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思滇
(鎮江市中醫院,江蘇鎮江 212000)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組織良性增生性疾病,好發于中青年女性。其臨床主要表現為乳房腫塊和疼痛,與月經周期或情緒變化密切相關。從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間,筆者采用中藥周期療法治療肝郁腎虛型乳腺增生病患者47例,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我院門診就診的肝郁腎虛型乳腺增生病患者,均為女性,共47例;年齡28~56歲,平均年齡41.3歲;病程3個月~11年,平均病程3.2年。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文獻[1]制定。(1)癥狀與體征:①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脹痛、刺痛或隱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與月經、情緒變化有相關性,連續3個月或間斷3~6個月不緩解;②一側或兩側乳房發生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形態多樣的腫塊,腫塊可分散于整個乳房,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與皮膚或深部組織不粘連,推之可動,可有觸痛,可隨情緒及月經周期的變化而消長,部分病人乳頭可有溢液或瘙癢。(2)排除標準:初潮前小兒乳房發育癥、男性乳房發育癥以及乳房良惡性腫瘤。(3)輔助檢查(鉬靶X線攝片、B超、乳腺纖維導管鏡、穿刺細胞學或組織學檢查、近紅外線掃描)。凡具上述“癥狀與體征”中之一項加“排除標準”者,根據臨床條件應結合“輔助檢查”進行診斷。
1.2.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文獻[1]和文獻[2]制定肝郁腎虛證標準。主癥:①乳房疼痛,疼痛性質多為脹痛、竄痛或隱痛;②乳房疼痛和(或)腫塊與月經、情緒變化相關;③胸脅脹滿;④腰膝酸軟或伴足跟疼痛。次癥:①月經周期紊亂,量少或行經天數短暫或淋漓不盡,或閉經;②頭暈耳鳴。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細。具3項主癥并兼次癥至少1項,結合舌苔脈象即可確立證候。
采用中藥周期療法:經前期(排卵后至月經期)方藥組成:炒當歸10g,赤白芍(各)10g,柴胡9g,醋香附9g,郁金10g,茯苓10g,海藻10g,仙茅9g,仙靈脾9g,菟絲子9g。經后期(月經后至排卵前)方藥組成:熟地10g,山藥10g,山萸肉6g,炒丹皮9g,茯苓10g,桑寄生10g,炒當歸10g,白芍10g,柴胡9g,醋香附9g。每日1劑,水煎取300mL,早晚分次溫服,經期停服。
以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觀察。
3.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全國中醫藥學會外科學會乳腺病專題組制定的療效標準。治愈:乳房腫塊、疼痛消失,停藥3個月無復發;顯效:乳房腫塊最大直徑縮小1/2以上或部分消失,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有效:乳房腫塊縮小不足1/2,經前乳房脹痛減輕;無效:治療后乳房腫塊無縮小,或反而增大變硬者,或單純疼痛緩解而腫塊無縮小。[3]
3.2 治療結果 47例患者中,治愈23例,顯效12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6%。
乳腺增生病屬于中醫學“乳癖”范疇。高錦庭《瘍科心得集》曰:“乳癖,多由思慮傷脾,惱怒傷肝,郁結而成”,強調乳癖的發生與肝氣郁結有關。余聽鴻在《外科醫案匯編》附論乳癥中說“乳中結核,雖云肝病,其本在腎”,強調腎虛為乳癖發生的根本。腎為肝之母,乙癸同源,腎水不足,則肝木無以滋養,肝體陰而用陽,肝陰不足則肝氣不疏,肝氣郁結,發為乳癖。腎虛者不僅陰虛,陽亦不足,腎陽虛則不能推動肝氣疏泄,肝氣郁結,亦可發為乳癖。肝氣郁結日久,易損耗腎陰,并可化火化熱,正所謂“子盜母氣”,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外科正宗》云:“乳頭為肝腎二脈之沖,乳房為陽明胃經之會所。”沖任與腎相并而行,得腎滋養;而腎氣化生天癸,天癸源于先天,藏于腎可激發沖任脈盛。沖任之氣血上灌乳房,下注胞宮。乳房隨著沖任的生理變化在月經周期中表現為經前充盈和經后疏泄。在經前期乳房充血、體積增大,隨著月經來潮,經血排出而復舊。在病理狀態下,每個月經周期中乳腺組織沒有完成從增殖到復舊的正常生理變化就又進入下一周期的異常變化,乳腺一直處于增殖不能復舊或復舊不全之中,久而久之,引起乳腺增生病。中藥周期療法治療乳腺增生病就是根據乳腺的生理病理變化,調整乳腺增殖復舊規律,按月經周期進行分期治療。
經前期陽長陰消,治療上以疏肝理氣為主,佐以補腎助陽。方中當歸、白芍養血柔肝;柴胡、香附、郁金疏肝理氣止痛;赤芍抑肝泄肝,肝氣不僅在于疏,疏者升也,亦即肝氣之條達也,而且又在于泄,泄者降也,肝氣不僅要升,而且有時要下降;肝郁常易夾痰,故方中加入茯苓健脾滲濕、海藻消痰散結;仙茅、仙靈脾、菟絲子溫陽補腎,調攝沖任。經后期陰長陽消,治療上以補腎調理沖任為主,佐以疏肝理氣。方中熟地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山萸肉、山藥滋補肝腎;丹皮清泄相火;茯苓健脾滲濕;桑寄生補腎調沖任;炒當歸、白芍養血柔肝;柴胡、香附疏肝理氣。
通過臨床觀察我們體會到,中藥周期療法治療該病,順應乳腺生理、病理變化,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1] 林毅,唐漢鈞.現代中醫乳房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7.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5.
[3] 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外科分會.乳腺增生病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J].中國醫藥學報,1988,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