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建 夏豪天 章一凡
(蘇州市中醫醫院,江蘇蘇州215000)
頑固性呃逆是指呃逆持續時間超過24h,呃聲或高或低,可自行停頓30~60min后復起的一種病癥,嚴重者呃聲頻作,無間歇,晝夜不停。
趙某,男,48歲,本院職工。2018年1月31日初診。
患者訴昨日下午出現呃逆不止,影響睡眠、活動,其間偶有短暫停歇,胸膈部后背部肌肉疼痛,正值感冒。平日怕冷,脘腹稍脹,食少,疲倦,大便溏稀。舌質淡紅,舌體胖大齒痕舌,苔薄白,脈浮軟。診斷:呃逆(脾胃虛寒),予針灸治療。
選穴:攢竹、中脘、內關、合谷、公孫、太沖、足三里。針刺留針半小時,其間無復發。
復診(1月31日):訴針灸后呃逆停止1h,后仍呃逆不止,要求再次針灸。于是又選擇了先前的穴位進行治療。患者喉間呃逆連連,腹部肌肉震動,治療15min后呃逆沒有絲毫減輕。考慮加大刺激量,于是電針攢竹、足三里。又治療15min后,仍無絲毫緩解。選用翳風穴,針刺捻針后,10s后呃逆立止,留針15min。
三診(2月1日上午):患者訴針刺翳風穴后呃逆暫停2h,但發作的頻率和程度無緩解。訴自覺飲食熱的食物后會出現呃逆暫時好轉,但飲熱水后無效。于是讓患者俯臥位,針刺膈俞穴。針刺治療15min后,仍無效。再次運用翳風穴,針刺后呃逆立止。為防止復發,予長時間留針。
四診(2月1日下午):此時翳風還在留針中。訴呃逆停止2h,后又作。考慮患者曾訴飲用熱的食物呃逆會暫時緩解,于是用肉桂粉末貼敷以下穴位:乳根、期門、中脘、下脘、神闕,并用電子艾灸儀進行艾灸,溫度55℃,艾灸時間50min。艾灸10min后,患者呃逆漸止。2d后隨訪未復發。
按:針灸治療呃逆常用穴位為:攢竹、中脘、內關、合谷、公孫、太沖、足三里、涌泉、翳風。攢竹自古就為治療呃逆要穴。中脘穴為八會穴中的腑會,亦是胃的募穴,能調理脾胃氣機。內關通陰維脈能寬胸利膈,公孫屬于足太陰脾經絡穴通于沖脈。內關與公孫為八脈交會穴相配,可治療胃、心、胸部的疾病。合谷與太沖相配為四關穴,能理氣通血,使經脈通暢。足三里為胃的下合穴,能和胃降逆。翳風穴是治療呃逆的經驗用穴,按壓翳風穴是治療呃逆的首選[1]。由前3次針灸診治情況來看,雖然翳風穴能有速效,治療效果持續不長僅2個小時。
胃居膈下,以降為順。肺處膈上,主肅降。肺經的經脈循行“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可以看出,肺經的宣降失司,會導致胃失和降。患者本屬于脾胃虛寒,又因感冒肺經宣降失司,胃失和降,膈間氣機不利,陽虛寒逆,逆氣上沖于喉間,遂致呃逆頻作。此患者癥狀與奔豚病表現一致,張仲景用桂枝加桂湯治療奔豚。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樹皮,兩者的性味均辛甘熱,均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肉桂味厚力強,長于溫里寒又能補火助陽。此時患者脾胃虛寒,陽虛寒逆,所以使用肉桂更為適宜。乳中、期門生理位置上靠近膈肌;神闕能調暢五臟六腑的氣機,臟腑之氣通暢,則呃逆停止;中脘、下脘、神闕均有調理腸胃的作用。患者脾胃虛寒,熱性藥物貼敷并以艾灸,起到“寒者熱之”的效果,所以起效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