柳青,翟偉,任秋蘭,等.膝骨關節炎針灸取穴配伍規律淺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5,42(5):927-929
[22] 龐堅,曹月龍,郭朝卿,等.“石氏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回顧性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8):1936-1937
[23] 黃文杰,張國超,簡松勝,等.手法改善膝骨關節炎患者生存質量的臨床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7):1216-1217
[24] 楊智杰,陳劍峰,張亞峰.經筋推拿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J].江蘇醫藥,2014,40(21):2590-2592
[25] 謝洪武,陳日新,徐放明.艾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概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9):2374-2377
[26] 丁方平,王人彥,張玉柱,等.小針刀配合手法松解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4):1275-1277
[27] 周嵐,李燕.氨基葡萄糖對骨關節影響的臨床研究進展[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21):4018-4022
[28] 黃進賢,張會昌,尹志華,等.雙醋瑞因、硫酸氨基葡萄糖聯合玻璃酸鈉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22):3749-3751
[29] 廖浩,呂晨,胡懿郃.玻璃酸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及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4,24(27):34-37
[30] 張成寶 ,馬信龍 ,馬劍雄, 等.富血小板血漿與透明質酸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的Meta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22):3772-3774
[31] Liedtke S,Freytag EM,Bosch J,et al.Neonatal mesenchymal-like cells adapt to surrounding cells[J].Stem Cell Res,2013,11(1):634-646
[32] Mehrabani D,Mojtahed Jaberi F,Zakerinia M,et al.The healing effect of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s in knee osteoarthritis:a case report[J].World J Plast Surg,2016,5(2):164-170
[33] 陳勇,李楊,白亮.關節鏡下微創清理術在非癥狀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內鏡雜志,2015,21(11):1194-1197
[34] 李欽宗,信金黨,谷福順.關節鏡下微骨折術修復關節軟骨缺損的研究進展[J].中國內鏡雜志,2015,21(2):166-170
[35] 王澤民,黃江鴻,段莉,等.自體軟骨細胞移植術治療關節軟骨損傷的研究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4):328-331
[36] 趙蔚峰,段戡,袁長深,等.膝骨關節炎的非全膝關節置換術手術治療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6,24(17):1593-1596
[37] 王文浩,田少奇,張才龍,等.同期雙側與單側全膝關節置換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7):598-602
[38] 謝建翔,牛丹.非甾體抗炎藥的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業,2013,22(2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