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敏



摘? 要: 分析了當前C語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提出了基于在線學習測評的教學改革思路。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三個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革。學生根據知識圖譜在線學習測評,云測試平臺獲取學習數據,生成量化的能力報告,反饋學習效果。學生和教師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和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編程能力的提升。該教學改革通過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關鍵詞: 高職; C語言; 在線; 學習測評;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6-8228(2018)12-96-03
Abstract: The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in the current C language teaching are analyzed and the ideas of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online learning evaluation are put forward.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reforms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mapping, online learning evaluation, the learning data is obtained from the cloud test platform, and generates quantitative capability reports, and makes feedback on learning results. Students and teachers adjust their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in a timely manner to improve students' programming ability. The teaching reform has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through practice and can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 language; on line; learning evaluation;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C語言自1973年問世以來,以其簡潔、高效、可移植性好等特點迅速發展,并成為近二十年來使用最廣泛、最受歡迎的編程語言之一。目前,大多數職業院校計算機及其相關專業都將C語言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C語言是學生學習編程的入門語言,也是學習后續計算機相關課程的基礎。本文探討C語言課程教學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程序設計思維,激發學生的編程興趣。
1 教學現狀及原因
目前在高職院校中,一般在大學一年級開設C語言課程。雖然它是一門入門語言,但是由于代碼編寫比較枯燥,又不像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那么直觀,再加上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編程基礎,因此許多學生都反映這門課程難學、難懂。有些學生雖然上課時老師講的程序都能看懂、聽懂,但自己動起手來卻不知從何開始。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1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
伴隨著互聯網發展成長起來的大一新生的特點是年輕有朝氣,喜歡接觸新鮮事物,有一定的互聯網應用經驗。剛剛經歷完高考,對新的大學充滿幻想,但大多數學生的心理沒能調整到比較理想的學習狀態,部分學生對學習不重視、思想比較松懈[1]。C語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的編程能力要在大量程序設計的實踐中培養,而高職學生普遍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弱,思維不夠嚴謹,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不夠。
1.2 課程本身有一定難度
傳統的C語言教材都是從數據類型和運算符開始講授,大量的語法規則和枯燥的句式格式使得學生容易陷入語法知識的細枝末節而忽略了程序設計的本質[2],從而對編程產生畏難情緒。而且大一新生對程序設計這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比較陌生,也沒有底層硬件知識的積淀,所以理解“數組”、“指針”這樣的概念確實有一定難度。
1.3 傳統考核方式存在弊端
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是衡量教學質量,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傳統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筆試為主,考試題型包括選擇題,程序填空題為主[3]。這種一次性的考核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效監管,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編程能力,無法促進和改進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 基于在線學習測評的教學改革
人才培養是激發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提升能力、不斷獲得發展和成就的過程[4],學習過程測評是指根據一定的理念和目標,在系統收集關于特定學生的學習過程信息并加以處理的基礎上,對該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判,以改進該學生的學習過程的一種測評活動[5]。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軟件技術人才培養,我們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
2.1 教學內容改革:構建知識圖譜,精選典型案例
在教學內容上我們不是一開始就灌輸枯燥的語法知識,而是根據企業對軟件技術人才的崗位能力需求構建知識圖譜,知識圖譜反映了對培養目標在技能知識覆蓋方面的一個范圍界定,知識圖譜中每個知識項的設計原則都以能獨立開展學習、測評為標準。每個知識項掛接若干個精選學習案例和測試案例,如圖1所示。學生對某個知識項進行學習時(程序設計),平臺即會自動采集大量的過程數據元,并存儲于云端。
案例的選取也很關鍵,我們根據每個章節的知識點,重點選取學生現實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將分散的知識點融入學生喜聞樂見的典型案例中,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編程與解決問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學有所用,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2.2 教學方法改革:現場編程講授,在線學習測評
傳統的C語言教學以老師多媒體課件講授,學生上機練習為主要教學模式,教學案例是老師已經編好的代碼,通過粘貼到編程環境運行得到結果。這種教學方法學生沒有編程思考的過程,往往造成程序看著懂卻不會寫的后果。
現場編程講授,是通過分析問題,提出解題思路,一邊現場編寫代碼一邊講授。這種教學方法能很好地與學生互動,將語法知識貫穿于程序的編寫和調試過程,同時對于程序調試過程中的突發問題,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再在老師的指導下一步一步解決問題,從而較好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編程思維,形成正確的程序設計理念。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6]。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就要讓他們在真實的編程環境中去鍛煉,去實踐。
在線學習測評,是讓學生從一開始學習本課程就在線注冊一個云測試平臺賬號,從知識圖譜的知識項中選擇程序案例庫進行學習和實踐。在學生編程過程中,云測試平臺在線獲取到學生學習時長、敲擊代碼次數、運行次數、代碼正確率、代碼運行效率、知識圖譜中的知識項完成量等數據信息,并存儲于云端。云測試平臺根據學生編程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數據,生成量化的在線學習能力報告,其路線圖如圖2所示。
2.3 評價方式改革:全程在線測評,注重過程考核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C語言編程能力,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是考核的重點。不同于傳統的一次性考核,我們更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考核與評價。在云測試平臺上,學生每完成一個知識項的學習,就有相應的測試案例。在學生測試的過程中,云測試平臺將系統地跟蹤、收集學生程序設計的過程信息,分析他們的學習行為和表現,生成在線學習能力測評報告,從而引導學生動態評估學習效果,讓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和真正的問題之所在,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所有的考核均是在線完成,云測試平臺自動評閱,最終成績=平時成績×30%+期中成績×30%+期末成績×40%。
3 課程改革實踐及成效
這種基于在線學習測評的C語言教學改革側重于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動手實踐能力的考核,能更好地反映學生編程能力的真實水平。學生把測評結果與班級、學校整體情況進行對比,可以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教師根據測評情況可適時調整對班級、個別學生的教學策略,實現因材施教。云平臺自動評閱有效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影響,保證了測評結果的公平公正。
通過在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專業教學實踐,學生在素質能力、專業基礎知識能力、實踐應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自學能力等方面都有顯著提高,如圖3所示,證明了該教學改革的有效性。
4 結束語
實踐能力培養是應用型高職人才培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本文提出基于在線學習測評的C語言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的改革,讓學生在學習測評的過程中及時發現自身不足,激發自身潛能,夯實專業基礎,進而提升編程技能。實踐證明,該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高職軟件技術人才編程能力培養的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余兆釵,吳景嵐.C語言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2):60-62
[2] 尹波,孟愛國,朱前飛,左利芳.面向編程思維能力培養的C語言教學改革研究[J].計算機時代,2016.11:67-69
[3] 袁寶華,朱長水,吳許俊,張晴,譚立興.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C語言教學改革研究[J].辦公自動化,2018.2:45-46
[4] 梁春琳.學習主體自我過程性評價的認知缺失與策略建構[J].廣西社會科學,2012.11:186-188
[5] 韓葉秀,楊成.認識論視野下學習過程性評價探析[J].教育探索,2012.2:5-7
[6]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