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秋雯 李 慧 孫建梅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210023; 2.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科,江蘇南京210028;3.滄州市中心醫院,河北滄州061000)指導:田耀洲
慢性乙型肝炎(簡稱慢乙肝)是危害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傳染病,具有廣泛流行性和強烈傳染性。目前現代醫學治療慢乙肝主要以抗病毒為核心,但任何一類抗病毒藥物都不能根治乙肝,只能部分逆轉炎癥和纖維化組織,且具有副作用較多、耐藥、治療成本高等缺點,尚無一套規范高效的抗病毒治療方案[1]。中醫治療慢乙肝從整體把握,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田耀洲系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為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江蘇省中醫藥領軍人才培養對象,師承首屆江蘇省全國名中醫單兆偉教授。筆者師從田師,受益匪淺,現將其治療慢乙肝的經驗擷要如下。
1.1 濕熱疫毒為其主因 慢乙肝在中醫學中尚未有確切的同義病癥。根據其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可歸屬于“脅痛”“黃疸”“積聚”等范疇。從西醫角度來看是機體感染了乙肝病毒,具有廣泛的傳染性,即為疫毒致病;同時慢乙肝多見濕熱并重,或以濕邪為主。因此大多數醫家認為濕熱疫毒為其主要病因。濕熱疫毒致肝脾受損,氣鈍血滯,水濕不化,病邪深入,內蘊營血,血熱搏結,癥瘕積聚,后期可發展為肝硬化等重癥。1.2 慢乙肝的病機演變可總結為“濕、郁、瘀、虛”四字 濕邪郁于肝膽,膽汁外溢發為黃疸;脾運不健,水濕停滯,腹大而脹,足跗亦腫。濕邪彌漫,蒙遏清陽,擾亂神明,出現神識不清的重癥。“郁”即肝氣郁結,葉天士云:“夫肝為風臟,其性喜伸而惡屈,郁則木不得伸而屈矣。郁極則其氣盛而風乃發,風發必挾其勢以賊脾。”肝失疏泄,土虛木賊,中焦氣逆不舒,時脹痛;木橫侮土,克脾犯胃,中土受損,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出現食欲不振,便溏腹瀉。“瘀”則脈絡瘀滯,肝病日久可見脾氣不和,氣血運行受阻,藏血統血失司;或因脾虛氣弱,無力推動血行;又或久病入絡,日漸瘀痹,久則可為癥瘕;“積瘀在絡,動絡血逆”,氣火沖激,迫血妄行,慢乙肝發展至肝硬化后期往往出現大出血。“虛”指慢乙肝日久傷及腎臟,邪正相爭,正氣漸耗,肝絡受損,病邪深入血分,精氣衰敗,脾腎陽虛,肝腎陰虛,以致陰陽離脫。
1.3 “濕、郁、瘀、虛”四者相互影響,又互為因果,促進慢乙肝的發生和發展 濕邪郁于氣分,氣郁則絡脈瘀滯;而肝脾氣機不暢,升降失司,清濁相混,同樣導致水液停滯,水濕泛溢肌腠。濕熱耗氣傷陰動血,氣傷血虛,絡脈空虛,血行滯澀艱難;血瘀日久又會化熱,火熱熾盛,內蘊營血,導致瘀熱搏結,《溫熱逢源》中言“因病而有蓄血,溫熱之邪與之糾結,熱附血而愈覺纏綿,血得熱而愈形凝固”。氣不行則血難通,血不通則氣必滯。濕熱、氣郁、血瘀膠搏,終致臟腑氣血陰陽虛衰。
2.1 解郁熱而除濕蒸,清氣道而和中氣 田師在臨床上重視濕熱之邪,濕熱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產物,以清熱化濕為治療慢乙肝的首要治法。多選用茵陳、垂盆草為主藥,共奏清熱利濕之功。茵陳味苦辛涼,入肝、脾、膀胱經,《本草經疏》言其“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癥自退矣。除濕散熱結之要藥也”;《本草正義》言:“茵陳,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濕熱之專藥。”垂盆草味甘涼淡,入肝、膽、小腸經,《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垂盆草可“治濕郁水腫”。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茵陳可保護肝細胞膜,促進肝細胞再生及改善肝臟微循環,同時有解熱鎮痛、消炎利膽之效[2];垂盆草總黃酮有保肝降酶的作用[3]。濕邪偏重者可加用薏苡仁、石菖蒲、蒼術、厚樸、砂仁、肉豆蔻等化濕;若熱邪偏重,則選用黃芩、梔子等清熱解毒,取茵陳蒿湯之意。同時可適當配伍健脾化濕之品,脾運健則水濕自除。
肝郁脾虛為慢乙肝的病機關鍵。“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土得木而達”,可見肝脾之間關系密切。“木性條達,不暢則抑;濕土敦厚,不運則壅”,故治療以疏肝健脾為主,重視肝脾同調。臨床運用時多選用入肝經之理氣藥,以辛通不耗液者尤宜,如柴胡理氣疏郁,用量不宜過大;“肝體陰而用陽”,柔緩以濡之,如用白芍養陰柔肝,枸杞子滋養肝腎,養肝體助肝用,同時制約理氣藥辛燥之性。肝郁氣滯較重,加香附、郁金、青皮、川芎、綠梅花、香櫞等疏肝解郁;脅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氣疏肝止痛;肝郁化火,可加丹皮、梔子清泄肝經郁熱。慢乙肝患者多見情志改變,可有抑郁、焦躁等情緒,多因肝郁不疏,憂思氣結,若不重視調暢情志,則易使病情復雜多變,病程日久,纏綿不愈。田師強調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宜加強患者的心理疏導,使其調整心態,肝氣暢達,氣郁自解,減輕各病理因素之間相互作用,促使疾病向愈。
《吳醫匯講》言“蓋脾主生化,其用在于健運”,田師強調健脾尤重運脾,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同時強調顧護脾胃功能,用藥和緩醇正,不用或少用峻猛攻伐之品[4]。臨床上常用茯苓、白術、焦楂曲平補平運,若脾氣虛弱者可加黃芪、黨參益氣;脾胃氣滯者可加枳殼、枳實、青陳皮、木香等理氣健脾。
2.2 化瘀血而行血絡,養營陰而生新血 血瘀貫穿慢乙肝的始末。或因濕熱熏蒸,凝血為塊,或因肝郁脾虛,氣滯氣虛導致血運不暢,或因“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肝郁日久致脈絡瘀滯。《臨證指南醫案》中言“夫治病先分氣血,久發頻發之恙,必傷及絡。絡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閉,香燥破血,凝滯滋血,皆是癥之禁忌也,切宜凜之”,田師臨床上常配伍活血化瘀通絡之品,其中養血活血之品最宜,慎用破血逐瘀、滋膩之品,以防傷及脾胃之氣。臨床多選用丹參、當歸、五靈脂等。丹參苦寒清泄,專入血分,“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言其善祛瘀生新而不傷正,又因其性寒涼,適用于瘀熱互結之證,藥理學研究顯示丹參素能顯著抑制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及HBV DNA的復制[5];當歸為血中氣藥,《得配本草》記載其善“行血調血,養營調氣,祛風散寒”;五靈脂味苦甘,入肝脾經,《本草經疏》言其“血滯經脈,氣不得行,攻刺疼痛等證,在所必用”,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2.3 調肝腎以養精血,和陰陽而充氣血 慢乙肝疾病發展后期由于濕、郁、瘀三者相互兼夾,濕阻氣滯,瘀熱膠著,氣機升降失調,血液凝滯不行,臟腑氣血敗壞,肝脾腎功能失調。“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體陰而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不僅指出肝寄相火,相火源于腎臟,還體現了肝血、腎精之間相互滋養的關系,正所謂“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肝血瘀滯,血不能榮養腎精,腎精虧虛;濕熱熏蒸,氣郁化火,瘀熱內生耗傷肝陰,繼而累及腎陰,肝腎陰虛不能制陽,可見虛陽上亢。臨床上多見肝腎陰虛證,又因陰陽互根,終致陰陽俱損。田師常選用枸杞子、女貞子滋養肝腎,同時予當歸、雞血藤、丹參補血活血,養肝血,益肝陰。
凌某,女,35歲。2015年7月21日初診。
患者有慢乙肝病史10余年,體型肥胖,素食辛辣肥甘,1周前體檢發現肝功能異常,丙氨酸氨基轉移酶194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197U/L、總膽紅素24.0μmol/L、直接膽紅素10.7μmol/L、間接膽紅素13.3μmol/L、谷氨酰基轉移酶132.9U/L。乙肝兩對半:HBsAg(+),HBeAb(+),HBcAb(+),HBVDNA1.7×106copies/mL,肝膽胰脾彩超未見明顯異常。右肋下脹痛,腹滿不舒,泄氣自緩,口苦口干,反酸時作,無腹痛腹瀉,無發熱黃疸,神疲乏力,納食衰少,二便自利,夜寐尚可,舌紅、苔黃膩,脈弦細。西醫診斷: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診斷:脅痛。辨證屬肝經濕熱。治當解郁熱而除濕蒸,清氣道而和中氣。處方:
茵陳15g,垂盆草20g,余甘子10g,厚樸10g,肉豆蔻6g,砂仁3g(后下),柴胡6g,白芍10g,赤芍10g,茯苓10g,白術10g,焦楂曲(各)10g,當歸10g,丹參15g,五靈脂(包煎)10g,青皮10g,陳皮10g,生甘草6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5年8月18日二診:患者右脅脹痛稍減,時有腹脹,仍有神疲肢困,無口苦口干,進食較前好轉,舌紅、苔黃膩,脈弦細。上方加黃芪10g。進28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5年9月15日三診:右脅下隱痛時作,腹脹較前明顯緩解,納食可,舌紅苔黃轉薄,脈弦細。上方去肉豆蔻、砂仁、黃芪,加紅花10g。
以上方為主加減治療6個月,患者右脅下不適消失,納食可,復查肝功能未見異常,乙肝兩對半:HBsAg(-),HBeAb(+),HBcAb(+),HBV-DNA低于檢測值。
按:患者體肥多濕,嗜食肥甘,濕熱內生,熏蒸肝膽,煎熬陰液,口干口苦;厥陰之脈布于肋下,氣橫則為痛為脹;肝木乘中,厥陰肝木與太陰脾土二臟交傷之癥,可見谷納不佳,腹脹殊甚;肝木郁熱挾胃之宿飲上泛,故泛酸;土敗木賊,氣血生化不足,清陽不生,濕濁蒙蔽清竅,肢乏神困。選用茵陳、垂盆草清熱化濕,同時加用余甘子清熱,制約理氣藥溫燥之性,《四部醫典》上記載“余甘子清血熱,止血熱旺盛及其他引起的眼病、肝病”,藥理學研究表明余甘子可改善肝功能及肝組織的病理狀態,余藥調氣以化濕滯,和中以暢氣機,活血以通瘀絡。二診右脅脹痛緩解,氣機漸有舒達之意,納食仍有不足,加補氣養血之黃芪,以夯實中焦。三診患者仍有脅痛,胃納尚佳,去肉豆蔻、砂仁、黃芪,佐以紅花活血通經,以祛脈絡瘀滯。后加減數劑,脅痛已消,納食乃昌,復查肝功能等指標未見異常。
[1] 王宏亮,劉夏玲,曹爽.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的研究進展[J]. 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16,43(1): 134.
[2] 謝韜,梁敬鈺,劉凈.茵陳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海峽藥學,2004,16(1): 8.
[3] 潘金火,潘萍.垂盆草總黃酮的保肝降酶作用及其化學成分的鑒別研究[J]. 時珍國醫國藥,2010,21(8): 1930.
[4] 張偉,田耀洲.田耀洲論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經驗擷英[J]. 江蘇中醫藥,2012,44(6): 13.
[5] 段樹鵬,朱利紅,李鵬,等.丹參素靶向乙肝病毒逆轉錄酶抗乙肝及抗原表達影響機制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16,41(7): 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