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念補(天津市東麗區鄉鎮畜牧獸醫站, 天津 300300)
乳房炎是一種比較頑固的奶牛常見疫病,其病癥主要表現為乳汁呈血樣變化,逐漸的在后期發展成為化膿性乳房炎。經過探討,工作人員發現出血性乳房炎發病原因主要是奶牛乳房受到創傷,繼而由于乳房內部血管破裂引發出血性乳房炎。在發病初期,奶牛乳汁中伴有少量血液,呈現粉紅色血塊,中期,乳房部位明顯腫脹,出現不同程度的紫色斑點、水腫,乳汁稀薄,并含有少量絮狀物,嚴重的還會出現乳房呈紫紅色,血量差異大等現象。
天津市東麗區某鄉鎮養殖奶牛102頭,在養殖過程中主要采用的自繁自育,半牧半舍的方式,嚴格按照地區免疫程序進行免疫,因此奶牛長勢很好。在2016年4月6日,養殖人員在日常巡視過程中發現了有5頭奶牛乳房腫大,奶量下降,同時在乳汁中還伴有少量血液。這5頭奶牛都是高產牛,其體重在420kg左右。因此迅速將這5頭奶牛進行隔離養殖,同時還對養殖場作出全面消毒,并使用鏈霉素和青霉素對其疫病進行聯合治療,但是治療效果并不明顯。于是將患病奶牛運送到當地獸醫工作站進行診治。
奶牛出血性乳房炎最明顯的臨床癥狀就是乳房腫大,痛,淋巴腫大,更為嚴重的還會出現全身大面積的腫脹現象,對奶牛產奶量造成不利影響。在發病初期,奶牛體溫升高到40℃,同時伴有不同程序的呼吸緊促,心跳加速等癥狀。患病奶牛乳房部位明顯腫脹,并且乳房皮膚呈現紫紅色,奶牛乳頭溫度明顯增高,患病后,產奶量下降,乳汁呈現粉紅色,與此同時,乳汁中還伴有血絲,乳汁稀薄如水,瘤胃蠕動能力也明顯減弱了。
在無菌的前提下將患病奶牛新鮮乳汁提取適量,將其制成涂片后進行鏡檢,檢測發現,乳汁內部滋生有大量陰性無牙胞,成對排列著短小的桿菌。將以上病料接種到37℃環境下作24h的培養,發現:在普通瓊脂基上長出了表面光滑,圓形,濕潤的五色致病菌,其直徑約為2~4mm,并存在無溶血環。將致病菌小心提取,將其制作成涂片,同樣對其作出鏡檢,檢測發現,致病菌上存在大量陰性無牙胞,同時成對排列有短小的桿菌。實驗證明:該致病菌發酵了麥芽糖,果糖,樹膠醛糖,乳糖,葡萄糖,山梨糖,甘露糖,產酸不產氣,不發酵肌醇和蔗糖,苯丙胺脫羥酶試驗陰性,硝酸鹽,甲基紅,吲哚試驗為陰性。血清檢查為大腸桿菌,藥敏試驗中發現有黃胺嘧啶鈉,慶大霉素,鏈霉素,利福平等抗生素。根據 奶牛發病癥狀以及發病情況,再結合實驗室診斷結果,這種病癥是大腸桿菌引起的奶牛出血性乳房炎。
奶牛出血性乳房炎發病癥狀比較嚴重,同時在短時間內無法及時控制病情,為了有效避免奶牛乳房化膿壞死,必須認真做好奶牛出血性乳房炎的治療。通常在該病癥治療過程中采用的是中西藥治療的方式,首先使用10%的磺胺嘧啶鈉180ml,并在其內加入1000ml的生理鹽水,進行靜脈注射,嚴格按照1d1次的標準進行注射,堅持3d。使用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8萬IU以及150ml的生理水進行混合,向其內加入30ml止血敏,使用導乳管從奶牛2個乳頭分別進行注射,堅持按照1d1次這種方法注射,注射完畢后對奶牛乳房進行輕輕按摩,這樣做能夠有效促進藥效吸收。使用100g金銀花,100g蒲公英,60g連翹,35g黃連,55g花粉,45g白芷,40g皂刺,將其進行均勻攪拌,并加入2200ml水,并進行60min的浸泡,浸泡完成后將其在火爐山燒沸,改為小火煎熬30min即可。向其內加入260ml白酒并裝入啤酒瓶內灌服發病奶牛,做到每12h灌服1次,連續服用3d,3d后養殖人員發現患病奶牛的乳房腫脹程度明顯減輕,產奶量在4d后恢復了正常。
由于出血性乳房炎不僅影響奶牛產奶量,還對整個養殖業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不急不僅要及時對這種疫病做好治療,還要對其進行提前預防,給養殖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在診治過程中發現,奶牛出血性乳房炎發病與養殖環境有一定關系,因此作為奶牛養殖者要定期進行養殖場清掃,定時到養殖場進行巡視,及時更換墊料,將奶牛糞便清理干凈。將患病奶牛活動區域每天消毒2次,認真做好奶牛日常飼養,不斷加大對患病奶牛的隔離防護,為奶牛及時提供充足養分,以此方式大大提高奶牛抵抗能力。同時還要不斷強化環境控制,做好產房保暖工作,在夏季時注意通風。要將患病期間生產的牛奶做好妥善處理,有效避免因為抗生素蓄積而影響奶制品的安全性。
由于奶牛出血性乳房炎影響很大,因此必須要嚴格進行飼養管理,做到盡早發現,及時治療,提前預防,避免病情加重。為了保證奶制品的安全性需要對擠奶器械進行及時消毒,防止細菌感染,確保牛舌環境衛生達標,干凈,確保空氣流通,最大限度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