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杰平
(江蘇省泰州市醫藥高新區野徐畜牧獸醫站,江蘇 泰州 225326)
免疫副反應是指在疫苗接種后,機體在產生有益免疫力的同時發生的與免疫接種有關的損害機體的反應。近年來,動物疫病的發病規律、發病特點等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因此,在畜禽養殖中,需要接種的疫苗種類和數量也呈上升趨勢,在對畜禽實施免疫接種后,免疫副反應的發生也越來越多,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畜禽死亡。很多養殖戶因為免疫副反應能夠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而拒絕接種疫苗,這使養殖生產中的疫病防控遇到了困難。因此,在疫苗接種程序中注意避免或減少發生免疫副反應很關鍵。
免疫副反應包括程度不等的局部反應或全身反應,局部反應分為局部炎癥反應和局部硬結。局部炎癥反應是由于注射刺激、疫苗自身毒性或疫苗的酸堿度和滲透壓等因素造成的接種部位紅腫、疼痛的表現,一般在接種后10h左右發生炎癥反應,24h到達反應高峰期,3d左右會消失。局部硬結是急性炎癥后,吸附劑未被吸收所形成的接種部位的硬結。全身反應通常會出現體溫升高的現象,大多是由于疫苗中的異種蛋白或毒性物質刺激機體所產生,1~2d左右癥狀會消失。此外,疫苗被雜菌污染或疫苗中的佐劑、保護劑等也會引起畜禽出現異常反應,包括有菌化膿、無菌化膿和變態反應。部分反應可治愈,但還有一些反應會嚴重危害畜禽的健康,甚至會留下永久性后遺癥或造成死亡[1]。接種疫苗時,如果空氣中有害氣體含量過高,還可能出現呼吸道免疫反應,具體表現為搖頭、氣喘等癥狀。
免疫副反應會令畜禽躁動不安,時有體溫升高,食欲減退的癥狀出現,嚴重的還會出現虛脫或衰竭,加之采食量低,營養水平無法達到標準,自身抵抗力受到影響,免疫系統紊亂,容易感染其它疾病,或加重病情,妊娠母畜常會出現流產、死胎等現象,哺乳母畜產奶量顯著降低,產蛋雞產蛋率下降等,同時還會增加畜禽的死亡率。
引起免疫副反應的因素有很多,在養殖生產實踐,免疫副反應的發生主要是由于疫苗的使用方法、疫苗特性、質量,畜禽的個體因素以及免疫接種操作不當等幾個因素引起的。有些免疫副反應是單一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免疫副反應發生。
受疫苗的生物學特性、生產工藝等方面的影響,在制作過程中,免不了要添加營養素、動物組織、細胞殘片、佐劑、保護劑、防腐劑、動物血清、動物組織等,很多免疫副反應的發生就是由于疫苗中的附加物質無法被吸收或有過敏源存在,此外,一些疫苗中的毒性物質或異體蛋白會刺激畜禽機體,從而導致程度不等的免疫副反應發生。
畜禽之間由于品種差異、精神狀態不同、健康狀況不同或本身處于病理狀態之下,都是影響疫苗免疫副反應發生的因素。一些畜禽本身就是過敏體質,存在免疫缺陷癥,或體質衰弱等,發生免疫副反應的幾率就會增加。
現在需要免疫預防的疾病很多,每個畜禽都要注射幾次疫苗,個別防疫員為了節省時間,會同時接種多種疫苗,易使畜禽機體出現免疫拮抗反應,從而降低疫苗的保護能力,無法預防疾病,同時還會由于多種疫苗帶來的強烈刺激,使畜禽出現免疫副反應甚至導致死亡。
在接種疫苗前沒有檢查包裝是否完好,是否在保質期內,沒有按照疫苗的使用說明書準確的使用疫苗,憑經驗或無根據的隨意加大疫苗用量,一些養殖場認為免疫次數越多,免疫效果越好,不按照科學免疫程序的免疫間隔和免疫時間接種,會導致畜禽出現免疫副反應。技術不熟練的防疫員容易出現“打飛針”的現象,此外,接種的部位和接種深度不能很好的把握會直接影響注射劑量。
在免疫生產實踐中,疫苗接種的器械、注射部位的消毒工作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也無法保證注射器只使用1次,由此帶來的免疫副反應時常發生。
在免疫接種前,需要改善不良的飼養管理,保證接種環境干凈衛生,使有害氣體含量低,控制好圈舍內的溫度和濕度,減少不良因素對免疫接種的影響。同時提供充足均衡的營養,以增強畜禽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給予畜禽適當的運動時間,健壯的身體能夠耐受免疫副反應。
在接種疫苗前需要對畜禽進行健康檢查,關注其身體狀況、年齡、是否處于懷孕期或泌乳期等。對正在患病、體質弱、懷孕畜禽等要暫停接種,再安排合適的時間注射。因為年幼、懷孕、體質弱、患病的畜禽本身的抵抗力就比較低,接種后出現不良反應的程度相對會更加強烈。而健康的成年畜禽,抵抗力較強,免疫接種后能夠很好的抵御副反應的發生。
針對懷孕母畜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即將分娩的母畜,除了接種疫苗時的驅趕、捕捉等會引起免疫副反應,疫苗因素所引起的副反應的發生幾率也比較高,甚至還會出現流產、早產及死胎的現象,或者影響體內胎兒的正常發育。泌乳期的母畜和產卵期的家禽再免疫接種后,可能會出現產奶量減少或產卵量下降的情況。所以,懷孕后期和哺乳期的母畜,在其身體健康,沒有受到疾病威脅的情況下,可以暫停免疫。
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進行免疫接種的各項操作。在接種過程中嚴格消毒能用到的所有設施、接種環境和接種部位,并且做到一畜一針頭,一畜一棉球,不可重復使用。在稀釋疫苗時,選擇專用稀釋液或生理鹽水,并在相對無菌的環境下進行,防止疫苗被污染。接種部位要正確、進針深度要適中、接種劑量要準確、注射器材要消毒。在畜禽免疫接種后,要安排安靜的環境令其適當的休息,不能立即驅趕,同時觀察畜禽的狀態,對個別出現過敏現象或反應強烈的,需要及時采取措施,可以使用抗過敏藥物或強心藥物對癥治療。
在疫苗的選擇上,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產,在保質期內,正確保存和運輸的疫苗。在疫苗購入后,如果不能及時使用,需要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保存,稀釋后的疫苗要在24h內使用完。同時疫苗生產廠家也應該積極改進疫苗配方,減少佐劑等帶來的免疫副反應。
在進行免疫接種前,需要檢測畜禽體內的抗體水平,根據檢測結果進行疫苗接種,防止盲目接種帶來的多種、漏種、重復接種等情況。在接種前,準備好抗過敏藥物,以供隨時使用,防止免疫副反應處置不及時造成的死亡。
定期對防疫員進行培訓,增強其業務技能,同時進行思想建設,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免疫接種過程中按照相應規范進行,不粗暴對待畜禽,并做好免疫記錄。
嚴重的免疫副反應可導致畜禽死亡,因此,在免疫接種后,要密切觀察畜禽狀況,發現出現不良反應的要及時處理,通常,輕微的局部反應或過敏反應可等其自行恢復。出現嚴重免疫副反應的需要使用0.1%腎上腺素進行急救,防止畜禽衰竭而亡。使用劑量通常為馬、牛2~5ml,豬、羊0.2~1ml,同時配合使用抗組胺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其他中樞興奮劑。同時對癥治療,使用復方安基比林;心臟衰弱,注射安鈉咖。保證治療地點溫暖、安靜、通風,并給予充足的飲水[2]。在使用治療藥物后,需要安排其它時間補免。
[1]杜玉品.免疫接種反應及其處理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5(3):79.
[2]郭四保,鐘美福.引起免疫副反應的原因及應對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09, 5(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