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枝,葉華明
(陜西省商南縣畜牧獸醫中心,陜西 商南 726300)
現階段,我國已經逐漸發展起了牧草產業,形成了完善的牧草種植、加工、存貯運輸以及銷售的產業鏈,雖然已經建立起了這樣的生產體系,但整體產業規模都較小,牧草加工企業有300余家,年加工在5萬噸以上的企業有33家,300家的預計生產總值為500多萬,但實際生產加工量為180萬噸。在此生產能力下,我國的牧草種植還與國際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在此形勢下,很多牧區的畜牧飼料仍為天然草,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我國在畜牧業的發展中,體現出以下幾點問題,首先是自然式的粗放導致草原面積逐漸減少,土地逐漸的惡化,向荒漠化甚至沙漠化發展,其次就是因為草原的荒漠化、沙漠化,導致能夠用于自然畜牧的土地越來越少,牲畜的生長缺乏必要的飼料就要開墾新的牧區進而導致了新的問題以及惡性循環。突破飼草短缺問題,能夠保證牲畜生產必要的養分,進一步為退牧還草提供有利條件。
伴隨著畜牧業的發展以及土地征用、毀草開荒、無節制的開采、只用不種還有自然災害的影響,天然因為放牧超出承載能力,導致草場的面積逐漸縮小,產量不斷的下降,草場鹽堿化、荒漠化問題日益凸顯。對天然草場的保護不容怠慢,因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提出禁牧的要求,即要求牧區的牧民禁止在規定的草場進行自然放牧,取代的是將牧場改為采草場,或是要求牧民應用人工種植的草料進行喂養,一般禁牧期為5~7年,等待天然牧場的自動愈合與生長,改變傳統的飼養模式,以及依賴草原放牧的原始畜牧方式。
封區育草是改善草場質量的最為簡單易行且有效的方法,采用對生態脆弱、退化嚴重的草原進行封閉,在此期間,培育草地質量;對于改良牧場的封閉,要采用改良與封閉同時進行的方式;對于國家重點建設的草原項目,要將建設與封閉同步進行。通過封區育草能夠有效的恢復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成果,為牧場輪放及區域劃分創造條件。
從多個渠道廣泛募集草場建設資金,包括各個階級、各個單位再到整個社會,使全體公民提升對草原的保護意識,推廣及應用退耕還草、鹽堿地、荒漠化防治技術,應用10年時間對草場進行重建,改善草場生態,提升草地面積,重新恢復破壞前的原貌。
無論是農區、牧區都要盡力的脫離傳統下的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為輔的二元種植結構,逐步建立起三元種植結構,并不斷朝著這一方向發展,確立種植飼草用地這種種植制度,當作是人工草地進行管理。
草田輪作指的是將同一土地分別在不同的時期種植草地或農作物,應用此格局,改良土壤環境,同時起到防風治沙的作用,促進種植環境的良性循環,是一種極為簡單高效的土壤改良措施,能有效解決耕地土壤養分不足以及畜牧缺草的問題,同時也是農業、牧業、草業結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在牧區就要將放牧業為主并將其與種植業結合,大力發展舍飼、輪牧的畜牧模式;在農牧區則要全面轉變為舍飼牧業,從而加速生態、可續畜養的步伐。
開發農田草地模式,要有長遠的考慮,在實際發展中,要將退耕還草與低產田種草相結合;將豆科牧草與禾本牧草的種植相集合;將1年生牧草與多年生牧草的種植結合;將飼料種植與干草種植、干草加工相結合。
將0.3kg的鹽以1:150的比例與水進行配比之后噴灑在100kg的秸桿上并將其切碎,之后用塑料布封口,在24h后用于飼養,此方法較為簡單,其主要目的是提升進食率。
將尿素、秸稈以及水以1:300:100的比例進行配比,先將尿素溶解之后噴灑在秸稈上進行密封,密封15~30d后,即可進行喂養,此方法使秸稈纖維膨脹,提升進食率及消化率,并提升秸稈中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一般用于冬季解決飼料短缺問題。
[1]李新一,王加亭,韓天虎,等.我國飼草料生產形勢及對策[J].草業科學,2015, 32(12):2155-2166.
[2]黃福生.畜牧業生產環境污染的成因與解決對策[J].養殖與飼料,2016(1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