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煥萍 李亞軍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咸陽712046)
許勉齋(1901—1982),名勤勛,號半農,浙江寧波余姚鄭巷人。1928年畢業于杭州藥業私立浙江中醫專門學校,并在該校任教。喜傳統中醫典籍,崇尚景岳學說,能熟讀背誦《傷寒論》《金匱要略》。解放后曾任余姚市中醫協會主席;1956年奉調浙江醫學院,后去南京中醫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全國中醫師資班進修,1959年學習結束調浙江中醫藥大學任內科教研室主任。許老博覽群書,工于詩詞,著有《勉齋醫話》《景岳新方摘要歌訣》《金匱方訣類編》等。許老品德高尚,誠以濟人為急,每于暑寒假回里,鄉里抱病者求治,大有應接不暇之勢;對貧病者,還特制中藥相贈,深受病家稱贊,在余姚一帶,頗為聞名。筆者對其《勉齋醫話》進行了整理研究,其中涉及傷寒、虛損、白崩、產后、腰痛、便秘等46種病癥,許老對每種病癥加以論述,對不同醫家的觀點進行評判,并附有醫案分析。現將其學術思想總結如下:
許老認為“治病之要,不外虛實”兩端,“有者為實,無者為虛,虛者補其所無,是扶正;實者去其所有,是祛邪。”許老認為病證是實證,攻其外邪而正氣自復;若虛證,補其正而外邪自去。但許老認為“因虛致死,十之一,因邪氣深錮而死,十之九”,并認為大部分是醫者沒有準確的辨證導致的。批評有的醫者,動手蠻補,從不辨證。也有號稱葉天士派,方法輕靈,但是應該用汗法而不敢汗,應該用清法而不敢清,應該用攻下的方法而不敢下,循規蹈矩,以致邪氣深錮,危亡而死。所以患者不是死于病,而是死于醫者無膽識。
許老認為大多數虛損由感受六淫客邪,醫者誤治,錮閉其邪,如油入面,逐層推進,甚至深入臟腑,深入骨髓;而由疲勞傷氣或縱欲傷精所致者少見,按照這個思路治療虛損患者,療效顯著。如:東虹橋葉某,面色暗淡,自感疲勞,稍事動作,則疲勞更甚,診其脈,乃緩若無神,且時有咳嗽畏寒等癥。許老用大豆卷、川桂枝、前胡、光杏仁、淮山藥、茯苓、苡仁、麥芽,后以歸脾湯調補而愈。又如族某,其證與東虹橋葉某相似,惟面色暗淡較葉某為甚,食欲不振,且有脘痞停滯等證,許老用大豆卷、炒白術、茯苓、縮砂仁、雞金、檀香拌炒谷芽,以及木瓜、焦白芍、佛手片等出入為方,調理而愈[1]。
并認為一般治療虛勞,論大綱分陰虛陽虛治者固多,但許老卻用虛損這個思路治療,治愈患者十之八九,并告訴讀者仔細研讀《金匱要略》,就知道他說的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晚年他編著的大量醫學著作,用西醫病名、中醫辨證的方法,并用哲學觀點分析問題,不拘中醫西醫,如《勉齋臨證醫訣》就是他用中醫辨證、西醫病名,力圖匯通中西醫的代表作。他在書中結合中醫辨證編寫了一百三十余種西醫常見病種。在《新編湯頭歌訣》一書手稿中,改變了過去傳統分類方法,而按現代藥物學分類,如消炎劑、祛痰劑……許老中西醫結合,對疾病的認識入木三分,病因病機和生理病理能聯系起來,真正達到中西匯通。例如他解釋全身機能衰弱,在古人則曰陽虛;神經虛性興奮,在古人則曰陰虛,其他如體肥帶多者,則曰濕濁,兼有炎癥者,則曰濕熱。對于中醫西醫的不同爭論,許老認為絕對不能執著,相反適以相成,用客觀的態度對待。比如西醫謂產后子宮出血,系胎盤剝離子宮,子宮壁創傷之一種現象,宜止而不宜攻;中醫謂為惡露,宜攻而不宜止。又西醫謂產后暈厥乃腦貧血,中醫謂系惡露上攻。
在中西匯通方面許老反復強調臨床療效,他說:“如病毒性肝炎,轉氨酶高,過去西醫沒有辦法,而中藥能解決這個問題,如用垂盆草治療很有效果,這就毫無疑問,用中醫方法了。”
整體觀念是中醫治病的特色,許老認為治病須從整體觀察,不可偏于局部或一方的推究,古人謂“望而知之謂之神”。許老自研究醫學以來,為人治病,詳細切診,詳細問診,經常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整體觀念。例如:經常說陽虛自汗,陰虛盜汗,但許老認為“自汗有陰虛者,盜汗亦有陽虛者”。并列舉案列說明,一名盜汗患者用平肝滋陰等方法無效,許老于生津豁痰劑中,加吉林參須、炙黃芪、浮小麥等補虛以止汗。患者不解,認為平素肝旺,不能服用參芪之類,許老解釋此患者體質衰弱,不能約制汗腺之分泌,所以應見微知著,隨機應變。并給患者承諾“參芪無效,予當負責”。另一名患者旅游勞累后頭痛惡風自汗,醫者用九味羌活湯之類,患者頭痛較好,自汗加重,許老用桂枝湯減輕芍藥分量,加別直參三錢、炙黃芪八錢、江西術三錢,連續投之,自汗止,而日臻康復。
許老特別注重經典,熟讀《內經》《傷寒》《景岳全書》,并能靈活運用,在治療一瘧疾患者,許老猛悟《傷寒論》有云:“太陽病表未解者,仍以解表為先,少陽為半表半里之經,羌活、防風乃解太陽皮毛之表,而投于少陽半表之表,決不中病。”認為患者畏冷乃有作止之機,系邪戀少陽而未解,欲解少陽之表,只有用柴胡以提少陽未盡之邪,藉其樞以外達,而當時臨證之際,病者忽手按左肋,推其意,似有痛難名狀,想到《金匱要略》肝著病以手掐胸,方用小柴胡合旋覆花湯加茯苓、豆卷、六曲、谷芽之類,煎服二劑,諸恙頓除。
諸多病案中,多次用到《景岳全書》方劑,如:月經淋漓不斷,許老用景岳保陰煎加味,以生地、白芍、續斷、山藥、炙甘草培補氣血,而以黃芩、黃柏、地榆炭、棕櫚炭減退子宮肌之炎腫,并促血管之收縮,連服二劑,果見漸可。有一老婦,遠來求治,詢知天癸將絕之年,忽下白物甚多,頭暈心悸,偶聞聲響,則惕然不安,脈至微弱,用景岳固陰煎加酸棗仁、金櫻子,諸生不解其故。《內經》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天癸當絕之年,忽下白物甚多,此乃脾腎氣虛,不能攝守,隨下陷而成帶濁。腎氣下奪,不能上交于心,以致頭暈、心悸、善驚、健忘等癥,脈至微弱,為全身機能衰弱心臟搏動乏力所致。景岳固陰煎加酸棗仁、金櫻子,填陰固脫,養心寧神。若有精血虧虛,無力行送的便秘,許老則用景岳濟川煎一方。
許老善于運用他人的有效方,如認為王夢隱善治溫熱,案中痰熱諸方,多以清疏為主,與眾不同,認為王夢隱不愧當代名醫。許老治一黃姓老人,以耄耋之年,始因風熱咳嗽,繼則痰鳴氣喘,不能平臥,病情危重。觀老人陰陽根蒂尚固,無慮其喘脫變化,乃痰熱阻于竅絡,兼挾肝陽之象,用桑葉、菊花、竹茹、兜鈴、蛤殼、旋覆花、冬瓜子、桔梗、杏仁、橘絡等。僅服一劑,即連轉矢氣而愈,并說明此方仿王夢隱之法而略為加減。
治療腹痛,善用左金丸,仿葉天士之意,加三七、九香蟲。認為患肝郁腹痛,嗜食蘿卜,生冷傷胃,抑遏中陽,以致胃失通降,將軍施威,貫膈犯胃,胃不能御,上移于肺,肺不受邪,發為嘔吐。用左金丸之苦辛通降,合竹茹、陳皮、枇杷葉清豁止嘔為君;香附、郁金、木香、沉香辛香行氣,開郁降逆為臣;菊花、黛蛤散、霍石斛等養胃生津,清宣熄風。葉天士曰:“久痛入絡,絡血必瘀,復入九香蟲之蠕動入絡,參三七之和血行瘀,使氣行血隨,循環恢復,均為佐使。”九香蟲從藥理上也有抗菌、抗癌、鎮痛作用[2]。三七廣泛在心腦血管系統疾病、腫瘤、顯微皮瓣移植、器官間質性疾病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三七總皂苷有改善心肌供血保護心肌、抗心律失常、保護中樞神經、抗纖維化、抗腫瘤等作用[3]。
許老重視脾胃,喜用白術,白術味苦帶甘,氣甚芳香四達,功能健胃進食,扶脾止瀉,凡久病脾胃虛弱,飲食少思,倦怠無力,面色萎黃,虛寒虛熱,大便不實,小便頻數,或清或長,諸如此類,用之皆有卓效。如患者瘧疾一年有余,醫者屢用草果、常山、青皮、枳殼等,以致尅伐太過,脾胃受戕。許老用何人飲,合四獸飲,重用白術,約四十余劑痊愈。又治一女,初因吐血,醫者屢用養陰清肺之劑,約百余劑無效。請許老診治,許老視其癥,認為陰凝太過,致傷脾胃,改弦易轍。疊進補中益氣湯,合歸脾湯、桂枝湯出入,方中重用白術,計服至五十劑,身體安康。
[1] 許勉齋.勉齋醫話[M].杭州:中日印書館,1937 :3.
[2] 郭玉紅,張慶林.藥食昆蟲九香蟲的生物學及開發利用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15,26(3):692.
[3] 方鵬飛,常麗霞,宋淵.三七總皂苷臨床應用研究進展.中醫藥學報[J],2016,44(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