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靜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畜牧水產局, 河北 衡水 053200)
引起仔豬黃痢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場內環境衛生、母豬乳汁質量、飼料單一、氣候多變、溫濕度不適以及仔豬自身機體調節能力差、抵抗力弱等。
大腸桿菌廣泛存于環境中,可通過消化道進入豬體,由于初生仔豬機體調節機能及消化機能不完善,在氣候突變、衛生條件差、飼養管理不當等條件的影響下,可誘發或加重黃痢病。如:當氣溫突變、溫差過大時,仔豬容易著涼感冒,抵抗力下降,感染大腸桿菌,引起下痢;當環境潮濕、通風不良時,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污染母豬乳頭和飲水,誘發仔豬腸道疾病。
大腸桿菌為豬腸道的正常菌群,大多數為有益菌,但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致病菌,這些致病菌常同糞便一起排出體外,污染母豬的乳頭和體表、圈舍、飼料等,仔豬通過吮吸母豬乳頭,舔啃圈舍地面、飼料和母豬皮膚等而食入病原菌引起感染,引起仔豬黃痢。少數母豬產后感染乳房炎、產褥熱,體溫升高,引起乳質變性,致使仔豬消化不良,再加之病原菌不斷增加而導致仔豬發病。另外,給母豬飼喂高能量飼料,會使乳汁內乳脂含量增高,從而影響乳汁質量使仔豬發病。
一般新出生仔豬胃腸發育不完善,分泌胃酸機能低,抑制和殺滅細菌能力弱,致使致病菌在胃腸內大量繁殖,刺激腸道,造成腸道吸收功能障礙癥,從而導致仔豬黃痢疾病。另外,哺乳母豬乳汁質量差、量少或仔豬補料較晚,缺鐵性貧血,低血糖癥,缺硒和維生素E等營養代謝性疾病以及仔豬飲水不足或不潔等原因,都可造成仔豬機體抵抗力下降而誘發該病。
仔豬黃痢的潛伏期短,出生后12h即可發病,病初1~2頭仔豬不明病因死亡,隨后其他仔豬排黃色或黃白色稀糞,漿糊狀,內含氣泡或凝乳塊,腥臭,病豬開始減食或停食,有的吃奶后嘔吐,日漸消瘦,眼睛凹陷,頸部、腹部皮下水腫,可視黏膜蒼白,肛門松弛而失禁,嚴重脫水。
剖檢可見腸道黏膜呈卡他性炎癥,十二指腸最嚴重,常呈紅色或暗紅色,腸壁松弛變薄,腸內有大量氣體和黃色或灰白色內容物。肝、腎有凝固性壞死灶。
產房和仔豬保溫是提高仔豬成活率、預防黃痢發生的措施之一。產房要保持清潔干燥、不存積污水和糞尿,夏季加強通風,冬季加強保暖。母豬臨產前,要對產房進行徹底清掃、沖洗、消毒。母豬產仔后,將仔豬放在已消毒的保溫箱或筐里,暫不接觸母豬。
仔豬吃奶時,先將母豬的乳頭、乳房、胸腹部皮膚擦洗干凈(消毒),逐個乳頭擠掉幾滴奶水后,再食初乳。另外,全窩仔豬均口服抗菌素藥(慶大霉素、鏈霉素等),每天1次,連服3d,防止病從口入。仔豬3~4d時加喂鐵、硒微量元素,以預防因鐵、硒不足而引起的腹瀉。7日齡開口教食,2周左右合理加喂全價仔豬飼料。
幼畜發病與母畜有很大的關系,需給妊娠和哺乳母豬全價飼料,使胎兒發育健全,母豬分泌高品質乳汁,保證仔豬的營養需要。另外,還要做好母豬的接種免疫工作,目前,我國已制成大腸桿菌K88ac—LTB雙價基因工程菌苗、大腸桿菌K88、K99雙價基因工程菌苗和大腸桿菌K88、K99、987P三價滅活菌苗,前兩種是口服免疫,后一種是注射法免疫。均于產前15~30d免疫,可有效預防黃痢的發生。
每次每千克體重4~11mg,1日2次,口服;每千克體重4~7mg,1日1次,肌肉注射。
按仔豬每公斤體重用病菌凈注射液3~5mg,每日2次肌肉注射,連用2~3d,肌肉注射。
每頭仔豬肌肉注射黃連素60~100mg,每日2次,連用2d,肌肉注射。
此藥對大腸桿菌有特效。按每公斤體重0.2時,1日2次,肌肉注射,重癥隔日再用1次。
每次2ml,每日2次,連用2d,肌肉注射。
0.5%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0.1ml和慶大霉素0.2ml混合,后海穴進針,每日1次。
[1]李雙.仔豬黃白痢的綜合防治及發病原因[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5):146.
[2]張代,王留,王永才.仔豬黃痢的病因及綜合防治[J].河南畜牧獸醫,2009,30(5):44-45.
[3]岳德會.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對農村養豬業的影響[J].中國畜禽種業,2015,11(8):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