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平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 ,湖北 潛江 433100)
鋼琴小品《勇敢的騎士》由被譽為“音樂詩人”的德國作曲家舒曼創作而成,全國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規劃教材《鋼琴基礎與彈唱》第二冊第三單元中收錄了這首作品。作為二年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內容,它童趣十足,難易適度,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進一步提升雙手彈奏協調配合的能力。
《勇敢的騎士》樂譜中音的上方或下方出現的小圓點“·”是跳音記號的標記。跳音奏法是鋼琴演奏的三種(非連音奏法、跳奏和連奏)基本彈奏方法之一。跳音音色集中、清脆、明亮而富有彈性。跳音奏法和非連音奏法的相同之處是雙手都從空中自然放松地落在琴鍵上;不同之處是跳音彈奏要求觸鍵敏捷,下鍵點的面積更小,采用指尖下鍵,演奏時要更加輕巧。跳音最適合表現輕快活潑、明朗歡快的音樂特征。
跳音按主要動作部位分類有:手指跳音(活潑輕快)、手腕跳音(明亮輕巧)、手臂跳音(結實有力)。顧名思義,手指、手腕、手臂等主要發力部位導致了這幾種跳音的區別。不管發力點從哪兒開始,清脆、明亮、集中而富有彈性是跳音演奏的根本。跳音的基本彈奏要領是手腕松,指尖牢,觸鍵實,離鍵快。運用第一關節“觸鍵”反彈的動作,聲音集中、清脆、明亮而富有彈性。如“拍皮球”或“小雞啄米”一般,手指下鍵后迅速反彈。跳音常常運用于鋼琴曲創作中,對加強旋律的歡快性起著重要作用。
《勇敢的騎士》是一首快板作品,速度較快,表現了一種活潑、歡快的情緒。德國“音樂詩人”舒曼創作的這首鋼琴小品《勇敢的騎士》主要運用了手腕跳音奏法。手腕跳音時手臂不動,保持穩定的拱形手架子,以手腕關節為樞紐上下運動。它的動作像小雞啄米時頸部靈活快速上下擺動的姿態。手腕跳奏由腕發力,通過腕關節放松而有彈性的上、下動作,加上手指的彈跳力加以完成。《勇敢的騎士》這首作品雖然結構短小, 但在旋律、節奏、和聲方面都有獨到之處,不愧是一首優秀的鋼琴小品。樂曲分為三個段落:A(a小調)1-8小節、B(F大調)9-16小節、A(a小調)17-24小節,是一首帶再現段的單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A段:(1-8小節)主旋律出現在高聲部,單音連續跳奏進行。伴奏聲部出現了雙音與和弦跳奏。八六拍子,a小調,速度稍快,旋律聲部由右手奏出,大量的跳音構成主題旋律,一開始就渲染出歡快的氣氛。練習過程中,要注意分手和分段練習,熟悉鋼琴鍵盤上音的位置,保證跳音的準確性。練習過程中右手的掌關節需支撐住,手指第一關節不能軟,彈出來的跳音要干脆果斷,不能拖拉;左手的柱式和弦不能笨重,音量不要蓋過右手的旋律。彈奏跳音時,需要掌關節支撐牢固,指尖觸鍵,音與音之間斷開,手臂手腕放松,切忌變得越來越僵硬,否則會導致彈出來的音色死板、笨重。注意跳音的彈奏必須干凈而輕快,與伴奏部分的節奏保持一致性,使人聽起來流暢而飽滿。

第二部分B段:旋律聲部換到左手,并轉為F大調,音樂色彩更加明亮、歡快。旋律聲部發生變化,這時候的跳奏也有了相應的改變,右手的柱式和弦要馬上弱下來,同時,左手的旋律聲部突出,演奏時注意A、B兩段旋律聲部音量的轉換,突出旋律聲部的跳奏。彈奏過程中,一定要保持節奏的準確和速度的統一。

彈奏要求:音樂要表現得神氣而肯定,手指尖要有集中的感覺,切忌用手腕去砸鋼琴。注意保持手腕潛在的動力,前臂放松,不緊繃,需要將這種集中、短促、有爆發力并富有彈性的音色完美地呈現出來。
第三樂段完整再現第一樂段。
從第一部分開始,連續跳音奏法(單音、雙音與和弦)貫穿全曲始終。跳音的彈奏要求:跳音的時值約為原有時值的一半。彈奏跳音時,保持節奏的準確和速度的統一。要注意手指的獨立性,指尖敏銳,彈奏出輕巧、自然的跳音。演奏注意事項:A段中需要突出右手的主題旋律,跳音的部分需要果斷而準確,手指離鍵速度要快,出現連音的地方要連奏,落提奏法應與跳奏區分開來;A段中左手的和弦為伴奏聲部,音量應略低于右手,和弦需整齊,放鍵迅速。綜上所述,B段反之,左手旋律突出,右手伴奏輕。彈奏中注意跳音和雙音連奏所表現出的音樂語句的對比,突出六拍子的節奏韻律特點,把握段落間旋律音區的左、右手變換,感受大、小調性色彩的變化。練習前安排合理的指法,促使手腕跳奏時手指快速反彈;練習時邊彈邊唱,可以保持音符時值彈奏的準確性。
連續跳音的運用促使音樂的形象更加生動活潑,而要想要完美地詮釋出樂曲的活力與朝氣,則需要大量的時間反復練習跳音。樂曲中連續的跳音進行展現了一種英勇果敢的騎士精神。通過連續跳奏的旋律和伴奏聲部練習,我們可以想象孩子們天真爛漫騎著木馬玩耍嬉戲的情景。
通過對這首鋼琴作品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獲得了提升,課堂氣氛活躍,有助于課堂教學內容輕松完成。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準確彈奏輕快、靈活而富有彈性的連續跳音,表現出明亮歡快的音樂情緒,熟練把握雙手跳音彈奏的演奏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