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梓峰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
人口問題對可持續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嚴重的制約,極大的阻礙了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十一五”中在規劃主體功能時將人口放置到分區調控的關鍵位置。對人口進行分區調控,其是對人口分布的資源及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前提下,對人口增長進行調控,并進行區域的劃分,以此使得人口分布更為有序,緩解人口增長同社會、經濟和環境解等的矛盾。現階段對于人口增長調控分區的研究較少,多數以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為主,李華生等人便就人居滿意度和人居環境質量等方面對人居環境進行評價,并做出主客觀評價法。本文對現階段的控件適宜性法則為基礎,再加上GIS控件分析以及蒙特卡洛模擬等技術的作用,來進行了人口調控分區方法的建立,且將其向南京市域空間的人口布局進行應用,將南京市將來的人口分區調控目標進行論述,以此對人口分區方法進行完善。
南京位于江蘇和安徽兩省交界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江蘇省省會,也是長三角副中心城市。該市轄區多達11個,包括鼓樓區、秦淮區、雨花臺區、建鄴區、玄武區、浦口區、溧水區、高淳區等。發展到2017年底,其已有889.6萬常住人口,740.5萬戶籍人口。在分布層面看,其密度最高的地方為老城區,為3.8萬人/km2,這比2010年上海的人口密度要低,不過卻比與其發展水平相近的杭州市要高出很多。
人口環境是指人類生活的空間,其是人類生存在大自然中生存在的基本條件,也是人類對自然進行利用和改造的關鍵。人居環境以“人”為核心,其需要對“人類居住”這一目的進行滿足。針對市域角度看人居環境就是指人的居住生活環境。需要保證其評價指標的全面性,且要對空間單元人居環境狀況進行整體反映,防止出現重疊狀況。同時要對指標的尺度、穩定以及可獲取性進行考慮。選擇指標時,要考慮其宜居性和約束性。
宜居性是就人居的生活水平、舒適度以及交通狀況等開展評價,對社會經濟在人口集聚中產生的影響給以反映。
約束性就是指就生態重要性、災害易損性和環境限制等進行有關評價,對生態和自然狀況還有環境對于人口數量上的制約進行反映。
基于此進行了6個指標以及20項因素在內的人居環境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權重選擇較為重要的指標來設定專家問卷開展調查,將100份問卷發放給政府部門和線管環境專家,有效問卷收回80份,開展單項指標評價,其權重選擇1,兩項指標評價,權重選擇問卷調查數據均值的,進行三項指標評價,針對較為重要的兩兩指標的問卷調查則借助層次分析開展計算。
人口的規模常采用人口的口徑,分為鄉鎮現狀人口來源于2015年南京市1%的人口抽樣的調查數據,未來預測人口來源于《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7~2030》。城市圈層依據的為南京市行政區域的劃分,再結合社會經濟統計區域開展劃分,城區含有玄武區、秦淮區、白下區(已被合并)、建鄴區、鼓樓區、下關區(已被合并)等六個區。對于郊區含有浦口區、棲霞區以及雨花臺區、江寧區四個區。我們通過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社會經濟指標依據鄉鎮行政單元進行量化之后,自然生態類指標首先依據100m×100m網格單元的量化,之后我們將自然單元評價的結果依據適應性等級以及其所占據面積的比例轉化為鄉鎮行政單位。面狀專題要素采用的區域均值幅值的方法,點狀以及線狀要素需要借助GIS的網絡分析、密度分析以空間插值等方法量化,統計數據直接經過屬性表關聯之后轉換成為矢量的數據。
對于南京市區域空間的災害易損性主要考慮的為塌陷、滑坡以及洪澇災害等,塌陷災害主要是分布在市區東部的低山丘陵地帶,滑坡災害主要是分布在市區的東部、西南部以及西北部等地區,洪澇災害主要是分布在秦淮河兩岸,以及高淳南部的陽江鎮、磚墻鎮等幾個區域;市區內部的空間生態重要性主要考慮的水原地、濕地以及風景區的保護按要求,南京市水源保護區主要分布在長江的沿線、溧水的方便水庫、老鴉壩水庫以及六合區的河王水庫、山湖水庫等地區,水源涵養的區域主要是分布在石臼湖北側以及湯山鎮、上峰鎮等地區,濕地主要是分布在陽江鎮、銅井鎮、東溝鎮以及新集鎮,風景區主要分布在鐘山以及石臼湖沿岸的地區。對于環境限制主要考慮的為大氣、水以及固體廢棄物污染,南京市的大氣污染源主要是分布在市區的東部化工區域,受到主導風向以及西南部紫金山的影響,對于化工區域大體污染的主要影響的范圍在東北方向,覆蓋含有棲霞、麒麟、湯山以及江北的東溝、龍袍、玉帶、靖安等鄉鎮地區。
我們依據GB3838-2010的標準,南京市水環境大體分為二類高質量飲用水、三類飲用水與農業用水、四類工業用水以及農業用水、五類為四個等級,其中含有二類水體主要為長江干流,三類水體主要為秦淮河溧水端以及其只留句容河以及橫溪河等,四類的水體主要為江北滁河以及浦口區域,江寧區域的入江河流,五類水體分布的比較少。南京比較大的垃圾處理以及填埋場主要含有浦口區域的天井洼垃圾的填埋場、水閣垃圾填埋場、轎子山垃圾填埋場、南京市危險廢物處理中心等,我們依據2km緩沖區,影響的范圍涉及到雄州鎮、長蘆鎮以及玉帶鎮、上坊鎮、百家湖鎮等。對于綜合災害容易損性、生態對位重要性以及環境限制性單因子評價的結果,進行人居約束性的綜合評價。為此我們可以看出,六合區北部以及浦口區域西部地區人居約束性是最高的,市區東部的湯山鎮、麒麟鎮以及溧水縣南部部分鄉鎮的人居約束性也是比較高的,市區以及其南部、西南部人居約束性相對比較低。
南京市區域的空間富裕度是依據居民人居收入來評價的,富裕度最高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市區以及向南沿寧溧公路的區域,賦予程度由市區向著周邊的區域遞減,富裕度最低的地區主要是分布在六合區、溧水區以及高淳區的一些偏遠鄉下地區。居住舒適度主要考慮的森林綠地面積以及水網絡的密集程度,南京市森林綠地主要分布在市區東部的鐘山風景區以及北部的老山林場等,溧水城區周邊以及橫溪、丹陽等森林的綠地面積也是比較大的。
水網的密度較高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長江兩側,交通便利度通過到城市中心,本文選擇新街口以及郊區與高淳溧水兩區域性中心可導性開展綜合的計算,總體上生活的便利度由市中心向外逐漸的降低。在依據舒適度、富裕度以及便利度的單因子評價的結果,綜合評價南京市區域空間的宜居性。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市區以及其外圍的宜居性比較高,六合區的北部以及高淳、溧水區的南部宜居性相對是比較低的。
通常情況下,人口的布局是要借助多年的持續調控以及指導,才可對其目標進行優化,同時處于這一過程期間,城市人口的規模一直是在變化中的,所以輸入模型具備的總人口應是規劃亦或是預測目標年份的人口規模。以人口分配模型以及目標優化函數為基礎,在2030年的總人口預測規模大概在1260萬,將這一條件同圈層人口規模的最優化當做是制約條件,并且通過蒙特卡洛法,使用極端及的輔助性支持,來開展優化函數求解。
針對人口增長調控分區中的那些重點拓展區域是需要同主體功能分區中的重點開發區域之間進行對應,而且人口發展中的限制區域在南京市城區的部分,是需要同主體功能的分區之間的優化開發區進行對應的,此外地處鄉鎮部分的人口發展限制區則是需要同主體功能分區之中的限制開發區進行有效對應。因為南京市現階段的主體功能分區的最終方案還沒有給以確定,同時本文的研究是以人居適宜性的層面為主,對人口的空間分布這一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所以還無法將本文的研究結果同主體功能分區實現完美的對接。開展深入研究,需要基于主體功能分區,并且以各類型的功能區為依據,來針對空間開發建設所需要達到的要求進行完成,然后在以適宜性為依據,對人口進行有效的調控分區,以這種分區,來使得主體功能區域在人口發展的有效調控方面進行推動,完成人口發展調控的目標。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在選取人居適宜性的相關指標以及確定權重方面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分析工作。